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離徒手造晶片不遠了?中國稱自家航太技師「手工研磨」精度可達5奈米央視:追求目標特別磨平指紋

lionli321 wrote:
如果,這人的手藝這麼...(恕刪)


曝光機跟半導體設備

關鍵不是鏡片精度

是鏡片鍍膜跟受熱膨脹變形晶體變形方向

在融水晶的製造技術跟研磨後鍍膜技術
井蛙坐井觀天,以自己在井內的知識來嘲諷井外的事物
哈伯望遠鏡的鏡片加工什麼時候改成純手工?
看仔細那個Air Spindal,  Air Spindal 的工作方式自己查清楚。

穿白色上衣的那位老兄在操作什麼

這家公司至今仍然有生產半導體產業及醫療檢測設備。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93%88%E5%8B%83%E7%A9%BA%E9%97%B4%E6%9C%9B%E8%BF%9C%E9%95%9C

30奈米精度
天體觀測用超低膨脹材質
各種射線用鍍膜
只以透鏡研磨而言,因為儀器不準
造成透鏡組產生球面像差,
也就是拍攝影像變形,原因是圓弧鏡面
在鏡組折射過程中,鏡片誤差造成。
最後沒有解決而是設計程式修正誤差。

準不準的研磨云云,沒什麼決定性。
儀器不準是在磨透鏡就發生,
所以是透鏡製造誤差,不是組裝誤差。
磨鏡子就沒有磨好磨準。
所謂5奈米這只是徒手磨出來的公差

如果進一步機台自動化,那不就進入埃米等級

美國準備嚇尿了
很久以前超高精度拋光,精密度就可以到5nm,指是的形狀精度(peak to valley, PV) ,不過是用機械做的。至於人工可不可以做到,我覺得是可以,如果有檢測設備,有超細粒的研磨布或砂紙,應該就可以,就是花很多時間慢慢磨而已。
只能說損別人,就能為自己得到光彩嗎?何不用心批評自己,讓自己更加強大呢?
其實當今世界最厲害的是沒有博士論文卻得到1.5個博士學位
狗子2008 wrote:
很多航太科技精度要求高
但數量只需要一兩個
機械製造不出來
也不可能成立一個工廠只造一兩個
所以只能用手工製作.(恕刪)


在我的理解 只要不是工廠機器大規模製造
不論是用人工操作機械再加工精製 或用手工使用器具打磨製作
我都認為是手工 或 人工製作
況且打磨粗胚當然先用機械
當機械到達不了的精度時
再用手工

所謂手工研磨
當然也要用機械、器具研磨
不會真有人認為對岸是用手掌研磨
或是用指甲尖刻出電路

那些年, 我們一起DIY的天文望遠鏡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這篇文章作者吳俊輝,任教台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
在2011年科學月刊發表
他帶小朋友營隊 手工打磨天文望遠鏡

文中提到
「我們所教導製作的干涉儀利用人人自家可製的簡單光柵和LED 光源,成本大約只有100元不到,效果卻很好,再配合自撰的模擬軟體,即可將拋物面的誤差控制在100奈米以內,如再佐以刀邊測試,則可將誤差下修到2 0 奈米以內。很多人在親自體驗之前,都不敢也不願相信這一切皆是以徒手完成!徒手磨鏡在台灣數十年前即已有人陸續嘗試,並非新鮮事,而我們這裡所不同的是,對於最終階段的品管以及改進的技術,這也是掌控一面鏡片好壞的關鍵。以上的這些步驟其實都不難,但要知道要領;材料也不貴,但要找到合適的。當你徒手完成一片奈米精度的鏡片時,這一切辛苦所換取的便是無法言喻的喜樂。」
BigMac4Diet

手磨鏡片是天文望遠鏡迷的一個偏門嗜好,我學生時代也找資料玩過,不過做起來比你想得麻煩,早年天文望遠鏡發源地的歐洲人鏡片都是自製的,現在一堆也是人工打磨。光柵干涉修正技巧,是打磨鏡片的檢測方法。

2024-05-15 10:39
斷章取義已經是塔綠斑的日常,我倒是很期待塔綠斑的無知文章,當笑話看很不錯

對岸的航天器都能上太空了,台灣的塔綠斑還在吹捧台灣製的火箭可以飛的無限高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