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来看看 wrote:
以下是百度的一个回答..总而言之,我认为是形势和时代的需求决定了一个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态。而英语的存在和发展从来没有停止,只是有时候不是那么明显或者很热。我觉得你提的问题很好,篇幅所限另外要吃饭了,就不多写了。
希望能帮到你,如喜欢望采纳。” .(恕刪)
消息人士 wrote:
一直都有,从来都没有断过,与苏联的蜜月期突出过俄文教育,但与苏联交恶后又转为英文。我父亲是五十年代上的中学和大学,就经历了这个从俄文到英文的转变。早年的外语教育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恕刪)
感謝各位分享,主要是因為當時1950年代中國現代化武器是俄國授權生產的
雖是授權,但配套的工廠生產及品質管理制度應該也是俄式的
(要不然像米格機的發動機零組件驗收標準在哪?)
俄式武器的量產便利性及設計思維在二戰時期軍武迷大致有概念
像T34-85戰車我在韓國首爾看過實車,真的是外表有粗糙的顆粒,
不像美國M24戰車那樣平滑精緻
而航空科技進步快速的50年代研發人員也應該會有接收到俄國新的訊息
類似狀況在19世紀末,當時東方國家想要快速吸收西方科技
勢必有專業人士(如留學生)要先吸收後,才有專業的翻譯書籍
所以才會有留學生,及歸國後的知識傳播相關的現象
所以"專業"的外文人才需求應該很大
如工業書籍,先要有工業人才的專業才能翻譯外文工業書籍
要不然讓只會一般會話的人去翻譯,只怕有看沒有懂
======
軍火工業俄國有一定水準,但醫學俄國人如何很少人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