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ujiang wrote:身高差不多?看跟那个...(恕刪) 我媽7、8年前左右去過山東,她說身高跟台灣人差異不大,順帶提我家本省閩南人,然後她當時快60歲,身高162,原本她蠻期待所謂的山東大漢,她還跟我說她蠻失望的
PainterJ wrote:從日本時代開始,台灣人的文化水平海放中國幾條街 呵呵你説的是漢人,日本人把原住民當成動物。曾任臺灣總督府法院判官的安井勝次曾如此強調:「生蕃系化外之民,在我國領土上橫行的野獸而已。」安井透過法學上的見解推定:「生蕃」雖然可能具有法律上的自然人位階,但由於清帝國以來,生蕃即被視為「固我化外之民」、從未被納入國家的律法系統,因此他拒絕承認他們具有法律上的「人格」。二、 「神裔」日本人與當年的台灣人相對於當年大和民族自詡為「神裔」,我們漢族島民在他們眼中只是兩種土著之一;而當時,我們今日稱為「原住民」的南島語族僅被視為「野獸」;他們兩者的差別是,漢族當年在島上,日據五十年中都有戶籍列管;原住民沒有列戶籍,要到大戰動員原住民,視其為有用的資源時,1942年後,才開始與漢族一樣有了戶籍。作為統治者,「神裔」的地位當然是與島上的兩種土著不同的。另一例子,是我們漢族雖然早就承擔了沉重的苛捐雜稅,但是卻沒有資格與日本人一樣服兵役;後來在軍事需要下,我先民入伍軍中只能處於軍人、軍犬、軍馬之下,居於最低階的軍屬地位;要到最最後,實在兵源枯竭,我們台人才成為殖民當局「徵兵制」的對象。此外,最自然的說明可能是,不少自幼在我們島上成長的日人,成年回到日本時,聽說它們第一個文化震撼是在碼頭上發現,原來日本人也當苦力,那並不是「他們台灣人的專業」啊...三、高明的「感化」設計那是日本人六歲入學,我們漢族島民八歲入學──大概沒有人注意到六、七歲是孩童腦部發展最快速的期間,因此我們台人教育的起步就落後了;六年級畢業時,我們漢族島民的教育由於教材不同,只有日本人小學的四年級程度;同時,還以無理打罵考驗我先民的「從順性」,使得每屆都有近半的台籍學生無法讀到畢業;很巧妙的,他們藉此還設計了一種「感化教育」,那是有上述教學程度的明白落差,我們台灣小學生如何能夠與日本人小學生一起參加嚴格的升學考試?這種「感化教育」的設計如下:高年級通常一定是日籍老師負責,他們嚴格挑選資質好的,平日記錄素來「從順」,罕受體罰的學生,給予每天密集的「補課」──請注意,不是補習舊的,過去沒學好的,而是為這些台籍生補上公學校教材中沒有而日人小學校課程中有的重要內容,例如,日本的文言文,即其一例。不僅於此,由於這個升學考試的成績,列入教師與學校教育的重要考績,影響教師與校長的升遷;所以,該一非「補習」的「補課」狀況,就往往出現了教師在家中為三、四人揮汗開班,師母除了煮點心甚至在旁打扇驅蚊蟲的感人場面──如果,該教師平常對該學生較少打罵,而課後又受到如此對待,孩子幼稚的心理,怎能不受到若干「感動」呢。結語──認知「神裔」的「衊華與衊台」「神裔」兩字,本身就有高度自大之內涵;而日本神代史中的種種故事更顯示了大和民族特殊的文化基底;那是由日本男女自幼年以來,父母每日講述的床頭故事中自然形成的,那是我們島上一般皇民化家庭也不可能擁有的特殊模式。他們強調「認命」,強調男尊女卑,強調武士可以殺戮平民的「切捨御免」精神;自然衊視文弱,不認命,相對地也更衊視期望平等,甚至「民貴君輕」的中國;它們自認為可能一步步地吞噬古老的中國;當時,似乎也真的那樣。因而衊視中國。官方也因此儘量隔絕來自中國人的所有積極正面的訊息──例如,日人為了貫徹其衊華的教育,公開場合絕對不提國軍之實際戰力──但偶然總會有某位教官在誇耀自身的戰功時,不能不透露出國軍也有強大的戰鬥意志,然後才有那非其奮不顧身、冒險犯難,就不能取勝的情況;就使得我台學生深感振奮。關於衊視我們台灣人;日據初期,當局根本不認為我島人可能成為日本人,他們曾坦言「台人無須學習效忠於天皇」,大約只看作是工具或財產。後來,當局則曾表示,非必須的情況,不給予我台人更高的教育;然後,在國際觀瞻上,日台人似乎均能取得了平等的教育機會後,實質的國小教育就只停滯在前述的八歲入學,六年畢業只有小學四年級的中年級程度。郭譽孚/「神裔」日本人長期「衊台」的真相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917/1260400.htm在日本統治之前,台灣在全中國之中是最富庶的一省,當然也比日本富裕。日本的從軍記者松原巖五郎,以乾坤一布衣的筆名留下《台灣風土記》的紀錄,敘述日軍在1895年登陸台灣時,看見台灣的一切確實要比日本富庶得多。「台灣土地百物茂盛,動物植物之產,多種多樣,非高麗(朝鮮)、遼東之地可比。其土地不但是天賦之大富藏,山水景象亦極似好畫。山嶽丘陵之形,千種萬樣,在十步百步之間,風物之變化顯著,僅僅旅行二、三里之間,得天然的好畫題,不下千百幅之多。……台北府城在此之間,占山水之美觀,以中央平坦之域地為市,人家簇集一萬餘戶,城內街路幅度廣,有七、八間之寬(一間六尺,約1.8公尺),中間車道鋪石,左右兩側設人行道。市街之家屋,大抵為二樓建築,絕少像遼東、華北地方之一樓平房。市中人力車尤多,其數至少不下二千。……這邊有名的製茶所很多,一家就有七、八十名到二、三千名的撰茶婦,在此忙著精製茶葉。半中國式半西洋式的高樓大廈,此邊尤多。……此邊一帶,成為大買賣之市,街上賣各種物品,鴨、雞、豬肉、鹽、野菜、鴨蛋、米穀、醃魚、芭蕉、鳳梨、柚子、佛手柑等果實,煤炭、樟腦、煙草、茶,其他布帛等,舉凡日用雜貨,一概具備。市中一般富庶之模樣,比華北地方生活程度高,如酒店餐館、如青樓藝妓,市中到處都有,百貨之潤澤,與遼東營口相比,富庶更高一段,至於其富美豪華,則有更高幾層之盛觀。財貨金銀之流溢,人民之意氣高昂,不像遼東地方人民那樣對日軍奉承,台灣各個人高傲自滿之氣露出於鼻端,視日軍到來如旅行者過來,表示汝等以戰爭取勝,我等以金錢和物產自行生活,又奈我如何。臉色旁若無人,傲慢自大,在市中橫行跨步,毫不忌憚。」這名記者在甲午戰爭時,隨日軍到過朝鮮、遼東半島,他也描述了當時的萬華,比大陸各地繁榮,物資豐富,勞工勤勉,而庶民穿著絲、麻編織的豔麗衣裳,身上裝飾金銀珠寶。
分辨中日韩台人,最简单的方法是看身体僵硬程度,日本人最僵硬,韩国人次之但仍然绷很紧,台湾人再次之,中国人身体最放松,经常放松到垮的程度。另一个方法是看给小费,日韩我不知道,但是华语旅游团里面不给小费或者给得不情不愿的,你知道是哪里人。
台灣人長得較好看,是因為當初遷台時有各省人口,基因比較多樣化。混血兒長相會比較好看是同樣道理。大陸改革開放後,南北漂的人口多,長相就越來越好看。所以可以根據這一點來分辨,那些你認為長相很純、很典型的,8 成是大陸人。
jaco54321 wrote:台灣人長得較好看 中華台北中國隊中國隊右邊3個是先發5虎之3,李月汝、李梦、王思雨中国女篮亞運奖金分配一览表(人民币):1、中国女篮主教练郑薇:150万元;2、李梦:100万元,住房一套;3、韩旭:100万元,住房一套;4、王思雨:100万元,住房一套;5、李月汝:100万元;6、张茹:100万元;7、李缘:100万元;8、黄思静:100万元;9、杨力维:85万元;10、潘臻:85万元;11、金维娜:85万元;12、罗欣棫:80万元;13、杨舒予:80万元。內蒙姑娘张茹也不錯杨力维、杨舒予兩親姊妹留起長髮的小男生,可以當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