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科技前沿

~
如果浩瀚宇宙只有地球有生命实在太寂寞了,从概率上来说也是极小,人类才刚刚走出自己的房子去了比较近的邻居月球和火星上瞄一眼。
~
这厌氧菌会不会飘到外太空,成为外星人老祖先?
~
试验成果是為改造火星準備



2024-01-20
是否存在外星生命?中国空间站将开展地外生态系统模拟实验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搭载的科学实验载荷中,有一种叫厌氧古菌,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也是地球大气甲烷的主要贡献者,广泛分布于深海、水稻田、反刍动物的胃等厌氧环境中。

厌氧古菌随天舟七号货运飞船被送入中国空间站,以验证它们在模拟火星的环境中以及宇宙辐射的极端环境下是否能够生存,帮助人类探究是否存在外星生命这一重大谜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东秀珠:为什么拿这个菌做(实验)呢?这类的菌,它吃的东西特别简单,咱们人要吃淀粉、吃肉,它就一个氢气、二氧化碳就能活,然后就变成甲烷了。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 刘竹:我们把这个厌氧的古菌选定,然后把这个微生物放到这个装置上,把它上行到(中国)空间站的平台上。然后利用这个空间站平台的这种暴露在宇宙辐射条件,加上它微重力的环境,加上它的一些其他的一些比如说像温度,这样一些比较极端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来看一下,来测试一下,看看地球上早期的这个生命能不能在它这个环境下存活。

据了解,美国航空航天局好奇号火星探测器自2012年登陆火星以来,已经多次探测到不明原因的甲烷信号,科学家推测这些甲烷有可能是外星生物代谢的产物,而产甲烷菌被科学家们认为是火星或土卫二上最有可能存在的潜在生命形式之一。

那么,如何探明产甲烷菌是否存在呢?科学家曾设想,在火星等行星上开展地外生命信号的原位探测,但这一举动所需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十分高昂。另一方面,使用现有同位素仪器等设备的话,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来说,探测精度不足以支撑原位探测中实现对甲烷信号的生物来源的鉴别。这两种方法只能放弃,那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 刘竹:我们这个实验就为了从一种反向验证的角度来验证一下。如果它(产甲烷菌)能在这个环境下存活,并且能够比如说能产生甲烷,能够很好地生长,那么就能论证实质上地球上的原始的生命实际上是可以在地外的环境里面生存的,甚至是生长的。那么它也就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火星上发现的甲烷有可能是生命来源的话,那么这个生命有可能跟地球上的生命是有同源性的。
双标很容易被揭穿打脸。至于不要脸天下无敌的鼠辈,怎麽造谣鬼扯,也不会感到愧疚不安,因为那是他的职业。
GuatingChua wrote:
我国首台国产场发射透射电镜发布!将为半导体工业等提供有力支撑

科普
透射电镜在逆向工程的應用

2024-01-13

为什么要拆开一枚芯片
芯片解剖学:逆向工程与失效分析v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T4y1n7ZR?t=312.7

一、山寨显卡的制作过程和难度,以及拆解芯片和失效分析的区别和复杂性,包括芯片样品的制备过程和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00:01 - 山寨显卡的制造难度大,成本高,不太现实
00:32 - 逆向工程可以用于简单的模拟芯片制造
02:27 - 拆解芯片需要高精度的设备和实验条件,成本较高
二、芯片拆解和逆向工程的各种方法,以及如何保护芯片不被逆向。同时,也强调了正向研发的重要性。
03:01 - 芯片定量清除最经典的方法是物理打磨
03:31 - 还有化学腐蚀和等离子轰击等解剖芯片的技术
04:57 - 为了防止被逆向,芯片厂商需要设置保护措施,如专利产权和信息隔离等
双标很容易被揭穿打脸。至于不要脸天下无敌的鼠辈,怎麽造谣鬼扯,也不会感到愧疚不安,因为那是他的职业。
?????
72亿年仅偏差1秒!我国科学家实现突破'

2024-01-25

1月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相当于数十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的锶原子光晶格钟。据公开发表的数据,该系统不仅是当前国内综合指标最好的光钟,也使得我国成为第二个达到上述综合指标的国家。

据了解,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实现了锶原子的激光冷却,并将其束缚在长寿命的一维光晶格中,利用一束预先锁定到超稳腔的超稳激光来探寻锶原子钟态跃迁,并实现了光钟闭环运行。通过两套独立的锶原子光晶格钟进行了频率比对测量,得到单套光钟的稳定度在10000秒积分时间被达到了4×10-18,在47000秒达到了2.1×10-18。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对Sr1光钟的系统频移因素开展了逐项评定,最终得到其系统不确定度为4×10-18,相当于72亿年仅偏差1秒。上述性能指标表明该光钟系统已部分满足“秒”重新定义的要求。

研究人员介绍,该成果对未来实现远距离光钟比对、建立超高精度的光频标基准和全球性光钟网络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对未来构建新一代全球时间基准乃至提供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索的新方法等具有重要价值。


~
回顧

1967年,人们依据铯原子的振动而对秒做出了重新定义。其误差为10万年内不大于1秒。

2007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铯原子喷泉钟",实现了600万年不差一秒,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成为继法、美、德之后,第四个自主研制成功铯原子喷泉钟的国家,成为国际上少数具有独立完整的时间频率计量体系的国家之一。


2010年2月,由美国国家标准局研制的铝离子光钟已达到37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的惊人水平,成为世界上最准的原子钟。
2024-01-26

世界首台!AIMS望远镜突破太阳磁场测量难题

世界首台“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简称AIMS望远镜)已实现核心科学目标——将矢量磁场测量精度提高一个量级,实现了太阳磁场从“间接测量”到“直接测量”的跨越。

AIMS望远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重大仪器专项(部委推荐)项目,落户于平均海拔约40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D平台。

据了解,经过5个多月的前期调试观测,目前望远镜技术指标已满足任务书要求,进入验收准备阶段。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总工程师王东光介绍,科学数据分析表明,AIMS望远镜首次以优于10高斯量级的精度开展太阳矢量磁场精确测量。

“这意味着AIMS望远镜利用超窄带傅立叶光谱仪,在中红外波段实现了直接测量塞曼裂距得到太阳磁场强度的预期目标,突破了太阳磁场测量百年历史中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太阳磁场从‘间接测量’到‘直接测量’的跨越。”王东光说,“塞曼裂距与波长的平方成正比,在AIMS望远镜之前,太阳磁场多在可见光或近红外波段观测,由于裂距很小,观测仪器很难分辨。AIMS望远镜的工作波长为12.3微米,在同等磁场强度下,塞曼裂距增加几百倍,使得‘直接测量’成为可能。”







AIMS望远镜旨在通过提供更精确的太阳磁场和中红外成像、光谱观测数据,研究太阳磁场活动中磁能的产生、积累、触发和能量释放机制,研究耀斑等剧烈爆发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移过程,有望取得突破性的太阳物理研究成果。

~
看來這團隊不受重視,設備不怎麼起眼,經費有限,但水平很高,水幾篇論文沒啥問題
太前沿了
離島上百姓很遠
john651216 wrote:
你知道TSMC 已經跟 APPLE 展示2奈米實體芯片嗎 ?



TSMC放類似的消息已經快五年了

Nanosheet 納米片取代 FinFET TSMC 挑戰物理極限!! 2nm 計劃 2024 年量產

2021-06-12
"事實上,早在去年 9 月就有消息稱 TSMC 在 2nm 半導體製造上取得重大研發突破,有望在 2023 年中期進入 2nm 工藝試生產階段,並在 2024 年開始批量生產。而隨著今年年內 2nm 超尖端半導體試生產線的建成,台積電的步伐可能會來得更快。"

可是現在卻說2奈米2025年量產?
北漂彰化人

就跟國際版另一棟樓某塔綠班發言一樣,只有台積電3奈米才是高科技,其他都不算

2024-02-14 23:22
GuatingChua wrote:
~
如果浩瀚宇宙只有...(恕刪)


甚麼科技前沿
這都小CASE
中國真正厲害的看這
南天門計畫
真他媽的牛B到頂
這才是真的超越美國
中國人揚眉吐氣
拯救地球就全看這個計畫了
六藝君子 wrote:
TSMC放類似的消息...(恕刪)

你真的無法理解試量生產和正式量產有什麼不同、TSMC 2奈米製程已經在試產了。
很多數據要驗證的、驗證沒那麼快的。
譬如封測階段光是各溫度就要一項一項測
關於2奈米製程試產這點你有什麼疑問嗎?
對了TSMC什麼時候放這種消息快五年了?
大功率霍尔电推进技术取得突破

2024-02-01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801所研制的50千瓦级双环嵌套式霍尔推力器成功实现点火和稳定运行,试验验证了推力器内、外环单环点火和双环同时点火能力。这是国内首款50千瓦级双环嵌套式霍尔推力器,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嵌套式霍尔电推进技术突破的国家。



嵌套式霍尔推力器点火图像(左:内环工作,中:外环工作,右:双环同时工作)。图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

大功率霍尔电推进具有推力大、比冲高、系统简单可靠等综合优势,是目前最接近太空应用的国际主流大功率电推进技术路线。嵌套式霍尔电推进作为大功率霍尔电推进技术路线之一,具有工况调节范围宽、推力密度高等特点,在相同功率下,推力器尺寸较常规单环霍尔推力器尺寸显著减小,更利于在航天器上的布局和工程应用,为大功率空间电推进平台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
科普
霍尔效应是一种重要的输运现象,适用于导体和半导体材料,广泛用于检测电荷载流子周围的浓度或磁场或电流大小。当将携带电流的固体材料引入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磁场时,会产生横向电场,从而产生电压。这称为霍尔电压,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
典型的霍尔推进器的工作原理;交叉电磁场捕获从阴极发射的电子,电子绕磁力线旋转并在放电区内作角向漂移,此角向漂移的电子电流称为霍尔电流。
霍尔电流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沿轴向加速,并高速喷出,从而产生推力以此推动飞船前进。这个方法将为长期任务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推进系统。除了用于小行星任务,新的推进系统也将应用于在火星建立基地、向太空发射大量货物等任务中。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