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會出現賣壓與恐懼潮,部分民眾因不確定性拋售房產。
對中國較了解、偏統的投資者可能趁機低價買入。而且財團有錢人往往比一般人冷靜,都等著抄底
恐慌被洗出圈的往往都是平民韭菜,當初香港賣房潤到英國的港人,一堆後悔的,被當作二等公民,拿不到英國身分證,而且香港回歸後房價除了前幾年恐慌性賣壓,後面這幾年還是持續創新高,當初低價賣掉香港房子的人真的很慘,如果那時候沒賣現在都翻了不只一倍,英國政府當初整天喊歡迎香港人,結果大批香港人真的過去後又被當老鼠一樣排擠

就像是當初台灣也整天喊著歡迎香港人移民台灣,結果政策上面卡的死死的,真的有辦法移民台灣的香港人非常少,大部分政府都是打嘴砲,潤人還真的信了,不信的話自己去查一下香港移民台灣的門檻多高

房價影響,因為雖然大量的恐慌賣潮,但也有大量抄底心態的人接盤,下跌幅度有限,預估極限約 15%。
2. 一年後(市場穩定期)
大部分人開始習慣統一後生活,覺得工作與生活實際差異不大。
政策刺激、中央惠台政策、旅遊與經濟刺激、基礎建設投入、大陸財團的投資湧入設廠
房價可能從下跌的 15% 反彈至 上漲15%。
3. 十年後(長期趨勢)
全台房價可能翻倍。
城市發展模式
台灣首都香港化:高度國際化與集中化
其他縣市台北化:快速發展、土地空間大、改造彈性大
4. 台北的局限性
土地面積小,限制大規模改造
永久產權制下強制拆遷困難,補償成本高
結論:台北不適合作為首都新規劃或大規模改造核心
5. 中央可能的城市策略選擇 有三種
選擇一:不計成本,全力發展台北
將資源集中在台北進行改造
但受限於土地稀缺與高房價,強制收購成本高且易引發民怨
何況台北土地動輒幾百萬一坪,收購成本太高,風險太大,不如選其他相對低房價的進行改造,成本低且潛力更大
所以這項可能性可能性極低
選擇二:雙核心模式(如台北 + 彰化)
台北僅保留政治與部分經濟功能
彰化作為經濟科技新核心,拓展大規模開發空間
選擇三:新核心模式(如彰化為主,台北逐步凋零)
台北房價過高,收購成本不可行,維持現狀即可,
將資源集中在新核心城市進行大規模規劃與建設
6. 中央政策與土地開發策略
目標地區
彰化等土地面積大、未規劃低房價高潛力區域縣市
前面1~2 年大面積徵收土地(如一坪10萬~60萬),屯地儲備後推出未來首都計畫並且開放財團參與開發
政府以10萬~60萬徵收屯地,後續一部分保留建設公共設施(例如建立高鐵+火車+捷運+飛機,四種運輸設施共構,超大型運輸中心),公園、一流公立學校之類,然後再保留一部分空地,保留未來發展潛力
剩餘的部分還能拿出來翻倍賣給財團(10~60萬徵收的土地 ,轉手賣給財團 50~100萬,還能撈一筆,拿這筆錢來當建設公共設施費用)
要求財團配合建設計畫
例如建立超大型醫院醫學中心、建設百貨公司、建設AI算力中心、建立陸港澳台芯片生產研發總部,財團如未依照計畫配合建設,中央可直接回收土地,並且沒收保證金之類
財團以50~100萬低價取得土地,自費配合建設完成後土地價值可能漲至均價 200 萬 ,甚至長期可能更高,對中央來說把大部分建設與財政壓力轉移給財團承擔,而財團用了相對低價的金額取得搶先插旗的機會,投資報酬率極高,對於人民、財團、政府來說是三贏局面
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大量建設和各種家居家電相關配套企業,帶動經濟活絡),解決台北高價老屋動不了的問題,刺激財團更進一步投資台灣(例如原本在台北信義區已經蓋了一個總部,現在彰化也在蓋一個總部,反正對財團來說錢很多,根本沒地方花,先卡位再說,畢竟精華區市區土地人人要),將新首都改革建設風險幾乎100%讓財團承擔,台灣擁有比肩上海、深圳甚至超越的高端建設規畫的新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