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父是?

PCCom0514 wrote:
毛泽东打仗搞斗争有一套,论人民福祉、民族大业,真的不太行。他们那一代人,孙中山真的是为国为民,蒋毛差太多了

是這樣嗎 ?

李天豪講歷史





當然是孫中山.. 孫中山帶領義士起義, 歷經10次的革命, 終於在第11次的武昌革命推翻滿清, 成立中華民國. 青天白日國旗由陸皓東設計.

孫中山之下有毛澤東與蔣中正, 因兩人不合. 終究毛澤東另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中國將孫中山稱為革命先行者可以理解. 因為孫中山成立的國號是中華民國, 非中華人民共和國.

但如果沒有孫中山打下的基礎 , 會有毛澤東與蔣中正嗎 ? 正所謂的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

蔣家和毛家有親緣關係,還是「一家」蔣中正原配,蔣經國之母毛福梅實與毛澤東同出一族,而按輩分算,蔣中正是毛澤東的「姐夫」或「姑丈」,比毛大一輩。據此,中國近、現代史中最重要的三人,孫文是蔣中正親姐夫,而蔣又是毛澤東遠姐夫。從這種層面上說,國共內戰也被戲稱作中國的「家務事」,是「家庭紛爭」,至此天各一方隔海相望,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巧合。

from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4%A3%E4%B8%AD%E6%AD%A3%E5%AE%B6%E6%97%8F

乙未廣州起義 1895年 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惠州起義 1900年 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
潮州黃岡起義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
七女湖起義 1907年 6月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惠城區汝湖鎮)。
防城起義 1907年 9月命王和順起義於欽州王光山。
鎮南關起義 1907年 12月命黃明堂起義鎮南關,並親臨指揮。
欽廉上思之役 1908年 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河口起義 1908年 4月命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
廣州新軍起義 1910年 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4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
武昌起義 1911年 10月由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引發了各省宣布獨立,導致清帝退位。
兩岸 不少人均為中華民族
曾經為敵 傷亡無數 歷史已過去
活下來的人 要看未來與前進
from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4157915-%E6%AF%9B%E6%BE%A4%E6%9D%B1%E8%88%87%E8%94%A3%E4%BB%8B%E7%9F%B3%EF%BC%9A%E7%9B%B8%E5%90%8C%E7%9A%84%E8%87%AA%E5%8D%91%E6%84%9F-%E4%B8%8D%E5%90%8C%E7%9A%84%E4%BA%BA%E7%94%9F%E8%B7%AF
中國共產黨是在俄國人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它自然是強調要用階級鬥爭來解決中國的問題的。孫中山也看好蘇俄,但其思想與共產黨就有一定距離。他認為中國並沒有分化出像馬克思他們所講的那種極端對抗的階級,他主張三民主義,即強調要從民族、民權、民生三個方面來解決問題,不必用階級鬥爭方法,即強行將階級拉平均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蔣介石1914年以後就跟隨孫中山革命了,但我們卻發現,他在1923年去了一趟蘇聯之後,直到1925年底之前,他卻與孫中山有些不同,大談所謂階級鬥爭,主張要通過打倒地主、資本家來解決中國貧苦民眾受窮的問題。既主張中國革命的中心任務是反帝、反軍閥,又贊同打倒地主、資本家,其言論顯然與共產黨人非常接近。儘管我們不能說蔣介石的整個思想體系與共產黨人相同,但從蔣的日記看,他在1918年之後,即五四運動開始前夕,他就已經在關心社會主義問題了,不僅讀馬列的書,也看《新青年》,更崇拜蘇聯。在這方面,毛澤東的成長經歷也大致相似。說毛澤東和蔣介石在成長過程中,都受過激進主義思想的影響,應當沒錯。為何他們沒能成為「同路人」?

既然毛、蔣二人都受到過激進主義思想的影響,都贊同過相同的民族革命和社會革命的主張,他們為什麼又沒有能夠走到一起去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大概要注意到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不同了。1914年以後,蔣介石開始跟隨孫中山,加入了當時的中華革命黨,後來這個黨又改名為中國國民黨。這是個有相當長的革命經歷的政治團體。而它明顯地不同於中國共產黨,不僅因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同於共產黨的共產主義,而且因為這兩個黨有著完全不同的社會基礎。

孫中山的黨的主要支持力量顯然是社會的中間階層。它在許多年裏,其實始終是依靠海外那些愛國的華僑的贊助和參預生存發展下來的。從1894年成立興中會開始,一直到1919年改組成中國國民黨,它的勢力雖然在國內逐漸擴大,吸收的卻大都是一些中等水平以上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家庭出身及其自身的地位,也都屬於有「恆產」,即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的那一階層。因此,他們的許多理念都與孫中山的理念相似,追求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和經濟制度,但希望用些社會主義的措施來抑制資本主義的弊病滋生。中國共產黨就不同了。它從一開始成立,就將自己的基礎公開地放在中國最底層的貧苦民眾當中,公開地反對有錢人,主張用暴力的手段,通過剝奪富裕者和徹底消滅私有制的辦法,來達到實現人類理想社會的目的。

由於兩黨依靠的階層不同,他們的利益和政策目標也就不同。孫中山為了實現自己的建國的目標,到處找外援,最後不得不與蘇聯和中共合作。而他也因此遇到黨內很多老黨員的反對,原因就在於此。由於兩個黨的指導思想不同,社會基礎不同,政策目標和利益所在不同,毛澤東和蔣介石分別加入到這兩個黨當中去,其成長時所受到的影響自然也就不可能是相同的。蔣介石再激進,再受五四新思想和蘇俄革命精神的熏陶,他所依賴的那個黨所給予他的影響畢竟要更大更直接。因此,蔣介石的思想再激進,最終也還是會服從於國民黨的政策需要。何況,對於蔣介石這樣一些深具抱負的人,組織本身就是他在政治上安身立命和實現其鴻圖大志的看家本錢,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因為某種並不成熟的理想,而放棄對組織的依賴。蔣介石最後會一步步走上反共的道路,並不是他沒有或不曾有過激進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恐怕還是其抱負心和利益使然。

同樣的情況,毛澤東一開始加入的就是另外一種政黨組織。他因此接受的是共產主義的觀念。這套觀念從俄國傳進來,爭取和依靠的對象是工農大眾。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明確表示過自己不同於國民黨,並且優越於國民黨的這種態度。以後的國共合作,兩黨之間之所以會發生那樣多的矛盾與衝突,根本上也正是由於這樣一種心態在起作用。我們從1923年至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的歷史過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毛澤東對國民黨工作的重視和深得國民黨領導人賞識的種種情況。這甚至使他在共產黨內受到了相當多的批評。但是,毛澤東同樣是抱負心很大,並有志於依靠黨的組織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他當然不會因為國民黨人的重視和給他較高的職位,就轉到國民黨一邊去。從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人的成長過程來看,由於他們加入的組織和依靠的人群不同,接受的思想影響不同,也就使他們最終所選擇的道路大不相同了。
T15346 wrote:
from :https(恕刪)


学习啦,好多历史细节不知道。也是知道个大概轮廓,我好像在近两年的时候看到Ptt上有人说国民党死了一个大官,然后习派亲属过来慰问。好像是叔侄关系还是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就知道两个党派之间有很多的联系。
很多大陆老百姓民意,希望是毛主席,因为他是我们穷人的救世主。但是客观存在就是孙文。你没法逆转这个事实。我们打小上学学校也是这么教的国父就是孙文。
可莉 wrote:
因为他是我们穷人的救世主

我笑了
大陸是被偷的啦,
不然為何改名,
正統繼承人被趕到台灣了,
如果不是台灣,那些國寶早就被那些土匪搞文革毀掉了。
shaupenhauer456

蔣介石政權可不是什麽正統!他在1927年就背叛了創立中國國民黨的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政治主張,而蛻變為代表英美大資本的買辦代理人。

2024-07-10 12:53
god52101314 wrote:
拜Google大神 ...(恕刪)


这只是算法原因造成的,找一个最接近的推给你,PRC是没有国父一说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 尊孫中山國父
實施新三民主義 民有民生民享

兩岸真的是距離太遠
彼此需要更認識對方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