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硝煙四起的中國近代史上,也是戰將英雄輩出的年代,正應證了「戰爭是英雄的製造者」這句名言。在八年對日抗戰中,約有270餘位國軍將領殉職,而名列「國軍抗日十大名將」第一名的張自忠將軍,其除了「智信仁勇嚴」武德兼具,從容就義毫不猶豫外,張自忠還多了兩項令人敬仰的懿德,一是忍辱負謗,一是捨私怨報國仇的節操。
先談忍辱負謗。1937年7月,日軍鐵蹄已入侵華北,時任38師師長的張自忠,奉中將軍長宋哲元之命趕赴北平,宋寫了三個手令給張。其中之一是「北平市市長由張自忠代理」。臨行時張含淚告訴秦德純副軍長:「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恐怕成了『漢奸』了。」
正因為張的顧大局撐危局,留在北平與日軍斡旋,所以含冤成了國人的笑柄,僅看當年9月《國聞周報》刊登的一篇《勉北方軍人》文章中,要北方軍人萬萬不要學「寡廉鮮恥」的張自忠,標題醒目寫著《自以為忠》、《張邦昌之後》等,都是在大罵特罵張「賣國變節」,試問這種「打落牙齒和血吞」的修為,在剛烈的軍人中,幾人能夠?
對於這位曾經被誣衊為「漢奸」,飽受責難的戰將,是以每戰皆抱「我死國生」的決心,終於在50歲時馬革裹屍。他是二戰中,同盟國陣亡的最高將領之一,也是唯一能讓日本軍人立碑安葬、列隊致敬的中華民國軍人。日本39師團長曾在日記中寫下感言:今日看支那大將軍張自忠死戰不降,看來玉碎精神非我皇軍所獨有,爾後征支那之戰當愈加困難…。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郁達夫曾言:「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在93軍人節抗戰勝利紀念日裡,讓我們虔誠的向這些「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的抗日英雄-「張自忠們」, 獻上最敬禮。因為有你們,才有中華民國。
https://www.storm.mg/article/325248

附上張自忠將軍帥照一張,可惜沒能活到消滅叛賊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