地震保險該不該買? 房屋險真的保得住?

據中時新聞網2025/01/21報導「這次地震搖得特別久」,中央氣象署出面說明21日凌晨嘉義大埔芮氏規模6.4地震,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指出,「有感搖晃時間」長達43秒;他調出震央周邊30公里的歷史紀錄,0121地震是當地5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起。外界不斷提到梅山斷層,吳健富澄清,震央接近3個近年新發現的斷層,這3個斷層,甚至和台積電設廠有關。甚至關聯到台積電設廠。如此巨大的自然力量,讓人不禁反思:我們能為災後重建做些什麼?

當政府推動房屋保險政策時,表面上似乎是為人民構築一層保障,但深究其內,卻有不少挑戰亟待解決:

經濟壓力的無形擴大
對於低收入戶來說,每月的房貸已經捉襟見肘,若再加上保險費用,這筆額外開銷無疑會讓許多家庭陷入財務困境。

理賠過程的不確定性
雖然保險公司承諾賠償,但實際操作中,冗長的申請流程與嚴苛的審核條件,可能讓受災家庭在困境中雪上加霜。

保障範圍的限制
天災無情,但保險的條款卻充滿冷冰冰的規範。例如,某些特殊災害可能被排除在保單之外,這讓人質疑:保險是否真的能替代政府補償?

弱勢群體的被忽視
如果政府將重建責任完全轉移給保險公司,那麼弱勢群體或將面臨更大的不公平,因為他們在災後能依賴的資源會變得更少。

公家建物是否應投保?這是一道複雜的選擇題。

政府財力的對比優勢
大多數公家建物的修繕費用,政府其實可以透過災害預算直接支應,這比起支付高額保險費更為靈活與經濟。

資源分配的效率問題
投保每棟建物需耗費大量行政資源來管理保單和理賠流程,而實際上,許多風險低的建物根本不需要如此「保護過度」。

政策基金作為替代方案
與其依賴保險公司,政府可以成立專屬災害基金,集中管理災後修繕資金,不僅能保有彈性,也避免讓保險公司從中牟利。

這場地震是一個提醒,我們需要一個更全面且人性化的政策來應對未來的挑戰。或許,分級管理是解決這一困局的理想方案:

高風險地區或重要設施:如醫院或政府機關,應投保以降低巨額損失。
低風險建物:可採用災害基金來應對,減少不必要的保險開銷。
同時,政府在推行房屋保險時,應以鼓勵為主,並為弱勢群體設計專屬補助方案,確保政策的公平性與普及性。

無論是對個人、企業還是政府,災後重建的關鍵在於規劃與韌性。透過科學數據與人性化思維,讓每一次震撼都成為我們更強大的契機。或許,這才是這片土地最需要的保障。
2025-01-23 9:44 發佈
許家源記者 wrote:據中時新聞網2025...(恕刪)

地震險. 火險我是有買. 沒貸款我還是續約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