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坦克》中國輸出通縮何時了?

信傳媒

錢思敏
2025年7月28日 週一 上午10:34

中國內需消費持續難以復甦,產能過剩問題持續存在,各國無論是採取課關稅、建立法規制度、強化邊境管理等政策,都不是立竿見影的作法。(圖片來源/Pixabay)

中國在疫情下歷經三年長期封控,不確定性的風險讓民間消費力道緊縮,房地產市場崩盤、青年失業率攀升等,都造成內需不振與產能過剩。當國內市場消費縮手時,供過於求的廠商在產線設備折舊攤提完畢之下,加上地方政府與銀行對出口企業提供退稅、低利貸款或是補助,都讓企業更積極於清庫存、拼現金,並進一步向海外市場倒貨。

中國衝擊2.0的形成…

2022年底是一個轉折點,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快速的由正轉負,反映的是產品產能過剩、國內市場需求減弱的現象,特別是大宗商品,如鋼鐵、化工原料、機械設備、部分消費性電子與建材等。2023年延續至2024年PPI指數跌幅未見改善,直至2025年,低價產品的範圍擴散至新能源 (新三樣) 產業,如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等。

除了正式的進出口貿易管道之外,中國政府也以物流補貼、稅收減免,扶持「跨境電商」,如Shein、Temu、AliExpress、拼多多、淘寶等,以小額包裹方式讓消費品,如紡織品、日用品、雜貨等產品以低價、少量方式向全球用戶輸出。

這種中國將過剩的產能大量傾銷至全球現象,引發全球關注。因為這些產品不僅僅限於低價的日用雜貨、紡織品等,也不限於鋼鐵、工業品等大宗商品,甚至包括中國自有品牌的電動車、家電等產品,以至於受衝擊的國家包括新興經濟體、日本、歐美等國。

各國面臨中國輸出通縮的夢靨

美國前財政部長葉倫曾多次表示中國輸出通縮會造成全球市場的潛在衝擊,而這樣的憂慮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夢魘。東南亞國家作為中國的鄰近市場,首當其衝地承受了這波衝擊。

印尼:紡織業全面崩潰

印尼因中國電商以極低價販售商品、OEM貼牌,甚至走私的方式大舉入侵,使當地的品牌市場遭受重創。印尼最大的紡織集團Sritex於2024年底破產,2025年3月結束營運,造成萬名員工失業。據印尼紡織協會統計,印尼已有數十家紡織廠倒閉,另有數十家面臨倒閉的危機。約占印尼就業2.75%的紡織業從業人員,預計將會有28萬人被裁員。

泰國:重要工業全面受創

泰國也是受災之一,已有數千家工廠倒閉,工廠產能利用率下滑,據泰國工業聯合會(FTI)表示2024年鋼鐵產能利用率跌至29.3%。預期2025年受影響產業將擴大至30個,包括電器、消費性電子、鋼鐵、塑膠、服飾、電動車、家居雜貨、廉價日用品、快速消費品和農產品等,影響範疇不限於特定的低價商品,而是全面擴展至泰國重要的產業。

馬來西亞:本土品牌生存空間受壓縮

馬來西亞的紡織品、服裝、鞋類、陶瓷、小家電與化妝品等產業受中國低價品衝擊,尤其透過中國電商平台大量湧入當地市場,導致本土服飾品牌銷售下滑、部分工廠縮編或結束營運,所有當地的品牌生存空間都受到壓縮。

歐洲:先進國家同樣難逃衝擊

不僅是與中國簽訂貿易協定的東南亞國家,這一波歐洲國家也感受到中國所帶來的衝擊。歐洲優勢的汽車產業也被中國廉價的電動車大舉入侵,不僅是歐洲本地的市場,出口市場也面臨中國產品的競爭。

德國汽車在中國與歐洲的市佔率都下降,未來除了可能會關閉數個德國工廠外,根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2023年報告,預計至 2035 年全德國約有 18萬個工作機會流失,而目前已裁減超過四分之一的員工。這顯示即使是傳統的工業強國,在面對中國的產能傾銷時也難以倖免。

主要國家所採取的行動

中國的產能過剩在川普對中的高關稅措施之下,只能讓中國產品竄流至全球各地。高盛曾經估算,東南亞和其他新興亞洲市場約占中國出口的三分之一,而這樣的比例持續擴大當中,不過,各國政府也正試著築起防火牆。

歐盟已特別針對中國出口的電動車、鋼鐵、光電模組等產業,展開全面性的反補貼與反傾銷調查行動。2025年也有可能會調整原本設定為50歐元以下小額包裹豁免門檻,而對於具有高風險的電商平台,啟動監管機制,避免中國傾銷商品透過小額包裹迴避關稅與品質檢驗。

印尼政府則採取反傾銷稅的措施,設定產品進口配額,成立專責工作小組打擊走私與傾銷、強化邊境查緝、研擬對紡織、鞋類等受中國產品競爭影響產品所適用的保障性措施。

泰國啟動鋼鐵和鋁的反傾銷稅、反規避調查;對電商平台低價商品課徵增值稅;要求電商平台落地設立稅籍,以強化管理;強化原產地證明的管理,避免中國產品洗產地等。

馬來西亞則針對低於約 MYR 500(約 108 USD)的進口網購商品實施 10% 銷售稅,並要求跨境電商平台於本地設立公司,提升政府的監管力道與本地商家稅率一致,確保公平交易。

綜合而言,各國所採取的長短期措施包括關稅措施,如反傾銷稅、反補貼稅、保障措施等;法規制度,如外國補貼審查、產品品質檢驗強化、原產地規則重審等;加強邊境管理,如強化查緝走私、強化仿冒品查扣、建立高風險電商平台名單與進口商產品驗證登錄制度等;數位稅與平台管控,如徵收跨境電商稅(如VAT/GST)、要求註冊法人、加強交易追蹤;扶持本地產業,如提供補貼、技術升級計畫、品牌推廣補助以提升本地產業競爭力等。

「中國輸出通縮」的夢魘對全球的挑戰

中國在本身內需消失、生產過剩,又藉由國家力量支持企業「出海」時,全球市場吸收來自於中國的低價商品,而導致原本穩定的產業及其供應鏈受到極大的破壞,而這不只是某些原物料、中間財或最終產品被中國低價競爭而已,而是幾年下來已顯現出來產業都有著根本上被中國替代掉的壓力。

部分觀點認為,化解中國通縮輸出應仰賴其內需復甦,然而,當前形勢顯示此一條件短期內難以實現,現況也許是走向另一個端點。中國內需消費持續難以復甦,產能過剩問題將持續存在,各國政府無論是採取對若干產品課關稅、建立法規制度、強化邊境管理、平台管控或扶持產業的政策,都不是立竿見影的作法。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政策能否趕得上產業鏈崩解的速度?當一條條產業鏈被中國低價商品逐步取代後,真正接踵而至的恐將是全球性的失業潮與社會壓力了。
2025-07-28 11:20 發佈
反正餓死的不是高級黨員
漲翻天 wrote:
中國內需消費持續難以復甦,產能過剩問題持續存在,各國無論是採取課關稅、建立法規制度、強化邊境管理等政策,都不是立竿見影的作法。(圖片來源/Pixabay)


看到樓上一整篇中國崩潰論又來,笑出聲。

什麼「內需撐不起來」、「產能過剩」、「輸出通縮打趴全世界」——這套劇本演幾年了還不膩嗎?2020演一次,2022再來,現在2025還在loop。能不能更新點?

PPI轉負就代表世界要完蛋?那全世界通縮過的國家怎麼還沒集體爆炸?你知道PPI是什麼嗎還是看到負號就高潮?

說中國產能多、東西便宜,是威脅?你意思是說東西便宜賣太多就該被封殺?那乾脆全世界只賣歐洲定價、過期技術,然後還不能退貨,這樣你比較開心?

Sritex倒了 → 一定是中國電商害的。請問這邏輯是打哪學的?要不要一起檢討一下管理、財務跟本地市場結構?印尼一堆中小紡織廠早就玩不下去,偏偏中國變萬惡源頭?

歐洲車廠吃老本吃到快噎死,看到比自己便宜又好還會跑的車進來,第一反應不是研發,是加關稅?然後叫這叫「維護產業鏈」?這種自由市場的理解方式也是蠻創新的。

還有Temu、Shein、拼多多跨境電商那段,看得出來你是真的怕。怕什麼?怕你家產品太爛又賣太貴,結果人家東西來了,消費者投票選便宜又實用的?

通篇看下來就是一句話:做不贏,就怪規則不公平;賣不掉,就怪別人賣太多。

自由市場你嘴上喊得響,現在輪到別人強了,就開始哭傾銷、喊通縮,這種雙標能不能收一收?

建議樓上冷靜一下,先回去把你家產品升級好再來吵,不然下一次可能連被傾銷的資格都沒了。
有道理,

肺癌三代標靶藥,AZ的Osimertinib原廠藥(就是目前台灣單一給付最高的藥泰格莎),

大陸自費一個月台幣大約2萬,

台灣自費一個月大概7-10萬,

一定是因為通縮害的,

怎麼不來台灣通縮一下呢?

搞得一堆肺腺癌前期患者,
只能去大陸買藥

接下來的情況一定更嚴重,

因為癌症其實也算老人病,

幾年前數據,70歲以上癌症患者超過36%,

目前手邊最新數據沒整理,

合理推估因為超高齡化和擴大篩檢,
70歲以上確診癌症比例應該已經接近5成..

將來應該會有越來越多台灣人去對岸拿藥
本來,人類的文明,就是要讓人類一天天以更少的代價,過更幸福的生活!
中國的方向,才是人類文明朝向幸福的方向!
中國的消費萎縮,來自於對房地產的調整,只要系統達到新的平衡,更多的資本流進實質製造,創造更美好卻更低廉的文明成果!
美國,整天搞物價上漲,金融操作,剝削奴役基層大眾,搞到街上一堆homeless,然後,因為物價上漲使國內更不敢消費!花了那麼大力氣,卻是讓更多人過得更不好,站在國家群體的立場,是失敗的!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