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_0301 wrote:
宅爸繼續從教育面來分(恕刪)
你沒有說的是當材料的物理極限到了的時候
那進步的路呢?
更別說還有我之前說的先進的每一代跟之前不同的
之前每一代成本那是更低
現在的是更高
應用的需求在哪?
說白一點誰來買單?
如同我之前說過的
賣得更少
那單位的成本更高
需要更高的售價
然後能買的人更少
要知道後面的每一代可能成本要比前一代高一倍
中國之前一直沒有大力投入半導體硬體
很大的因素是這個行業的投資超級大
進步超級快
所以資本不願意來投入
畢竟技術得一步一步前進
投資下去兩年有成
然後發現跟台積電的差距沒有任何縮小
花了大錢投資成落後技術
起碼10年甚至20年都看不到可以追的可能性
然後你對台積電的認識可能有問題
台積電放在研發的真正高階人才目前大概七千多
為了日後長遠的研發需求
那大概要一萬
這中間包含了不少的基礎研究(以前比較偏應用端)
所以包含在找材料學的專業
這種在台灣屬於非常非常特別的專業
能提供工作的位置沒幾家企業
這種中國自己都非常缺(因為屬於真的特別專業的,真的很難培養,看看中國的發動機不就知道,不小的比例其實卡在材料)
台積電現在大概接近六萬員工吧
大多數是產線工程師
這個才是台積電強大的基礎之一
這是長時間的長製程
所以每一個小的良率都非常重要
那得靠這些工程師來達成
中國的難點在於國家大
所以需要研發的方向非常多
去看看他們最近幾年公布重點項目(好像有100項,18年設定60,然後連續兩年各20)
這些都是一堆研發給予上千個項目
由院士組成的審核來判斷哪些是年度重要需要突破的科學和技術項目
由於半導體被卡
所以半導體的項目比例有點上升
但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突破的
需要的人可以用海量來說
研發絕大多數都浪費在除錯階段
這才是為何不容易追的主因
以台灣的資源
能在某些項目取得國際成果已經很不錯了
既然台積電已經是國際企業
那包含人才本來就該國際化(事實上國際化也做得不錯了)
既然是國際化
本身就不會去排除中國
所以沒有那種要跟中國互補的額外要求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