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科技前沿

月球导航定位系統技術驗證

我国将发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卫星,双星将在月球轨道编队飞行,实施月球轨道通信导航新技术验证。

2024-02-04
随着世界范围内月球探测活动的增多,建立月球通信、导航、遥感系统成为地月空间发展热点,目前我国已启动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论证。其中,在2023年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上,两颗鹊桥通导技术试验卫星正式被命名为“天都一号”“天都二号”。“天都一号”整星重量61千克,配置了Ka双频段一体化通信机、激光角反射器、空间路由器等载荷;“天都二号”整星重量15千克,配置了通导载荷,双星将开展导航系统空间基准异源标定、通信系统高可靠传输与路由转发、通信测距一体化调制等新技术验证。

“天都一号”“天都二号”是深空探测实验室的首发星,计划于2月7日前后抵达中国文昌发射场,与探月工程四期中继星(鹊桥二号卫星)一起在上半年发射实施。

深空探测实验室是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新型科技研发机构。当前,实验室已加入国际宇航联合会,并与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泰国国家天文台等14个国际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加速扩大中国航天国际“朋友圈”。
不吃菜菜小娃 wrote:
你真的無法理解試量生產和正式量產有什麼不同、TSMC 2奈米製程已經在試產了。
很多數據要驗證的、驗證沒那麼快的。
譬如封測階段光是各溫度就要一項一項測
關於2奈米製程試產這點你有什麼疑問嗎?
對了TSMC什麼時候放這種消息快五年了?


好好把這篇讀清楚:

TSMC放了快五年的消息

半導體你應該不會比我懂

For example, 你知道 nanosheet 為什麼技術瓶頸是在不同材質之間的 lamination?
六藝君子 wrote:
好好把這篇讀清楚:

TSMC放了快五年的消息

半導體你應該不會比我懂

For example, 你知道 nanosheet 為什麼技術瓶頸是在不同材質之間的  T...(恕刪)

2021年6月的消息什麼時候是5年了?你的數學老師是誰教的?
光是封測的最低溫度你知道是零下幾度嗎?
真的是張口就來!現在要討論的不是半導體製程、而是數學


不吃菜菜小娃 wrote:
(恕刪)

你看文章都這麼粗心嗎?

2021年的報導說去年2奈米就獲得突破

2021的去年是2020年
2020到2024不是四年多了?

如果還不夠, 再看這篇

這篇是 2019年的報導

太狂!台積電殺進2奈米 碾爆死對頭



一家誠信的企業是不會一天到晚放消息的

六藝君子 wrote:
你看文章都這麼粗心嗎...(恕刪)

怎麼又縮水1年了?而且這只是新聞報導而已。
文章引用的是9月、你自把他算成1月?
什麼叫2020年9月到現在2024年2月年是TSMC放了快5年的消息?現在是2024年底了嗎?現在還沒過年耶。
張口就來!
就說了你數學不好。
TSMC沒有誠信?他的誠信絕對比你可靠、多了解去年的營收吧。
2020/09到2024/02
只有三年六個月
為什麼有個傻冒算成五年
還洋洋得意說別人粗心
hakama99 wrote:
2020/09到2024/02
只有三年六個月
為什麼有個傻冒算成五年
還洋洋得意說別人粗心





不對, TSMC今年說說2奈米預定2025年小量量產

2025-2019 是六年, 不是五年了


我還可以告訴你們, 為什麼 TSMC 喊了那麼多年卻2奈米做不出來.
想知道嗎?

給你們一個提示:

最近TSMC頻頻出來放消息的是誰? 一片大好, 連1.4奈米要在高雄設廠都出來宣佈的是誰?
(連2奈米都還未搞定就急著宣佈1.4奈米?)

是劉德音

劉德音就要退休了

一個即將退休的CEO卻頻頻出來宣佈重大消息

這不是很怪嗎?

看懂了嗎?
hidear1024

別再打臉了,再打,他會開始跟你扯別的轉移戰場,或者裝死不回[大笑]

2024-02-05 17:13
RR
RR

嗯...個人炒台GG股價退休前再撈一筆?或是被迫配合政府放消息拉高台股營造選後全島歌舞昇平表象?

2024-02-05 18:11
六藝君子 wrote:
不對, TSMC今年...(恕刪)
太狂!台積電殺進2奈米 碾爆死對頭

內容為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昨(18日)首度對外表示,台積電已挺進2奈米先進製程研發,每周都可以看到新的創意、令人振奮。業界解讀,台積電積極推進2奈米,可能是為了搶先三星一步,獨吃蘋果、華為等客戶大單。

先進製程研發

沒有說要2025年量產2奈米

2020年領先量產5奈米
2022年量產3奈米
這則新聞很重要,以後可能有重大發現 !
目前鑽探深度的溫度已達195度,離原油的燃点不遠,估計鑽到12000公尺就是極限。



在地底寻找“宝藏”!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钻井深度突破9900米
2024-02-14

昨天(13日)下午,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已突破9900米,正向万米地层冲刺钻进。截至目前,我国首口万米深井采用新换上的金刚石钻头,已连续50次取出古老岩石标本。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院长 冯少波:根据我们的实测,现在9900米地层温度高达195℃,钻井液可能会高温老化,地层上覆岩层压力高达230兆帕,相当于我们在2万多米深的海底承受的压力,这种极限工况,无时无刻不在挑战我们的钻工具和钻井液。

深地塔科1井于去年12月底钻入9000米特深地层。专家告诉记者,9000米地层深处高温高压,加上岩石挤压,导致钻井进度明显下降。此外,地层深处的高温高压还导致了部分钻具损伤和部分电子元器件失效。目前工作人员借助随钻测量系统,实时掌握井下情况变化。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院长 冯少波:现在井下温度已经超过主动防斜工具的耐温极限,我们探索出了一套防斜的机理和技术手段,在现有的垂钻工具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也有办法防斜打直,保障我们这口井在万米深层的井筒质量。



近年来,我国在塔里木、准噶尔、四川盆地超深领域相继获得一批重大油气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我国超深层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根据地质预测,塔里木盆地万米深层可能埋藏着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这口井一旦获得突破,将打开万米之下油气宝库,在特深地层形成增储上产接替领域。

入地万米 寻找油源气脉

塔里木盆地超深油气资源全国第一,大部分油气埋藏在七八千米的超深地层里,塔里木油田通过钻探万米深井,更好解锁深地勘探密码。

眼下,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正在向万米地层冲刺钻进,钻头将钻穿塔里木盆地13套地层,最终打开塔里木盆地最古老的特深生油层。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 杨宪彰:塔里木盆地油气源头隐藏得很深,我们在富满油田发现了10亿吨油气区,但还没有一口井钻到油气源头,现在我们打万米深井相当于要寻找“油龙”的“龙头”,它可能潜在地下一万米,可能更深。





找到深埋地下的生油层,超深勘探的很多地质问题会迎刃而解。位于天山昆仑山脉之间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沧海桑田的地质运动导致油气深埋地下,沉积形成一个个油气资源宝藏。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事业部经理 段永贤:塔里木盆地埋深在6000至100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占其总量的83.2%和63.9%。近十年,塔里木油田完钻超深井已突破千口,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深部地层。

56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占全国超深层资源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已在这里发现两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和10亿吨级大油区,建成我国最大超深油气生产基地。

钻探万米深井会影响地层结构吗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是人们探索自然的壮举,打造万米深井,需要向地下钻探一个十多公里的孔洞,那么这个孔洞会不会改变地层结构,会不会诱发地质灾害呢?

人们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推测确定,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打万米深井就是钻探地壳。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企业高级专家 黄少英:我们国家之前在塔里木盆地做过两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用于探测地下200公里范围的地质结构,测定塔里木盆地地壳厚度大概在37到49公里,我们万米深井所在的区域地壳厚度大概在4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入地万米只相当于打了地壳厚度的四分之一,相当于地球半径的六百三十七分之一。如果地球是一个鸡蛋,我们仅相当于钻穿了鸡蛋皮的四分之一。

实际上,世界上曾经钻探万米深井,没有对地层结构明显影响的记录,我国超深钻井实践也多次证实,钻井不会诱发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金声:目前,世界上打得最深井是苏联的科拉3井,它的井深是12262米,而地球的地壳厚度达30公里,地球半径达到了6300多公里,不会影响到地球内部结构。并且,油田都是区域性块状分布的多孔结构,石油就存在于这些孔、洞和裂缝之中,孔缝裂缝是比较小的,后期需要注水才能将石油采出,而且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填充以后不会产生结构问题。
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高抗疲劳3D打印钛合金,可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2024-02-29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近期制备出具有高抗疲劳性能的3D打印钛合金材料。未来这种材料有望在航空航天领域发挥作用。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2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据了解,理想状态下3D打印技术直接制备出的钛合金应具有天然的超高抗疲劳性能,而打印过程中产生的气孔等缺陷会使钛合金的抗疲劳性能大幅下降。科研人员在某种钛合金材料的高温实验中发现,存在一个宝贵的热处理工艺窗口,可以抑制住气孔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缺陷与组织分步调控的新工艺,最终制备出几乎无气孔的钛合金材料。这种材料在循环测试中,可以把钛合金的拉-拉疲劳强度从原始态的475兆帕提升至978兆帕。



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张哲峰介绍,目前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应用领域比较多。他们研发的这项新技术,在相同的载荷下,疲劳寿命会提高十倍到上百倍。在相同的预期寿命下,施加的载荷会提高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