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嗎?在中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廣州,竟然藏著一片數百萬人住的地方:沒有產權、沒有物業、沒有規劃,連消防車都進不去。這就是「城中村」。
在廣州,一個10平方米的小房間可能擠四個人,巷子只能容一台摩托車,電線亂成蜘蛛網,樓與樓之間不到一公尺。別以為這只是少數人的生活,光廣州就有300個城中村、500萬人,全中國加起來超過一億人。
這些地方不叫「貧民窟」,但其實和世界各地的貧民窟差不多。
城中村怎麼來的?
要理解它的誕生,要從1958年說起。當時兩個制度深深影響了中國人:
- 戶籍制度:把人分成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城裡人有教育、醫療、社保;農村戶口就像慢車,啥資源都差。
- 土地制度:城市土地屬於國家,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其中的「宅基地」只能自己蓋房,不准賣給外人。
小林的故事
1990年,一個叫小林的年輕人從安徽到深圳打拼,第一站就是城中村。他每天擔心被查暫住證,甚至可能被遣返回老家。那時候,大家雖然窮,但都把城中村當「跳板」,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改變命運。
城中村的「三方共生」
廣州最典型的例子是康樂村:
- 外來工人:拼命幹活,住便宜房,支撐製衣業。
- 本地村民:靠宅基地蓋房收租,年收入動輒幾十萬。
- 地方政府:GDP、稅收都有了,問題卻選擇視而不見。
為何變成貧民窟?
根據聯合國標準,只要缺乏安全住房、擁擠、缺水缺衛生、沒產權、隨時可能被驅趕,就算貧民窟。中國城中村全符合。
特別是2019年後經濟下行、產業外移,很多工廠沒訂單,打工者失業,越來越多人被困在這些地方,無法回老家,也無法真正融入城市。
安全隱患
城中村違章建築多,電線老化,火災頻傳。2009~2014年間,廣州城中村光火災就超過4000起,造成至少60人死亡。
改造的困境
廣州從2009年開始整治城中村,但問題是:遷出的居民去哪裡?他們失去廉價住房,生活更困難;而新蓋的房子卻沒人買,房市更供過於求。這和巴西、墨西哥的貧民窟改造失敗很像——只解決空間問題,沒解決經濟問題。
真正的解法,應該是同步改善經濟與公共資源,比如醫療、教育、交通,而不是經濟衰退了才硬拆。
收尾
小林(其實就是本文作者)從90年代住進握手樓開始,親身見證了一代代人的奮鬥與無奈。城中村既是夢想的起點,也可能是困住幾千萬人的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