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中共和国民党的恩怨说起,
1934年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对工农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结果红军大败。
当时中共的领导人是博古,军事方面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指挥。(德国人在苏联接受军事训练)
共产党在失败之后开始了长征(国民党称其为西窜),
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才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同时消除了以王明、博古为首的亲俄派对中共的领导,
可搜索“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曾经对美国抛出橄榄枝,美国也派出“美军观察组”对延安进行访问。
美军观察组
但是美国高层不理中共。
期间中共也被苏联人耍了,苏联人认为中共要与国民党合作抗日而不是自己去执政。
按照苏联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只有全面进入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当时的中国是农业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
对此中共完全不理苏联的这一套,这也给中苏交恶埋下了伏笔。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苏联支持印度。
朝鲜战争之后,中国从苏联手里收复了旅顺港等主权,
但是斯大林不答应外蒙古重划入中国版图。
赫鲁晓夫上台,苏联粗暴的处理了波匈事件并严厉的批判了斯大林。
波匈事件
社会主义阵营一片哗然,此时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
中共帮赫鲁晓夫提供政治理论解决了一部分批判斯大林带来的政治危机,
又帮助苏联处理波匈事件带来的危机。
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有个路线问题--如何实现共产主义,
按照托洛茨基的理论必须解放全人类之后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观点认为可以单独在苏联实现共产主义。
毛泽东的观点比较接近托洛茨基,日后随着苏联在古巴的撤军,中共支援东南亚共产主义。中苏之间的关系愈走愈远。
1966年中国开始文化大革命运动,在50年代中国从军队到经济一面倒的仿效苏联模式,
文革的发生代表着中国对苏联模式的抛弃,
军队的服装从苏式变成了中式(可搜索马钢宪法和鞍钢宪法)
刘少奇被认为是亲苏派而被打倒。
文革时期最主要的话题是批判“苏修”。
196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国俘虏苏联一辆T62坦克,
苏联势利后气急败坏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至此中苏关系跌落到了冰点。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苏联T62坦克

见中国的末日工程,北京修理三十几公里的地下掩体。几百万人参加三线建设,把北方的工厂迁移到南方。
当时苏联抛出了“有限主权论”,大意为:我苏联人说的话社会主义阵营都要服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无主权。
苏联的咄咄紧逼不仅惹恼了中国,还惹恼了美国。
随着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依靠石油出口的苏联国力大大加强,
世界格局从50年代的美攻苏守变为苏攻美守,
包括欧洲、美国、中国之内的国家对苏联的实力产生了恐惧,
中美两国在战略上得到统一:对抗苏联。
参见反苏阵营的形成:
1977年苏联进行战略大空运,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对苏联恐惧达到了极点。
1979年中国为了避免被苏联南北夹击开始对苏联阵营的越南展开战争。
同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次年中国和美国等国家拒绝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中苏的紧张关系随着1991年苏联的瓦解走向缓和。
现在俄罗斯的经济体量已经跌落到中国广东省的水平,
初级原材料出口占据俄罗斯出口的七八成,本国工业倒退几十年,
曾经的世界两级(苏美两个第一世界国家)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中国这种船舶制造、钢铁产能占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
如何看俄罗斯了?
俄罗斯已经是一个被黑社会和寡头控制的国家,
内部治理一塌糊涂,工业品在国际市场毫无竞争力,未来的前景不被看好。
事实就是这样,这次俄乌战争之后西方禁止俄罗斯使用美元、欧元等货币进行结算。
这不是把俄罗斯推到中国的怀抱吗?
用人民币结算吧,中国有铸币税。
尽量写得简短,诸君见笑。
以上观点是我多年来阅读沈志华、高华等学者的著作逐渐形成。
特别是沈志华先生,他在苏联解体后用重金在俄罗斯购买大量档案,
冷战史专家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