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穿著“回頭率高”的漢服外出時,漢服愛好者有時還是會遇上被誤解、被“圍觀”和勸離的窘況。近日,網友爆料稱有遊客穿著漢服在上海新天地拍照時,就被保安無情勸離,理由是“服飾不合時宜”。

穿著漢服被誤解為和服、韓服,被人指指點點,甚至被勸離、引發衝突,不僅讓漢服愛好者陷入尷尬甚至受到傷害,更阻礙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究其原因,其實是“無知”在作祟。人們對漢服知之甚少,對於“漢服”名稱的概念、漢服的組成結構不了解,更不用說它背後的文化內涵。

對於漢服,很多人以為是“漢代的服飾”,實際上並不是。所謂漢服,指的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其中的“漢”字具有一個外延的過程,因為漢朝的前身是華夏族,因而整個漢族的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在漢代逐漸成熟。而後漢服通過儒家和華夏法係不斷地發展和傳播,逐漸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如日本的“和服”、朝鮮的“朝鮮服”、越南的“長衫”等等,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的特徵。
縱然因為漢服和其他民族服飾有相似之處,漢服體係也龐雜凌亂,難免會被誤解,但人們卻不應該為自己的“無知”找藉口。 2010年的“春熙路燒漢服事件”,因為人們的無知,把漢服當成了和服,逼迫當事人把漢服脫掉和燒毀;2019年,仍然有漢服被誤解,穿漢服者被嘲諷。其中跨越了長達九年的時間,漢服的知識和文化還是沒有得到普及,人們還是分辨不清何為我國的漢服,這其實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
來源:紅網 林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