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科特.R.麦克迈克尔少校,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战斗研究院
进攻篇:
在发起一轮进攻之前,中国军队总会先做彻底的侦查。然后会在夜间以快速纵队队形,完成前往前方集结地的接敌行军。当中国军队抵进到距离敌军很近的位置时,各独立战斗小组就会分头前往各自的区域,以展开攻击。通常情况下,各战斗小组会在进攻的前夜,进入到距离联合国军十公里左右的最终集结地。
中国军队从营级部队到军级部队会采用以下手法展开进攻,其整齐划一令人惊叹。在攻击当日的黄昏时分,各营会离开集结地向地方进发,在距离联合国防线一到两公里处的隐蔽阵地停下来。各部队会在那里稍事休整,也许还会吃顿饭/然后。各连队指挥官会收到命令,并负责其部队的进攻。
随后,各个连会遵循非常详细的标准作战程序出动。一个连上前锁定敌军,同时另外两个连会设法包抄敌军阵地的侧翼。有些时候,只有一个连会设法去包抄,而第三个连会等待形式的发展,作预备队只用。时机选择,相对而言似乎是事先确定的。在修整位置和出发线之间会构建若干条控制线,控制线距离联合国军战线为200米
在正常情况下,真正的进攻会在23时至1时间发起。首先,进攻的先头部队会尽可能抵达地方的伞兵坑,7一条由前方的侦察兵组成的单薄散兵线会进行第一次接站。很多战斗报告指出过,中国军队在被发现前,经常能成功抵近到距离联合国军防线15至150码(13.7-137米)。在有些情况中,来袭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中国人在只有几码的地方投来手榴弹。
随后,锁定联合国军的中国连队就会持续施压,直到侧翼的连队开始把敌军逼向中央。与此同时,士兵们为了省下弹药以备关键时刻之用,会践行过硬的开火管制。兵原会在设计间隙前进,也会寻找掩护。当联合国军的抵抗开始崩溃后,中方会全员全力进逼。以为观察人员称其为“于目标处集结”。
中国军队一旦投入到战斗中,就不会有太多灵活性了。一个营在子弹打光或是进攻成功之前,是必须把这次进攻贯彻到底的。连长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没有擅自改变计划或放弃进攻的权限。
显然,进攻中这种战术层面的僵化,主要原因就在于通信。一般来说,团以下单位是没有无线电台可用的,虽然在静态情况下,会把电话线铺设到营一级,有时也会铺设到连一级。然而,在进攻过程中,营一级的通信要靠人去跑以及发信号。(有些时候,营级和连级指挥官喜欢用缴获来的美军步话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坚决遵循标准作战程序,是中国人为了保证指挥和控制而选择的解决方案。此外,为了强化指挥和控制,中国军队更喜欢在预计有明亮月光的夜晚发起进攻。
在进攻过程中,为了达成各种目的,中国人使用过军号、哨子、笛子和牧羊号角。为了便于指挥和控制,不同的曲调和音符代表不同的意思。中国人也会利用这些信号向敌人假造出夸大的实际部署情况。中国军队还会利用这些乐器在进攻前或进攻过程中制造出恐慌和恐怖的气氛,他们的各种手法尽显其巧思和独创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中国军队用军号吹出安息号,用笛子吹出萦绕不去的诡异曲调,并在实际进攻中制造出刺耳的声音。在美军习惯这种战术之前,他们做出的反应是真的被吓到了,在夜间尤其如此。
但单兵层面上,首选武器是手榴弹和冲锋枪。中国步兵每人会携带四到五颗手榴弹。尽管其中有25%是哑弹。而且他们臂力不计,也扔不远。
云山之战是中国军队战术风格的典范。这份攻击计划是基于彻底的侦查,对美军反应的准确预判以及对地形的充分了解。隐秘进军使得中国人能悄无声息地包围美国人,并在局部实现战术奇袭。通过夜间强攻,中国人用美军防线上的缺口以及侧翼的开阔地迅速完成了穿插,并在通向美军后方的撤离路线上构建了阻击阵地。此外,这些胆大包天的中国人还越过了龙兴江上的大桥,此举展现出了他们面对敌人时的自信,也证明了狡诈的他们对敌人了如指掌。
中国人在此战胜利后出版一本为《云山战斗经验基本总结的》的小册子,其中列举了中国军队在士兵方面相比于美军的优势。
这本小册子还强调了利用松散的V字队形包围敌人,并迅速渗透入敌人的方向,以便向敌人后方斜插,如此就能堵住其逃跑路线,同时阻止前来解围的部队前进。此外它还指出了利用夜色隐蔽接近以实现奇袭的价值。云山之战只是昭显中国进攻方法的诸多作战行动之一。中国军队在长津湖攻击美国陆战一师,是中国人奇袭、渗透、包围、侧翼和后方行动、夜间行动、隐蔽和构建路障的另一个范例。中国军队中的绝大多数小组式攻击也具备这些特征。
防御篇(懒得打了,最近玩骑马与砍杀2,进攻篇让我少玩1个小时游戏了。)
https://www.armyupress.army.mil/Portals/7/combat-studies-institute/csi-books/Historical-Perspective-Light-Infantry.pdf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这是PDF文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