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沖突爆發、中國高端製造業崛起等多重沖擊下,近年來德國工業的優勢消耗殆盡,衰落跡象愈發明顯。德國媒體很是揪心——面對中國挑戰,德國工業還有救嗎?
「德國之聲」在3月20日發表的文章中提到,隨著中國躋身高端製造業,在汽車、化工等諸多先進領域變得「非常強大」,作為德國經濟支柱的工業製造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德國業內人士抨擊政府害怕競爭,忽視中國的發展,對行業支持力度不足,並呼籲采取更多措施調整政策,否則就將失去全球製造業領先地位。也有人認為,德國擅長通過研發、專利等進行知識創新,應在此基礎上繼續發揮優勢以適應環境變化。
文章提到,從前德國一度是高端製造業的領軍者,但位於倫敦的智庫「歐洲改革中心」(CER)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德國工業產值五年來的下滑,給550萬個就業崗位和20%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造成威脅。
一方面,俄烏沖突的爆發迫使德國減少對俄羅斯廉價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導致能源價格飆升,嚴重打擊化工和鋼鐵等產業。此外,疫情後的供應鏈中斷也抑製了對德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迅速從低端製造業邁向高科技和創新產業,中國希望在先進製造業和技術領域搶占全球領導地位。
文章稱,21世紀初,德國基本未受中國經濟騰飛的影響。當時中國專註於低端電子產品、家用電器和紡織品。但之後,中國的產業政策轉向德國的核心產業,包括汽車、清潔能源和機械工程。
基爾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IfW)國際貿易與投資研究小組負責人霍爾格·戈爾格(Holger Görg)說:「中國在多個先進行業已經趕上……他們在這些領域非常強,這導致德國經濟增長表現不佳。」
中國德國商會(AHK)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在華運營的德國公司預計,未來五年,他們的中國競爭對手將成為其行業的創新引領者。
中國趕超德國的速度或許在汽車行業表現最為明顯。批評者指出,德國汽車製造商缺乏創新、向電動汽車轉型緩慢,沒有預見到來自上汽集團和比亞迪等中國品牌的激烈競爭。這些問題導致數萬人面臨失業,國內工廠面臨關閉的危險。
拿大眾汽車來說,該集團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經濟最具標誌性的品牌之一,幾十年來一直是歐洲經濟的動力源,但在過去兩年中卻出現了萎縮。大眾3月11日發布的財報顯示,2024財年,大眾汽車集團全球銷量約為900萬輛,較2023財年下降了3.5%,凈利潤僅為約124億歐元,較上財年暴跌30.6%。去年聖誕節前(12月20日),大眾汽車就重組計劃與工會達成協議,將在2030年前在德國裁員超3.5萬人,並將削減德國工廠的產能。
除了汽車產業,德國化工、工程等行業同樣承壓明顯。
一些行業忽略了中國增長帶來的挑戰,例如,中國化工巨頭近年來大幅增加了產量,尤其是聚乙烯和聚丙烯,導致全球「供應過剩」,壓低了巴斯夫等德國生產商的利潤率。
根據德國商報研究所的數據,即使在德國的主要市場歐盟,中國的化學品出口份額在截至2023年的十年間增長了60%,而德國的份額則下降超過14%。
以精密和高質量著稱的德國機械工程行業也面臨著來自中國對手的激烈競爭。德國工業機械出口的市場份額在2013年至 2023年期間略有下降,跌至15.2%,但中國的份額增長了50%以上(從14.3%升至22.1%)。
「德國之聲」報道還將德企競爭力下滑歸咎於中國產業補貼帶來的「不公平競爭」,認為這使得中國製造商能夠以西方公司難以匹敵的規模和成本進行生產。有人還強調,有必要提高對「獲得大量補貼的中國出口產品」的關稅,包括電動汽車和風力渦輪機。
「中國產業補貼政策是合理合規的。」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曾強調,產業補貼政策源於美歐,世界各國普遍采用。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主要是引導性的,嚴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始終堅持公平、透明、非歧視原則,只要在華經營的企業都可以平等享受。反觀美歐,近年來補貼力度顯著加大,且帶有大量排他性、歧視性做法,給中國產品進入相關市場設置重重障礙,是典型的保護主義做法,違反了世貿組織基本原則。
在「歐洲改革中心」報告的作者布拉德·塞特瑟(Brad Setser)看來,中國的高端出口「並非一蹴而就」。
「德國工業如何能經受住第二次中國沖擊?為什麽德國前幾屆政府沒有看到這一點,並采取更多措施調整政策?」他說。
如今,德國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該怎麽拯救?
經濟學家警告說,德國必須調整其貿易、工業和財政政策以適應新的經濟現實,否則將面臨失去全球製造業領先地位的風險。
「從經濟角度來看,試圖重新奪回這些行業的主導地位並不是最劃算的,」戈爾格說,「重要的是聚焦德國依然強大的領域——製藥、生物技術和知識創新。」
德國奧托貝森商學院創新與企業轉型問題主任塞爾登·奧茲坎(Serden Ozcan)認為,政治家和商界領袖需要采取重大「思維轉變」來應對快速變化的現實。
奧茲坎批評德國「害怕激烈的競爭」,同時批評政府對不再具有競爭力的公司提供過度支持。
「在中國,情況正好相反。」奧茲坎說,「他們的經營方式更像達爾文主義,允許數十家公司進入新興行業,盡管其中許多公司都失敗了,但幸存下來的公司會變得異常強大。」
德國政府本月初拋出一項歷史性支出改革計劃,放寬德國憲法規定的「債務剎車」機製,將釋放數千億歐元用於國防和基礎設施投資,這項堪稱德國自柏林墻倒塌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方案,迅速引發各方密切關註。
由於大部分資金將用於增強德國的國防能力,改造基礎設施,人們擔心,德國政府可能會錯過支持成長型產業的機會。
戈爾格說:「新政府提議的支出中很大一部分用於軍事開支。如果以正確的方式進行,那麽對新式武器系統的重大投資也可能有助於推動非軍事技術的發展。」
戈爾格也指出,仍有許多傳統優勢。「德國非常擅長通過研發、專利等進行知識創新,然後出售技術。這是德國仍然具有領先優勢的地方,我們應該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
他同時認為,新一代CEO比老一代更了解德國工業面臨的問題,並且能夠更快地適應。
他舉例說,企業軟件巨頭「SAP」年僅44歲的CEO克裏斯汀·克萊因(Christian Klein)就通過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將該公司的市值提升了近70%。
「汽車製造商不再與其他汽車製造商競爭,而是與中國視頻遊戲公司騰訊競爭。」他說,「未來,設計癌癥療法的將是人工智能公司,而不是製藥巨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