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

中國掉肥單台灣收到,6月出口533億美元,成長33.7%, 創歷史單月最高紀錄.中國3159台汽車太平洋起火毀損,中國新車庫存350萬台,Walmart成功要求中國供應商吞關稅成本,中國內部新轎車庫存350萬台三個月賣不完, 中國輸美關稅30%+25%小包裹54%

mangchaocs wrote:
其次你列舉的車價對折,對應的剛好是在自主品牌衝擊下賣得越來越不好的合資車,又是合資車裡面賣的最不好的電動車。 為何不去關註一下自主品牌的定價和銷量呢


自主品牌的定價 這也是往下走的吧
內捲一個捲一個 老闆捲員工 廠商捲共應商

銷量跟國家政策大有關係 我想這個很多外面的人不那麼清楚
10~20萬的車 大城市光是上牌費就可以買個入門老頭樂還有找不少
新能源不用上牌費隨買隨開 這個就影響不少人了
(預算1~20萬的車主錢也都不是風颳來的 上牌費省下來差很多)



回到主題
川普不是笨蛋 既然要拿關稅當武器
當然也是有考慮到傷敵1000自損800
幾個做外貿的大多都收到美國客戶的協商了
好幾個是暫且簡單粗暴一人一半
美國關稅增加的10% 由買賣雙方一邊吸收5%的稅
美國買方5%的想當然爾會有部分轉嫁到最終消費者身上(進而導致美國物價上漲)

而賣方多支出的5% 就不知道要砍員工薪水還是砍國內共應商了
看工廠老闆怎做~


反正簡單來說 中國目前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 也就是各國可以用關稅當武器的時候
凡是一體兩面~


您發言還算中肯也有風度 沒有一上來就罵娘
找時間有機會 來台灣騎車 小弟可當導遊 日月潭阿里山逛逛
有機會我倒也想騎車進藏 只不過朋友說目前政策不允許台灣人個人遊只能團進團出
不知是否屬實
JOE wrote:
10~20萬的車 大城市光是上牌費就可以買個入門老頭樂還有找不少新能源不用上牌費隨買隨開 這個就影響不少人了(預算1~20萬的車主錢也都不是風颳來的 上牌費省下來差很多)


不知道閣下眼中小弟所在的成都是不是大城市?

成都現在的汽車數量是全國第一,超越北京上海

成都沒有上牌費這個東西。

實際上全國有高額上牌費的大城市就上海獨一家。
另一個買車比較麻煩的是北京,車牌要搖號,不用花錢,要花時間等。

其他地區買車和成都一樣,除了基本的契稅和保險。沒有其他什麼奇怪的費用。



2024年中國大陸百萬人口城市超過100個,其中500萬人以上城市19个,一千萬人以上城市8個。

唯一一個上牌要花高額上牌費的上海,好巧不巧就被閣下拿來作為泛泛的「大城市」舉例。

閣下的舉例為何要選採樣數最小的那種呢?




我媳婦倒是很想再來一次台灣。
以前她和母親來過。

小弟說再等一些年。
mangchaocs wrote:
閣下的舉例為何要選採樣數最小的那種呢?


上海住了很多年 上師大 田林路桂林路附近
上海往杭州 一進浙江的第一個站三四線城市當年買了一套房100p
當時3500/p 之前最高看13500/p 現在不知道剩多少 房子還丟著


我朋友這幾年在廣東說也要上牌費的~

北上廣深我印象中都要



其實了解台灣的大陸人很多
了解大陸的台灣人也都很多
大多懂得都不出聲
01這邊罵來罵去的 可能也就像我這種無聊人
生活沒有其他重心上來打打嘴砲


台灣很多景點也就是大家說的
沒來過的要來一次
來一次之後可能也不想來第二次
住台中的話日月潭阿里山騎車半日遊我可以安排的




關稅問題 上一任的川普時 大陸已經南移了一批
2018年有個項目經常出差越南 住的酒店 好多大陸過去那邊建廠的
每天吃早餐就聽隔壁桌在安排工作
今天水電要進場 下個月設備要來了之類的

所以我想大陸出口美國的廠家 應該有點準備的
只是還是那句話 川普會拿關稅當武器 也是研究過可以對中國造傷害的
就看看2025中國怎麼應對吧
mangchaocs wrote:
唯一一個上牌要花高額上牌費的上海,好巧不巧就被閣下拿來作為泛泛的「大城市」舉例。


我也舉了房價腰斬 車價腰斬 餐飲降級的狀況
食衣住行 四個裡面兩個腰斬一個降級的狀況
大陸的通膨還有10%嗎?
如果真是這樣 是那些物價在漲呢
不但抹除了房價物價的下跌 還能造成10%的通膨漲幅
那上漲的區塊該有多可怕
共匪一员

大陆房价是不纳入通膨的统计范围,盖因为当年房价涨的太离谱了

2025-02-08 23:13
JOE
JOE

共匪一员 這個是我不了解了 謝謝指教 ~

2025-02-09 0:30
JOE wrote:我也舉了房價腰斬 車價腰斬 我也舉了房價腰斬 車價腰斬 餐飲降級的狀況
食衣住行 四個裡面兩個腰斬一個降級的狀況
大陸的通膨還有10%嗎?
如果真是這樣 是那些物價在漲呢
不但抹除了房價物價的下跌 還能造成10%的通膨漲幅
那上漲的區塊該有多可怕


關於房價腰斬

閣下的主要采樣是何地呢?還是大陸全范圍的數據?
小弟所在的成都,疫情後這幾年總體房價基本是90%~110%範圍浮動
從第三方財經平台統計的全國總體房價年增率曲線看也是這個趨勢,近兩年確實有下降,但距離腰斬還差得很遠。




關於車價腰斬

直接上數據好了(歡迎查證)
2020年汽車類零售總額39414億人民幣。汽車上牌量2424萬臺。
2021年汽車類零售總額43787億人民幣。汽車上牌量2622萬臺。
2022年汽車類零售總額45772億人民幣。汽車上牌量2323萬臺。
2023年汽車類零售總額48614億人民幣。汽車上牌量2456萬臺。
2024年汽車類零售總額50314億人民幣。汽車上牌量2690萬臺。
所谓的“車價腰斬”是否符合普遍事實,以上數字算一算應該很清楚了。



關於餐飲降級

還是上數據(還是歡迎查證)
2020年餐飲行業收入39527億人民幣。(餐飲業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一年)
2021年餐飲行業收入46895億人民幣。
2022年餐飲行業收入43941億人民幣。
2023年餐飲行業收入52890億人民幣。
2024年餐飲行業收入55718億人民幣。
這個我相信也很清楚了。





閣下說的兩個腰斬一個降級的方面。
從數據上看難以體現
最弱的房價也遠不到腰斬的程度,近兩年的下降曲線算下來也就是10%不到的總降幅。
而餐飲和汽車從行業收入數據上看甚至還在上漲。


另外小弟所給的是World Bank上所提供的2017到2024年整整8年的數據。
按照一般認為理想的溫和通膨數字2%左右計算,8年應該有15%左右的總通膨,
區區10.66%的CPI本來就說明經濟不夠熱啊。

不知道有什麼好反駁的
mangchaocs wrote:
最弱的房價也遠不到腰斬的程度,近兩年的下降曲線算下來也就是10%不到的總降幅。
而餐飲和汽車從行業收入數據上看甚至還在上漲。



透過事實看本質
中國很多數據報喜不報憂 這是另外一篇 中國可信度疑問的說法
很多官方數據 是兜不攏了
國外能查到的數據 小粉紅又不信 說是詆毀中國

特朗普正式上任 推展工作是今年一月的事情 而本篇樓主說的是特郎普對中國加增10%關稅
所以你先前的通膨數據 拉2017到2024 七八年的平均通膨那個是扯遠了
要不看看 2023 2024 跟 特朗普 上台之後的2025 2026 前兩年後兩年相比 應該較為客觀

我猜你想說的是關稅增加下去 先死的是美國 而不是中國 對嗎??


你說的房企車企 銷售金額 跟銷售數量 也都是官方的吧
這個我不熟倒也真的無法反駁

但是我用google查 " 中國 車企 獲利"
根據中國全國乘聯會數據,中國汽車行業今年前三季總收入年增3% 至7 兆3593 億人民幣,但總利潤年減1.2% 至3360 億人民幣。 以年度為周期來比較,2020 年汽車行業獲利率為6.2%,2021 年為6.1%,2022 年為5.7%,2023 年為5%,呈逐年下降趨勢。

有百度和吉利這兩大富爸爸富媽媽的極越汽車 都還會倒閉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vg9p54j1qyo/trad
中國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汽車行業收入73593億元,同比增長3%;利潤3360億元,同比下降1.2%;汽車行業利潤率4.6%,低於下游工業企業利潤率6.1%的平均水平,創下近10年新低。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07915
上一輪的價格戰始於2月間,當時比亞迪將所有車款降價5%至20%之間,接下來兩個月,各品牌至少50種車款平均降價10%,結果中國約50家主要電動車企中,僅比亞迪、理想汽車與華為支持的問界有獲利。




"中國 房企 獲利"
統計上市房企2024年中報得知,今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共實現營業總收入8449億,與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4%。 盈利方面,上半年,整個房地產行業共實現營業利潤67.56億,淨利潤為-86.5億,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46.5億,同比分別下降90.2%,大減459.5億和減少371.5億。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404160221.aspx
中國恆大集團已於今年1月被香港高等法院頒布清算令。陸媒先前報導,恆大市值僅剩22億港元(約新台幣87億元)。
之後中國多家房企陷入被清算危機,包括另一龍頭房企碧桂園,今年2月被債權人在香港申請清算。今年4月中國世茂集團被屬於國有的中國建設銀行(亞洲)提出清算呈請



銷售增加 獲利減少 同時還有房企 車企 都有倒閉
這各本質又說明了甚麼問題呢 ?
BYD那麼牛 遙遙領先特斯拉
幹嘛又要拖欠供應商12個月的貨款呢?
正常月結做不下去嗎?
海外經銷商或是消費者跟你BYD買車月結12個月 BYD能接受嗎?



中國也好 美國也好 企業問題也好
都很難用一兩個面向去說明清楚的
但是很討厭很噁心的 是 光拿一個局部 去到處吹噓 遙遙領先之類的
當然或許你光看那個面向是沒錯的 甚麼銷售額創新高的
但是拿出來做統戰外宣或是欺騙自己就很沒意思



還是回到中美關稅問題上面吧
你的邏輯 是 美國 對中國 加增關稅10%
會導致美國通貨膨脹高於中國 對嗎?
導致美國損失比中國大?

那也很簡單 你就出來微博小紅書什麼的公眾號
大力稱讚美國加稅 加的好
鼓吹美國加稅多加一點15% 20% 讓美國通膨更嚴重一點 經濟死得更快一點
反正你們之前那個啥官員 說中國跟敵人以命換命 不虧
中國受的住 台灣美國受不住 ~

不要一邊說美國紙老虎
一邊說加稅美國你會自己先死
然後自己在國內又瑟瑟發抖~
JOE wrote:
mangch...(恕刪)


一方面,閣下説很難用一兩個面向說清楚。
另一方面,閣下對整體宏觀數據不以為然,卻專門找幾個企業「例子」作為論證。

針對房產,疫情以前就已經定好了不再將其作為支柱產業的方針。房產整體銷售的下滑不但正常而且符合長期的經濟戰略,閣下所舉恒大的例子比起金融海嘯以前的「兩房」如何?這並不影響整體經濟重心的轉移。

2015年房地產在大陸gdp占比超過10%。
到2024年已經降到6.4%。

針對車企利潤,閣下說車企整體利潤下降1.3%,那麼小弟給閣下補充幾個數據:
長城汽車2024年前三季度淨利潤上漲45%
吉利汽車2024年前三季度淨利潤上漲36%
比亞迪2024年上半年淨利潤上漲24.4%
長安汽車2024年前三季度淨利潤上漲108%
這些自主品牌都實現了大幅度的利潤上漲。

那麼是什麼品牌在利潤狂跌呢?
豐田的兩家大陸合資2024年利潤下降68.9%
日產在中國2024年上半年利潤下滑94%
本田在中國2022年前三季度利潤下降15%
寶馬在中國2024年上半年利潤下降14.9%
……
還記得閣下親自舉例那個價格「腰斬」的寶馬新聞嗎打不過自主品牌,自然要大降價,大降價了利潤自然要降。

要知道自主品牌的利潤率長期就是遠低於這些合資和進口品牌。合資品牌利潤率降一點,整體平均數據就會被拖累的很明顯。

衹有身處大陸才知道這幾年車市變化的波瀾壯闊。

閣下所看到的車企整體利潤率下降,正是過往那些利潤過高以至於價格高企,還因為自主品牌不夠能打,所以價格高高在上照樣賺得盆滿缽滿的的合資車商,在近些年自主品牌強勢崛起並且爆賣之後不得不打起價格戰造成。
即便如此,這些合資車企最近兩三年的銷量和利潤都是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下降,自主品牌的佔有率急速擴大。2024年全年已經達到70%,比2018年翻了幾乎一倍。

所以閣下舉的這個例子不是利空反而是利好。對於自主品牌而言銷售量和利潤率都在增長,對於消費者而言,既能買到各種價位優質的自主品牌車,也能買到過去價格高高在上但現在不得不放低身段讓出暴利的合資車。這就是為什麼在經濟整體並不景氣的2024年汽車上牌量和總銷售額反而還創了近5年新高。

相比之下倒是貴岸這邊很多國外品牌至今還是高高在上的價格(小弟以前做過對比,不少車同型號價格不光明顯高過大陸,也高過一眾歐美國家)。

經濟和技術/品牌發展的成果不應該是更普惠的嗎


小弟剛才也說過了,整整8年才10%出頭的CPI正好就說明了經濟不熱絡,或者說不景氣。

但看起來閣下的觀點是:經濟非常慘。

其實身處其中就知道實際情況是幾家歡喜幾家憂,整體不景氣,但仍然有很多行業有亮眼增長,與此同時那些下滑或者慢慢退出經濟重點的行業,也的確很困難。


至於說關稅。什麼瑟瑟發抖的閣下是想多了。

小弟就舉個自身的例子好了。
小弟現在的老闆是一個對大陸執政黨非常不爽的60後。對西方這一套是相當推崇。
但即便如此,在川普宣佈增加10%關稅以後。
老闆對銷售是這麼說的:


企業的態度很簡單,你加稅,我漲價就行
mangchaocs wrote:
企業的態度很簡單,你加稅,我漲價就行


感謝你為美國的通膨添磚加瓦作貢獻~
每個中企都能像您這樣的話 中國就有救了 美國就往自取滅亡的道路又更進一步~

你我都不是國家領導
網上打打嘴砲 也都只是狗吠火車

我要這麼強我就入閣做財政大臣了不是~
川普上台才多久 讓子彈飛一會 接著看吧



另外你說不要拿局部事實說事
這各本來就無可避免的
中國這麼大的國家 很多面向
貴國先前的一把手二把手說話都還互相矛盾
一個說中國已全面脫貧
一個說中國尚有一半人均收入未滿xxxx

您覺得誰說的對 還是各有立場 ??
要看數據這一號二號都可以拿個鐵錚錚的官方數據給你看

您敢批評他們拿局部事實說事??
JOE wrote:
上海住了很多年 上師...(恕刪)

川普的關稅戰一定會對中國產生負面結果, 同理美國也會付出代價..

以前台灣商人提著皮箱全世界跑作生意, 造就了台灣中小企業的強大, 台灣社會有因此累積了財富 ..

美國的關稅戰, 倒逼中國商人全世界作生意: 建立海外供應鍵, 買礦, 投資港口.....

長久來說, 對中國來說, 關稅戰可能是一件好事
JOE wrote:
您敢批評他們拿局部事實說事??


小弟覺得我都不需要再打第2次了。這是上一篇回復的內容。

  • 5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