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國防預算大膨脹,台灣卻愈發深陷險境
2022-08-31 05:17 聯合報/ 社論
台海形勢緊張,明年度國防預算大舉增加,增幅十二・九%,達四一五一億元。若再算上增購F-16與「強化海空戰力」兩筆合計一○八三億的特別預算,以及非營業特種基金六二九億元,明年國防開支達到了五八六三億元。如此,國防預算已遠超過「教科文」及「經濟發展」支出,成為政府第二大歲出項目,僅次於社福。
軍費創新高,卻未必足以因應實際的敵情威脅。中國大陸拜經濟起飛之賜,過去四分之一世紀大舉擴軍:二○○二年其國防預算首度超過兩千億人民幣,今年已達一.四七兆人民幣。這相當於六.五兆新台幣,為台灣目前軍費的十六倍。這還沒計入國防科研支出與軍火外銷獲利,估計中共實際軍費較其帳面多五十%至一○○%。相對的,台灣過去卅年國防支出占比持續下滑,明年雖止跌反彈,兩岸軍力失衡已極懸殊。
國防支出大漲,可由「軍事投資」、「作業維持」、「人員維持」三方面分析。明年軍事投資一○二七億元,加計兩筆特別預算,達二一一○億。數字看似創紀錄,但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並未新增重大對台軍售;國造武器方面,去年海空戰力特別預算編列後,也未聞研發投產新進度。說穿了,軍投經費大增,並非我國獲得什麼新型武器,而是川普末期拋出的軍售已屆付款期限。前幾年,國防部預算成長幅度跟不上美方軍售速度,只好大玩「延遲付款」遊戲;如今蔡政府總算面對現實,讓現有軍購案不致開天窗。至於國軍其他不少落伍的過時裝備,還在苦苦排隊,等候汰舊換新。
作業維持經費方面,明年編列一三三七億,較今年增加廿五.四%,這點值得肯定。國軍過去「勤儉建軍」,對油料、零附件等耗材的開銷往往編列過低,部隊常年維持低整備水平。這在承平時期還可應付,但遇到局勢緊張必須時時偵巡與出操,「度小月」等級的資源立顯捉襟見肘。近年海空軍為因應中共機艦擾台,出勤頻率極高,須動用預備金增購油料零件。最近共軍進逼日甚,不時突破海峽中線;國軍作業維持費的提升當然是「有感」的正面之舉,至少不能不亡羊補牢。
人員維持經費方面,增為一七八七億,漲幅四・六%。國軍現行總員額廿一萬五千人,部隊實際編制員額十八點八萬人。事實上,「編現比」一直無法達到九成的目標,較艱苦的戰鬥部隊編現比甚至只在八成打轉。若扣除受訓、借調、長假等人員,單位只剩七成人力,難以達到預期戰力。最近軍方大舉招募志願預官,開出免筆試、僅需服役一年條件,正暴露初階軍官缺乏的問題,已到了「寧濫勿缺」的地步。在美方警告下,蔡政府最近正研擬重返徵兵,將義務役延長為一年。但目前四個月的軍事訓練,新兵不服管教的事件就頻傳;未來若每年要增加七、八萬役男,是否就能提升國軍品質和士氣,在在都是問題。
台灣與大陸量體懸殊,我方的安全威脅比南韓、以色列、新加坡都高上許多。縱使我國明年軍費大幅提升,占GDP比重仍低於上述國家。近日金馬外島飽受大陸無人機騷擾,崗哨守軍只能以石頭驅離,更凸顯形勢之險峻。不分朝野或官民都應有所體認:軍力是和平的必要條件,卻絕非充分條件。充實武備作為底氣的同時,仍須維持兩岸良性互動,不可將鼓動仇恨當成政客積累資本的捷徑。否則,國防預算再怎麼膨脹,也只會把國家帶進兵凶戰危。
目前主要增加最多的部份不過就是維持費而已 這些維持費本來就很低
要不是因應解放軍的飛機與船艦繞台進逼 這些該花的錢那有機會增加
至於購買軍備的錢也就增加幾百億 那是用來支付前幾年的軍售支出
但是這些多花的採購預算有任何交貨的嗎? 到目前還沒有看到
F-16 BLK 70 / M1A2T / 岸置魚叉飛彈 /海馬斯 沒有一個交貨的 還在生產中
眼看要打仗了 2024或2025年 這不是我說的 要擋土共 只買這些武器夠嗎?
另外 買來這些武器 有足夠的人用? 他樓提到8年間才訓二十幾個飛官
問題就是沒有人要去當兵 每天掛在嘴邊如何如何 但這些人就不去當兵
也不能怪這些人 開戰鬥機玩命 要躲殲擊機與對空導彈 飛出去回來機場壞了
開飛彈與海馬斯卡車也是玩命 解放軍察打無人機一盯上就攻擊
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在網上的影片很多 最近増播烏克蘭與俄羅斯後續
婉君看了不要罵我 管家的要想辦法解決 要想法解決 解決掉我沒有意思
上兵伐謀,
世界第一強國美國,
遇到中國都忍了,
台灣不忍,
是有比美國武器好很多嗎?
忍一忍,
看有周邊的國家,
有哪一個忍不住的,
像84軍演,老共飛彈射到日被經濟海域,
日本也是忍了,
日本也是看臺灣有沒有傻到對老共機艦開火,
一開火,
老共第一波造成12.8萬死傷的火力,
全往台灣招呼了,
日本就聯合美英韓澳法越菲等國瓜分中國,
台灣死傷慘重,百廢待興,
看看二戰後美國一些合約,
已經踢掉中國,
現在有好處,
也不會讓國台灣分享,
台灣目前就是要忍,
敵不動,我不動,
看誰先動手,再看情況決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