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閃過眼球 就熊熊想起來 這標題說中華民國滅了 那些愛中華民國反台獨的都沒怎麼來提出意見啊....至少說說目前這國家有自己的貨幣跟軍隊 對領土擁有實際掌控權 所以中華民國沒有亡這樣也好啊...台獨消滅中華民國不行 但是對岸的跑來說中華民國滅亡就沒關係了
我沒有胸部 wrote:就像這兩天好像看到有人提到百團大戰我的天哪這也好說嘴剛剛去維基查了一下中共的觀點是說百團大戰大約斃傷一萬多日軍彭德懷回憶錄說含偽軍三萬多 中共自己都承認731方針了白目真的認真去打日軍的共產黨將軍 之後被批鬥死掉了
如果,台灣的民主發展程度,容不下別人來說兩句。那麼 又有何優越性能夠取代共產黨?如果,因為燒國旗能主張台灣言論自由,進而鄙視“不言論自由”那麼又為何在自家地盤,排斥憲法規定的淪陷區人民的言論我是不主張燒國旗=言論自由 的具現但是 連在共黨宣傳下的言論,你們綠綠都無法反駁,何來擁護“中華民國”? 本人屬於理性對談排除官方立場,只就民間人自行交流說也可笑,對中華民國漠視的人無緣無故發聲,事出反常必有妖老夫等著看真理不是越辯越明?不敢辯 只敢抹黑 這是啥事
阿愈 wrote:中共自己都承認731(恕刪) 请你在你能用的搜索器上搜索一下,1930年代到1940年代在东北一些蒙古族和满族聚集地村落,会出现莫名的不名瘟疫,眼睛一夜之间就失明了,接着就是上吐下泻出现像痢疾的症状,都不用一星期人就走了。在那个年代731部队不仅仅就是在房子里害人,还会随机性找一些村落,在井里撒药做实验,东北人对日本人的恨意是最强的,因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所以很多。十三四岁的人也都跟到队伍里。家里人都死绝了。你现在坐在太平盛世,轻松的描述的过去的时候,你不知道每一个人的突然死亡都是亲人迈不过去的坎。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种事情每一天都在发生,所以我最讨厌战争了。最讨厌被分裂被割据的中国。我想为了14亿人口的利益,台湾被收回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所以内战总有一天会结束,我一直是这么相信的。历史上的轻轻一笔寥寥的几十个字描述了一段往昔,掩盖了多少痛苦和恨意。
可莉 wrote:请你在你能用的搜索器(恕刪) 有些人說的東西你是看不懂的你可以去看看他早前的發文就比較能理解他在說什麼他應該是來抬槓可是又對自己說的東西不了解才會說錯他的七三一其實應該是毛太祖說的七二一七分發展、兩分應付、一分抗日
kuaners wrote:1.國民黨為什麼失去(恕刪) 說的煞有介事其實呢?先去看看百度百科即使是百度對於所謂黃金十年也是有一些正面評價再說國府依靠關稅吸毒也不能說錯但是從民國元年開始中國的代表政府都是在負債中元年最慘沒有收入還要還外債跟賠款外債跟賠款是不一樣的東西你知道嗎?國際政治環境有改變了後來慢慢好點好多少?我懶得查資料只說概況一定有錯誤但是大體上可以作為背景軍閥領地的稅收?收不到關稅拿回來了沒錯但是早已當作外債抵押去了賠款有減少可是還是要賠各個軍閥含老蔣跟老共還是在繼續打仗等等還有喔20年代的大蕭條還好中國那時連開發中國家都談不上收到大蕭條影響可能相對不嚴重這樣你還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嗎?
我沒有胸部 wrote:黑五類?對比台灣的狀(恕刪) 黑5类。?这个词好多年没有人提到过了,你不说我都忘记这个词汇了。像我爷爷奶奶家那种出身,虽然有商人有国民党,但是作为普通人来说问题根本就不大,我奶父亲当年为了国军筹粮被日本人还杀了。国民党里尤其是人品很好群众们的口碑很好的人,没有人会动,就算有人想动周围人也会说,那个老张/老李人挺好的,不是那样人。很快就把这个事就给盖过去了,反倒是原来有一些政客他会有内斗,但是民间的话也都是当年欺负过人得罪过人的人,才会被列出来一顿收拾。而且国民党当时中国有多少人呢,这个国原来都是国民政府的,你要是全民都干这件事,那太热闹了。我感觉从你的偏见角度,应该说明你们当时政府跟你们说了很多添油加醋的东西。事实是存在的,但是绝对没有那么夸张。是个国民党家庭就给杀了给控制了,那中国能死一大半呢
我沒有胸部 wrote:有些人說的東西你是看(恕刪) 原来是这样子呀,我一看他打731轻描淡写,我都气的不行了。那是不是从某些角度来看台湾对大陆的事情误解太深了,无论是政府啊还是媒体啊渲染,是不是产生了不太容易化解的偏见。。。谢谢你的阐述。不然我还以为他是故意来戳我们的痛点的。我对毛主席的721不了解,我对这些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无所知,只是政治课上会讲考试也会需要背一大段的内容,然后基本上都是属于老师念经的状态的状态。。那个年龄的孩子对这种东西真的没兴趣。应付考试。。
我沒有胸部 wrote:說的煞有介事其實呢?(恕刪) 我比較贊成你的看法,數據不一定反應言論為實。使用不精確的比較基準,來比較不同基礎下的數據,本身就是有失真,甚至錯誤結論。以兵器工業而言,最基礎的煉鐵能力包含技術及原料來源,清末到民國並不因時代而進步,主要戰爭把人才跟資本都吸取走了。這是不得不。與中共執政後,能夠政策傾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