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捷克媒體《iROZHLAS》驚爆,副總統蕭美琴去(2024)年3月以當選人身分訪問捷克時,遭到中國駐布拉格大使館軍事部門外交人員跟監,險釀成追撞事件,還得到捷克軍事情報局發言人證實。蕭美琴28日表態,她不會被中共非法活動嚇倒。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與中國特別委員會分別於當地時間29日發聲,嚴厲譴責中方行為,稱此為「赤裸裸的政治脅迫」。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則強硬回應,敦促有關方面不要被「台獨」分裂勢力挑撥利用,不要無事生非、惡意炒作。
不符合外交常理,情節多為推測和猜想?
該事件在相隔15個月後才被「揭發」,我方不具名的涉外人員表示,對各國政要施以不同方式的騷擾甚至恐嚇,已是中國慣用的「黑色行動」。不過,針對事件具體細節,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公開撰文質疑,指媒體報導之內容,「過程充滿蹊蹺,許多情節確實違反常理,到達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地步。」張競強調,若捷克外交部並未向中方發送抗議照會,而只是透過媒體繪聲繪影,該故事顯然過於離譜,情節並不合理。
法國里昂第三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兼巴黎第十大學跨領域多語研究中心研究員蘇哲安(Jon D. Solomon),則在個人臉書發文,直指該事件料是媒體製造出來的「假新聞」,「完全是毫無根據的指控和猜測」。蘇哲安強調,該事件唯一能證實的事情,僅有某名捷克司機當時「尾隨」蕭美琴的座車,其他內容卻都是未經證實的猜測。
蘇哲安指出,捷克方面對於該事件的說法,呈現情治單位與國家媒體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捷克情報局雖然籠統聲稱該局有觀察到中方準備「發動某種示範性的動態事件」,可是「撞車陰謀」的具體細節反而是由捷克公共廣播集團下網路媒體《iROZHLAS》,引用其編輯部的觀點,推論中方確實有撞車企圖的方式報導。回顧該媒體的指控,蘇哲安認為事件經過,是中國大使館人員跟蹤蕭美琴,以便了解她在布拉格與誰會見,而該名使館人員弄巧成拙闖了紅燈,以跟上蕭美琴的座車,「其餘純屬推測和猜想」。
北約的反華布局,捷克發揮了積極作用?
「捷克在北約反華的布局中,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蘇哲安提出蕭美琴險遭「衝撞」事件幕後的另一個重要角度,在他看來,捷克自從右翼政權上台後,已成為北約的反華「偽裝堡壘」。他以總部位於布拉格的非政府智庫「中國與中東歐觀察組織」(CHOICE)為例,該智庫受到北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以及開放社會基金會(OSF)等政權更迭機構的資助,以民間知識產出的形式,深刻地嵌入以美國為首軍事化安全網路之中。 (相關報導: 徐勉生觀點:炒作蕭美琴事件恐有負面效應 | 更多文章 )
蘇哲安進一步說明,CHOICE智庫網站上的最新工作報告表明,其揭露了中國對於歐洲學術機構與個人的「滲透行動」,控訴他們與中國大學或企業之間的合作連結。不過,蘇哲安強調,如上指控乃基於澳洲「臭名昭彰」的智庫「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之報告。蘇哲安分析,其目的在於透過美國國防工業的資金,重新確立美國在全球的主導地位,而這恰恰是「獨立智庫」CHOICE在報告中明顯缺乏的重點。
蘇哲安解讀,CHOICE智庫的報告,側重於關注歐洲研究人員參與中國在鋰電池和能源基礎建設等方面的專案。換言之,該報告的真實目的,是要將中國電動汽車,和其他如同太陽能板等領先世界的綠色轉型技術,排除在歐盟市場之外。其背後可以看到希臘前財長、經濟學家亞尼斯‧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去年針對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決定聽從美國命令,對中國綠色技術與產品徵收鉅額關稅的陰影。根據瓦魯法基斯的分析,如此做法將使得歐盟既無法競爭,也無法轉型,從而對經濟與環境帶來最負面的影響。
蘇哲安進一步指出,「捷克產、官、學積極從事北約反中言論的製造與散播,應該放在歐盟內部重大政治變化的脈絡來看待。對於日益缺乏民意基礎的非民選歐委會所採取的軍事化凱恩斯主義路線政策,這些反華言論確實具有高度的泛政治化意義,企圖給歐盟當前環保轉型與企業發展雙雙無能的執政聯盟帶來其嚴重缺乏的正當性,為其基於安全化、軍事化和附庸化而團結在一起的在反民主政治路線取得加分罷了。」 (相關報導: 徐勉生觀點:炒作蕭美琴事件恐有負面效應 | 更多文章 )
他也告訴《風傳媒》其特別點出CHOICE智庫的用意,在於「捷克等東歐國家處於新的國際局勢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國家與台灣之間的互動,確實是非常重要卻並未引起足夠注意的議題。」
https://www.storm.mg/article/11049176#page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