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因为有些瘌痢头,于是任何人说秃,光,亮,都一概“怒目相对”,久而久之,人们也知道了他的忌讳,有时候在酒馆喝酒,调节点气氛,就故意说些“亮了,亮了…”,阿Q每次总是即立刻“怒目相对”,果然额头“亮了,亮了”,大家哄然大笑,酒店里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费这么大劲来复述小说,固然是要批评一下我们民众包括个人自己在内还有的那么些“阿Q精神”,同时,更想要表达:有些东西,是因为自己的在意,才提供了别人攻击的价值,否则,什么都不是。
如果彻底摈弃阿Q思维余绪,不要一提起就“怒目相对”,那么,那帮无聊的人起哄煽动还有什么意思。
可是世界上总有些民众听了就觉得刺耳。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于是照顾到到各地文化与习惯,也为了最大限度的方便沟通交流,世卫组织启动了一套专业的去个性化的命名体系,这样,方便大家省去无聊的口水,认真做点实事。
具体说到这次的全球瘟疫。
本来说“武汉肺炎”不是什么特别的“污名化”,方便的称呼罢了。一开始媒体也就是这么称呼的。医学史上,一些奇怪的病症更还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这又是哪门子的“污名化”。
新病毒的出现并流行有一定随机性,本质上,病毒首发地,是最早的受灾地,其人民是最早的受害者。他们一开始的惊慌失措与侥幸心理机会主义当然也需要事后的复盘研讨,部分确实荒谬举动的更需追责处分。
但就如同战争,最先被袭击的部分,是最先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也必然是用极大代价获知了最多的敌人的各种资讯,与战胜者相比,他们一样值得被称作为英雄。
然而就有居心叵测的人要煽动心智不全的人,从名字上做文章,将名字和落后愚笨…等等负面的评价联系到一起,进而造成“污名化”。以我的看法,这是下意识里以为诅咒会带来什么力量,实在是远古思维的残留。
如果被污名化的对象毫不在意,那么扯名字搞联想的把戏就只算个屁了吧。反而衬托出故意搞“污名化”的哪些人的不开化与不入流。
可惜有司还就是老上当。对付这等宵小,党国的文宣一如既往用力过猛,就好像这次科普的所谓“免疫风暴”,免疫系统过分夸张,反而搞的身体不舒服。
究其原因,无非毕竟集权下的文宣不是要说服受众,而是应付领导。于是,考核的KPI就出现了扭曲与做戏。对所谓污名化的企图那么夯力的应对,结果却正好中了人家的意图。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真彻底的恢复大民族的自信和匹配大国的漫不经意,对外面的评价应该就是随便听听的态度;而不是,纽约时报之类骂一句就战狼上身怒目以对,夸一句就面有得色与有荣焉。由此,文宣能自然而然,不以外国言语为意,大国的心理才真算崛起。
说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