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10年后台湾的经济会是怎么的呢?

應該會 薪資凍漲 物價更高 失業率提升 貧富差距更大
 
薪資
自2000起就停滯 因為各種FTA及無法有效加入經貿合作區的免關稅 造成成本上升 無法將多餘的利潤分發給員工
未來平均薪資起薪可能會較現在還低~~但是基本最低薪資應該還是會上調
 
物價
從2000年的一個便當60左右 到如今80 左右 估計未來便當可能普遍100-120 漲幅大約2成到2成5
 
失業率
由於電商及機器人和AI 搶奪了許多就業機會~~求職會更加困難
電商剝奪了實體店面~~包含金融業務縮減實體分行裁測人員等 一般商家縮減實體店面聘員等
機器人剝奪了製造業的人員需求~~很多單一簡單的工作會被機器人所取代
AI將會利用雲端和大數據來剝原本的各種服務業的人員需求~~比方說客服~~
外商減少投資~~由於兩岸情勢警張~~台灣市場小人力成本高~~
也不具像過去中轉投資中國的優勢~~因此退出台灣的意向大增~~
像是澳盛興展還有多家國際連鎖的廠商應該都會慢慢退出~~最多留下代理商~~
這部分也會增加失業人口~~
我估計總體失業率會由現行的5%達到10-15%
 
貧富差距
大型集團會縮減人力需求減少成本賺更多~~
另外一方面~~增多粥少的工作機會~~也會讓薪資更低~~
兩者一來一往差距更大~~
 
當薪水不變或是更低~~物價卻上漲至少兩成~~實質購買力下降~~
離鄉背井去工作應該是趨勢~~
過去20年是北漂青年~~
未來10年應該會是異鄉遊子~~
這大概是未來10年後的台灣經濟狀況!!!
這只是純粹個人看法~~
相關數據可能有所落差~~
不同意之處請多包涵~~
另外 台灣的經濟 政策 目前我看不到任何有利的方向
開放美豬如果能保證換來BTA FTA等或許有少量幫助~~
但是蔡總統也說了沒有任何交換~~只是提升地位~~
因此所有的BTA FTA沒簽成之前都是畫餅充飢~~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就算簽成了BTA我認為單邊貿易的效益也不大~~
在美國競爭力眾多的情況下~~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美台兩邊的貿易逆差會大幅降低~~
 
另外政府的主要目光也在反中~~改護照~~改飛機塗裝~~打壓黑心口罩商~~
對於疫情開放邊關商務往來也不重視~~~
我也察覺不到哪項政策有助經貿發展~~~只是讓情況更糟~~
我也不清楚政府對於 薪資 物價 就業率 貧富差距 等問題到底有沒有任何的作為
 
另外在有利基礎建設進度上也遠遠落後~~
電廠~~水庫蓄水量~~垃圾焚化爐~~有毒廢棄物處理~~
也遲遲沒有新的規劃和進展~~
 
所以當政府重視的是民粹議題而忽略民生議題時~~
我不覺得對未來經濟有任何期待可言~~
hunginn wrote:
另外 台灣的經濟 政(恕刪)


蔡總統說;現今是台灣經濟最好的時候。
既然不愁吃穿,
何必靠不可預期的?


講這次、進口有毒豬,保證讓台灣民生消費經濟成長至一定百分比。
否則冥盡凍退出政壇,我支持


這次、不買豬又怎樣? 難道美國就不賣過期武器嗎?

蔡家真不缺錢,不懂做業務。
業務誰說要靠卑躬屈膝了?
kangshan wrote:
在陆美的贸易战下,是...(恕刪)


可以確定的一件事就是今年會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kangshan wrote:
在陆美的贸易战下,是(恕刪)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
最近台灣房地產很夯
很多廠商回來找地蓋廠
hunginn wrote:
我也不清楚政府對於 薪資 物價 就業率 貧富差距 等問題到底有沒有任何的作為
(恕刪)

這是個嚴肅的議題,
台灣陷於這個困境已久,
馬英九總統時期,致力於改善,
整個政府在努力,但成效不彰,
造成聲望滑落,國民黨也輸去總統選舉。

不獨我們,許多國家也陷於相同困境,
川普操作這個,他當選了,解決問題了嗎?
台日韓亞洲國家有此議題,
各有各的社會問題待解決。
歐洲多個國家亦同,
青年人的示威遊行,沒有少過。

長期性的架構,困住許多國家。
大企業獲利創新高,
要求便宜的勞工,便宜的水電,土地,政府補貼,
租稅優惠,退稅補貼,不想繳稅。
張忠謀曾出面呼籲,企業要多繳一些稅。

財團把持政府,操縱政策,
政治獻金,利益輸送,政府補貼企業,
是許多國家不斷出現的政治醜聞。
政治人物想抗拒,
扣你反商大帽子,是你害經濟衰退,是你讓國計民生倒退三十年。
hunginn wrote:
10年后台湾的经济会是怎么的呢?


10年後不論台灣經濟如何,都會與對岸更加接近。

我剛出社會社會時,兩岸資淺工人薪資差距大約10倍,現在大學畢業生首份工作薪資,兩岸已經相差無幾。在物質數據接近的外表下,社會發展的階段卻不相同。中國的經濟發展仍有相當潛力,因此年輕人不缺機會,普遍思考正面,對現任政府滿意;而台灣的新生一代卻普遍有被剝奪感。這種對立模式很有意思,不僅發生在兩岸,也發生在台灣本身的不同世代之間(香港則是個極端了)。

然而中國可能也即將進入成長放緩階段,一如台灣20年來的歷程。屆時兩邊的年輕人思維模式的趨同現象與經驗,我認為會成為一個兩岸關係的新基礎。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