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中國」最早的出處,文物會說話

ldw406 wrote:
好還可以更好,真的沒...(恕刪)


能加入好阿。沒加入也沒差阿。

藍綠都不修憲。那你要投給誰要修或敢修的?@@?時代力量?
喔,
因為殺的沒毛澤東多
所以你們蔡皇
才不要讓殺人犯來台自首阿
但你們蔡皇又打你們臉
派人去香港抓欸
記得英國撞送報生也抓回來

奇葩
這都能扯到毛澤東
真是信仰至上
佩服佩服

Rocketmanpower2 wrote:
還好啦。跟中國人比殺...(恕刪)
綠綠不是都說了
中華民國斷光光
全世界就會跟台灣國建交了

真是白癡
蔡皇還不趕快斷
還在那凱子外交
還斷光光沒差

Rocketmanpower2 wrote:
沒加入國際組織就沒加...(恕刪)
貫徹愛與勇氣 wrote:
喔,因為殺的沒毛澤東...(恕刪)


哈哈哈。。說奇葩不就是你自打臉嗎?

殺人犯不就你先離題扯的。那麼會扯我陪你扯殺人還怪別人回應你呢。

現在還離題扯香港英國。你自己離題亂牽拖還說別人。你耍寶喔。
貫徹愛與勇氣 wrote:
綠綠不是都說了中華民...(恕刪)


說謊。你韓粉喔?

誰說跟台灣國建交的?台灣國建交新聞呢?
韓粉吹牛不打草稿是不是?
Rocketmanpower2 wrote:
能加入好阿。沒加入也沒差阿。

你覺得沒差,很多人覺得有差。

Rocketmanpower2 wrote:
藍綠都不修憲。那你要投給誰要修或敢修的?@@?時代力量?

我比較想投給主張台灣版一國兩制的人,目前沒有,殘念。若范疇出來選,我可能會投他吧。
哇靠
你講的綠綠式的自由
我回你在台灣殺人很自由
最後變我離題

台灣國建交
問你們綠綠阿
說中華民國無邦交
就是台灣獨立時
台獨這只有綠綠講的出來阿

正常人會講台灣國嗎?
蔡皇自己都髮夾彎了
中華民國政府是流亡政權
改成是自由民主獨立國家了
奇葩


Rocketmanpower2 wrote:
哈哈哈。。說奇葩不就...(恕刪)
yngtom29 wrote: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
文物銘文
「唯王初雍,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勛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雍州何賜貝卅朋,用作口(周)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銘文中「宅茲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中國」在這裏的含義,是指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區,即天下中心——伊河、洛河流域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
何尊銘文與眾多史料相佐:
《史記·周本紀》云:周公贊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與何尊銘文中「唯王五祀」、「唯王初雍,宅於成周」相合。..(恕刪)

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是斷句錯誤
應該是 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1)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前後文字根本不對仗
(2)(武王)曰:余其宅茲中國 ? 怎麼會說成在"中國"建都 ?? 洛邑 只是一個城市
《逸周書·度邑》武王:"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途,北望過於有岳,鄙顧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無遠天室,其曰茲曰度邑"
武王觀察周邊的地理 ,認定 洛邑(洛陽) 離"周天子"的老家鎬京(天室)不太遠,強調洛邑位於周朝統治區域的地理中央位置,適合建立周王朝的都城。
(3)對照 周公贊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武王)是說: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統治)民。」,周武王說:我入住到中心地點,國家自此處統治人民。才能對應 周公所說,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洛邑之所以被稱為成周,是因為建都於周成王在位的時期,以洛邑為周朝的京畿,而被稱為成周, 如果 "中國"一詞若是等於洛邑=成周 ? 一個城市對比周天子直轄的區域? 那麼" 鎬京" 算是什麼 ?
周天子直轄軍隊,也就是王師跟虎賁。其中王師也就是駐紮在鎬京,保護周天子安危的宗周六師;還有駐紮在洛陽的成周八師。
周天子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朝實行分封制,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給諸侯,讓他們去治理偏遠地區,其中王畿之地才由周天子直接管理。
周朝的宗族政治(家天下) 主要透過「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的分級立宗的分封制建立起來的。國的統治者稱國君、家的統治者稱家(君)長,為各級宗族政權的宗主。使得西周具有宗族的特性。
「國」是周天子分封給諸侯的封地名稱
「家」是諸侯分封給士大夫封地的名稱

在台北故宮藏有一個"散氏盤" ,腹內鑄有357字金文,是最早的土地契約,散氏盤腹內鑄有19行,357字銘文,記載夨(音「仄」)國侵略散國的田邑,後來議和,夨國割田地賠償散國。和議時,夨國派15名官員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散國由10名官員來接收,在周天子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之下,兩諸侯國訂立協約,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約,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
可以證明當時 「國」是周天子分封給諸侯的封地名稱
周畿內還有眾多諸侯國(畿內國) , 並不能拿"中國"這個近代的名稱來"以今非古"

漢代將天子統治地區皆稱為「中國」, 有別於分封出去的藩王國
侯王自治其國,擁有自己的政府、官吏、軍隊,甚至自己發行貨幣,儼然是國中之國。
七國之亂之後,景帝頒布新令,使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諸侯無權過問王國之政事,王國行政權、官吏任免權悉歸中央,另外又留置部份封王於京師長安軟禁,不讓他們前往各自的封國。對於自己的封國仍有徵稅的權力,名義上的封國仍然存在。
"中國"並不是指漢朝整個國家/政府/主權, 說的是風土民情的比較, 拿來比較的"中國",這只是漢"中央政府"直轄區域"中原地區"的地理名詞, 把中國做為與西域諸國相對的稱呼,也對比之前的各蕃國的七國 及 無諸國 的用法
"漢"才是真正的國家名稱
國號才是國家的名稱
漢為國號, 朝代(包括西漢、東漢及蜀漢)
宋為國號, 朝代 包括北宋及南宋

本朝人稱前朝國號,一般在國號前附以「大」字以示尊崇,如成書於唐朝(公元636年)的《隋書》稱呼唐朝為「大唐」;而元朝人修纂的《宋史》提到宋國在給金國的國書上自稱「大宋」。同時小國稱大國或藩國稱宗主國時,為了表示尊敬,也往往在其國號前尊以「大」字,如720年成書的《日本書紀》即稱同時期的唐朝為「大唐」。在多個王朝並立的遼宋金時期,各王朝之間相互對立、爭奪統治中國的正統性,在國號前加「大」字成為了標榜王朝正統性的一種方式,甚至關係國體國本,例如《宋史》提到過金朝要求宋朝在國書上僅以「宋」自稱,被宋的使臣拒絕了,宋朝皇帝非常讚許,認為其維護了國體。

元朝開始,其開國君主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的卦辭,直接將國號定為「大元」,「大」字開始成為了正式國號的一部分;元人修的《遼史》和《金史》中亦分別稱遼與金的國號為「大遼」、「大金」。明朝人朱國禎在《涌幢小品》一書中論述國號傳統的改變,聲稱國號包含「大」字的做法始於元朝並被明朝沿用,而漢、唐、宋等朝的國號本身不含有「大」字,僅是一種尊稱。明、清等朝的正式國號均為雙字、以「大」字起頭,明朝國號為「大明」,清朝國號為「大清」。
玉璽 在北宋遺留下來的鑄的文字是「大宋受命之寶(宋太祖時鑄)」 「大宋受命中興之寶」;絕非寫中國, 明朝留下來的「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大明受命之寶」、絕非寫中國, 清承明製,有「大清受命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絕非寫中國
大清嗣天子寶,鎏金質。皇帝繼承人之印,以表明效仿祖輩制度規定,即大清遵照上天的標準而行事。
大清受命之寶,白玉質。承天受命的大清國之印,以表明皇帝的道統,制度規定其"以章皇序″,即彰顯大清皇帝受命於天的正統身份。
絕非鑄寫"中國"

現代國體意義上的「中國」,是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界約》簽訂後「中國」一詞才首次正式出現在國際法條約文件上。
正是因為滿清人是外族入侵中原、取代明朝,清政府才必須以中華正朔自居,開始以「中國」自稱其全部統治區域。
這只是自曝自己就是外族
貫徹愛與勇氣 wrote:
哇靠你講的綠綠式的自...(恕刪)


你不就自打臉嗎?我講主權。你卻離題講殺人。好心陪你離題講殺人。你又凹別人離題。你搞笑喔。

台灣國不就你在講的嗎?

這裡誰說台灣國了?

自己說台灣國然後又罵台灣國。你耍寶喔?
herblee wrote:
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恕刪)

用中國作為對外自稱
明朝時就出現過
那時候和朝鮮官方來往的文書就曾以中國自稱
不是清朝才開始
元朝清朝是外族在中國建立朝代
這根本沒什麼
五胡亂華就有一堆外族在中原建立王朝
後來隋唐大一統之後
不是回北方草原就是融入漢文化了
元清也一樣
歷史學家是用文明的延續來看中國歷史
不是誰統治誰
歷史上的古文明都是毀於外族入侵
只有中國文化沒有毀於外族
反而把外族同化了
這是中國文化強大的地方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