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000多億台幣的淨外匯貢獻,也是對台灣淨GDP貢獻。還沒算乘數效果!!最保守的計算,如果邊際消費頃向50%,導遊,旅行社,旅館,農民,租車公司,司機的收入(及其員工家庭)再消費或再投資50%,那乘數就是2.也就是4000億台幣。如果邊際消費頃向是66%。乘數是3,如果是75%,乘數是4。也就是台灣一年要損失到8000 億以上。那如果是80%呢?
mobile0134 wrote:一年2000多億台...(恕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oJN7pMtPOg蔡當局花36億新台幣的稅金“補貼”島內旅遊,專家稱左手倒右手(臺蛙看陸客》 陸客來臺搞統戰, 素質低下亂吐痰。 七个窮鬼一碗面, 共匪人多不花錢。 滿街隨地大小便, 自由空氣被吸完。 消費不起茶葉蛋, 飛機扔錢出臺灣。”
DANTELIU wrote:很好笑,自由行一年700...(恕刪) 很好笑,一元都不用花,日本媒體已經在宣傳 「中国人が行かない今こそ…台湾旅行が大チャンス!」(現在中國人去不了,正是去台灣旅行的好機會)
愛。回。家 wrote:DW....德國之...(恕刪) 沒有知識滿可憐,撿到個垃圾當寶8月,新的iPhone生產基地將在印度千廟古城誕生,讓蘋果不再只是Made in China。另一頭,印尼這個連能停大船的碼頭都沒有的小島,卻迎來蘋果第二大代工商和碩設廠,這幾場拓荒之旅,正在為台商未來10年的最大變數掀開序幕。「(大陸)這是地球上大規模製造業集結的最後一波,這個現象消失以後,分散式製造就會抬頭。」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說。今年1月出刊的《經濟學人》以Slowbalisation(慢速全球化)形容,全球化已經慢到如蝸牛,大家開始放棄世界工廠分工的邏輯,而要發展區域生產與經濟。在此趨勢下,「印度製造」、「美國製造」、「印尼製造」陸續崛起,大家都將自成一個製造體系。對於品牌業而言,若能在地供貨並非壞事,最終,這可縮短出貨時間,更快滿足客戶。只是,大家勢必得先經過一段,把供應鏈從大陸撤出,重新打散到世界各地,再集結重塑的過程。供應鏈被打碎了,這次,台商該不該出走,走去哪裡,要怎麼走?走錯了,會否加速滅頂?大家幾乎六神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