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说说大陆一般人的收入以及其它

樓主
跟你說一個消息
最近醫保要把藥物排除補助,3年要全部退出,首年40%,次年40%,最後20%
我看油管有人看是哪些藥物排除
首年排除的藥品都是大家常用的

所以......醫保可能會形同虛設
你的論述很客觀了,至少現在先多多儲蓄吧。
cepaea wrote:
再谈医保。
对应台湾的健保。


同样一件事,国家大小不同,难易程度会有很大不同,并且容易被忽略。
小国撒胡椒面要容易一些,而大国撒胡椒面就困难些。
小国集中人财物办大事就困难了,大国在此方面就容易多了。

比方说,台湾搞健保,每人补贴1元钱,只需2300万,而中国大陆医保,每人补贴1元钱,就需要14亿元。所以,政府花同样一笔钱,小国人民容易感受到。
又比方说,大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如发展大型建设项目、舰艇、卫星、火箭等,中国大陆每人集1元钱,就是14亿,而台湾每人1元钱,只能集到2300万。

总之,小国比较容易搞均沾的撒胡椒面事情,大国难搞。这也是为什么印度都能搞出核弹、卫星上天,而台湾、新加坡、梵蒂冈等却搞不出的主要原因。
懷托摩 wrote:
同样一件事,国家大小...(恕刪)


台灣發展過核武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8%88%87%E5%A4%A7%E8%A6%8F%E6%A8%A1%E6%AE%BA%E5%82%B7%E6%80%A7%E6%AD%A6%E5%99%A8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nuclearweapon/

我覺得
應該解釋,小國家需要其他國家的貿易來幫助自己壯大,而且小國家話語權相對低,因此要發展這類會破壞區域和平的武器時,就會被許多國家反對,如果進行高強度的經濟制裁,可想而知。

你可以想想,連北韓都可以發展核武了,錢的問題,只是會讓研究比較緩慢
懷托摩 wrote:
同样一件事,国家大小(恕刪)


有核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北韓都搞的出來
2好3壞 wrote:
有核武不是什麼了不起(恕刪)


瞧你这不屑一顾的口吻,朝鲜也不是你想象那样一无是处,朝鲜人穷但志不短,不会见美日就下跪,朝鲜人团结,朝鲜国际地位哪是台湾能比的?
看问题要全面,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短处,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回头看,企业改制确实有代价,代价就是我的舅舅舅妈叔叔婶婶他们,放眼十几年前,那时候,是他们最辛苦也最缺乏保障的时候,旧技能被贬值,新技能又不大能学习起来;旧体制的在打破,新的体制还在建设;长辈依赖他们,晚辈也要依靠他们。那个转型非常辛苦。应该说,好不容易总算熬出来了。
回想起来,那时候也是很多外资港资台资在大陆如鱼得水的时候。那时候大陆人民群众是真穷,关键是还意识到了自己的真穷,港台的真有钱。全民一致的“不争论”,全面“钱进”是有群众基础的。

再认真看,当时企业改革说明白是“抓大放小”。换言之,国之重器的部分,电力、重工、电信、交通、铁路,以及各个行业中核心的部分,是更加集中与垄断,其余。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党国向来是搞得是阳谋,而非阴谋,政策一向是写明白的。如果谁没有看懂,是自己的情感阻碍了理性。看官方的文件,不是看那里面有什么事实,而是,看那里面是什么观点。

从理智的角度,回头看能理解国家政策的无奈与必须,非如此,整体的效率无法提高,企业不像企业更像一个无所不包的政府机构,无法转型;从人的情感出发,则是国家欠平民一个公平:人们已经因为国家的过往政策习惯了那种一包到底的生活方式,国家向来的鼓吹如何地好好好,但当国家发现此路不通,却又劝说大家要走另一条路径。而人已中年,技能与人际关系网络基本定型,转型谈何容易。更别提转型期间的不公平不公正。

我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一个美国的新闻,说是一个工厂办了几十年了,资方后来决定关停这个厂,因为进口产品更便宜,工人们坚决说不,因为很多人几乎一生几乎一家都在这个厂,于是占领了这个厂,自治了,后来法院判决,自治违法。后来有人协商,工人出资买下这个厂,继续运营。好像是奥巴马说到过。似乎是个美好的故事。但是结果,我估计,这个厂还是要倒闭的。情感代替不了现实。资方一定比工人们更了解实际运营的环境。
也许每个时代的转型总有一批代价,政府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这个过程的痛苦不要突破底线,起码保证人的生存与起码的尊严。这方面有不少的电影去表现那一代人的苦痛转型痛苦承受,比方电影《钢的琴》。其余的,如果想要更好,我不觉得政府能做更多。人必须先学会自救而后才可以救人。政府终究是个分配的机构而非创造的机构。期望政府做很多,最后只会让政府变更大反而吃掉大家的福利。

这一点上,党国一直在自我斗争,它既要无远弗届事无巨细地统合起来每一个人每一个力量在自己的统御之下;又想能尽量缩小政府规模尽可能管的少又管得好,让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率的国民部门。这个矛盾一直在左右着政府的方针。这几年很明显,统合的要求大于对效率的追求。
也发明出的很多新的模式,比方说非国有制企业里的党委,比方说由街道政府指导着的小区物业委员会。
实际中的运行并不是命令式的,而是相互给面子的过程。是“特色”的。党国既然不负责保障私人企业的生存,也不拥有人家的财产,那么主要手段就只能是劝说与诱导。而那些机构与企业一般也不会故意唱反调,毕竟党国拥有更多的资源。
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样的管理模式符合权力义务对等的逻辑。只能说,如果党国一体是事实,那么接受党组织的介入算是一种公民义务。所以现在的说法是党政分工而非分开。这一点,被很多人说成倒退,而这一点,我倒觉得是党国的明示了党政一体,让理论家们无需再争论了。御用学者们就只管找到证据证明其现实合理性就好了。
确实,以前那种党政分开的逻辑是假设的,而非现实的,实践中会引发矛盾。
我承认这是“朕即国家”的现代变形。我把这个看做是个历史现象,类似孙中山说的“训政”阶段,一定不会是长久的存在。就如唐德刚说的“历史三峡”。
以党代政毕竟会引发行政管理的非专业化的卷土重来,只要还存在竞争,人们就必然讲求效率,人们一定要找回到一个新的平衡的位置上去。
所以,管理的严苛与松散也是在平衡的过程中的。松散的管理下,经济一开始会蓬勃发展,但是后来会陷入无序,大家相互比拼不要钱不要税不要环境保护只为招商引资,长远看是牺牲的子孙后代利益。且中央政府打盹久了,贪腐与地方主义也会很快蔓延。所以,现在的严苛也是一种矫正。确实以前政令不出中南海每每发生。现在都很当真。因为,纪委真抓人。就好像看过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不再简单论对错,而是对当时的人与事,多一些同情之理解一样。
比较起来,作为解严以后的台湾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可能很难接受一个看似无关的却到处伸手的管理者。其实这就很接近台湾解严之前的国民党的组织模式。国民党也曾经基层一直铺到小学生的吧。这两个党历史上是一根藤上结出来的,也都自称革命同志,都对解放中国民族独立有抱负有理想,但是,共产党组织得更严密更果决也更冷酷。效率也更高,而作为比较,国民党的人文气息或者说小资产阶级的味道没有扎实地被清理过,其组织的散漫松弛也注定了。
回头翻看历史,看待两党是如何对待各自党内同仁的,更多情况下,也许国民党是个不错的朋友,讲人情认朋友;但是,是个糟糕的老板,把公司都搞没了。共产党则相反。中共前几大确定的常委,到了建国后,可谓十不存一。拿一个创业公司做比方,在激烈的竞争中复杂的环境中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适应环境,一些创业老臣思想意识包括地盘意识都阻碍着及时转换认识,不能换思想,只好换人。认真看中共的党史,拨开意识形态斗争的迷雾,就是一个不断地面对新问题找到新办法调整新政策的过程,同时也是调整董事局换CEO的过程。这个党一段时期总有一个新的理论纲领,有过被证明是错误的,也有过经实践证明可行的,但是他总有一个宏观的纲领。他从来没有空置过目标。
气味和龙应台相呼应的那些人,一定不喜欢这样的组织,除了策略就是执行,缺乏温情,也缺乏人文,然而在救亡图存并立足于民族之林的道路上,这一点共产党目前成绩过得去。这大概也是很多移居海外的华人精英的内心矛盾:这种体制作为个人是难以接受的,但是这种体制在中国这个原来落后的国家,确实更有效。
这也很解释一些有点自由主义的人的矛盾行为,包括我自己,翻墙而来,在海外的论坛上,社交媒体上,却很有对大陆体制的同情之理解。不过就是未必喜爱这个体制,但是相信这个体制经实践证明能带领这个国家迅速攀升在世界的位置,如此而已。
当然,那些拿钱的或者为自由而发帖的五毛,则完全不用看。貌似也很反讽啊。
讲一下大陆的基层政府。县是个基础单位。县长书记是省管干部。乡镇这层功能则是不全的。有些规模太小的乡镇被合并。全国大概上千个县。当然东部的县通常都要比西部更富裕些。人口也多得多。客观说,除了教育医疗,苏北一般县城的吃喝玩乐真心差不了太多。消费也一样标准化的销品茂起来。
苏南发开开放比较早,在我看来,昆山常熟江阴张家港等不好用一般县城的概念去描述,一个县域的GDP能超过西部一个省。如果孙中山在世,估计统统参照浙江南浔要当做特别市。
整体而言,长三角地方的干部也好群众也罢,意识形态的高调也会唱,但是相对更务实。人们开玩笑,当没有多少实在的东西可以拿出来,就应该更加用力的大声赞美。实际上,大陆除了不多几个传统经济发达省份与直辖市,其他更多是接受财政经中央的转移支付的。
不可以用地域歧视的眼光看问题,而是,有些省份,发展经济天然没有更好条件,也不是主要任务,确保疆土稳定民族和谐环境保持才是。比方说西藏,从财政角度,可以说就是完全被供养的。
大陆上,人们通常都说,当过县委书记,则没有不会当的官。千年皆行秦政制,也就是郡县制。进入现代,各种大城市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郡县制的传统。依我看,大城市比民主制更能改变传统的依附性人身关系。因为人们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收入的多元化。从这个角度,大城市就是进步。
普通县城,从就业角度,最大的问题在于高品质的就业岗位实在是有限。曾经那些体制内的公务员、电力、银行等等简直就“世家”化了。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严格回避制度,县长书记等主政官员不用当地人;从公务员开始,执行考录政策,笔试是平等的看分数的,面试考官也在搞异地交流。所以网上确确实这方面的抱怨也少了。当然,如果将来要升迁,有人脉的子弟总要近水楼台一点。这点天底下大概都类似。
樓主
說太多等等被查......
翻牆是可以抓的,自保重要

而且阿
那是看似有法,但無法的地方
如果有手頭比較寬裕,甚至家中有官的......唉
他們橋事情,是很兇的
pionny wrote:
樓主
說太多等等被查......
翻牆是可以抓的,自保重要

而且阿
那是看似有法,但無法的地方
如果有手頭比較寬裕,甚至家中有官的......唉
他們橋事情,是很兇的



没事,您也太夸张了
2好3壞 wrote:
李克強是經濟博士
他不會蠢到將無勞動力人口算進平均薪資
學經濟的
誰會蠢到將嬰兒學童跟插管老人也算進平均薪資人口(恕刪)


虽然我知道你这种被意识形态深度绑架的顽固分子,很难相信和你认知不一样的事实,但是我还是义务为你解答一下

李克强总理的说法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国统把14亿全体国民以户为单位,根据收入高低,等分为五个组别。分别是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高收入组,和高收入组。
划重点: 1,全体国民 2, 以户为单位 3,可支配收入

李克强说的六亿人,是指靠下方两个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千元。
划重点,很多人没收入,但非常有钱

典型代表拆迁户,农村户口,每月村里发一两百块,资产数以千万计。
近二十年的城市化导致的城市面积急速扩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拆二代,身边不胜枚举。
另外大陆对于个体工商户税收管理聊胜于无,很多人明面上没有收入其实生意兴隆。

真正贫困户基本上集中在山区,交通不便之处。还有老年人故土难离,甚至整村搬迁都不愿意的。

至于薪资水平,板上那么多在大陆工作生活的,信息极度透明。
一千块每月,六线小镇找保洁大妈你也找不到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