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5196417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中科技戰火熱,中國積極發展科技自主,其中,中芯國際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晶圓代工廠,被視為突圍的關鍵角色,近期更是傳出正在測試中國國內首款自製先進晶片製造設備,企圖挑戰西方在人工智慧(AI)晶片領域的技術優勢,但中芯國際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今年9月,《金融時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中芯國際目前正在測試由上海新創公司宇量昇科技生產的28奈米深紫外光(DUV)曝光機,並利用「多重圖形技術」生產7奈米晶片。
雖然初步測試結果樂觀,但是否能投入量產仍未明朗。目前中國晶片製造商仍依賴先前購買,或二手取得的艾司摩爾(ASML)DUV設備,製造華為昇騰系列等先進處理器。
知情人士指出,這些設備在低良率下可嘗試生產5奈米晶片,但無法進一步製造更先進產品。且值得一提的是,先前美國為了限制中國半導體進步設立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國取得最新設備的能力。
有分析指出,即便這些設備在低良率情形下可嘗試做出5奈米晶片,但無法進一步支援更尖端製程。相較之下,台積電(2330)將於今年晚些時候使用ASML最新極紫外光(EUV)設備量產最先進的2奈米晶片。
中芯國際是中國最領先的本土晶片製造商之一,但在美國的制裁下,削弱中芯國際使用最新曝光機設備生產尖端晶片的能力,摩根士丹利預估,中芯國際到年底的GPU良率預計將達30%、2027年,中芯國際每月最多只能生產1.8萬片AI晶片晶圓。
近年來,中國政府將半導體產業視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中芯國際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晶圓代工企業,2024年全年營收為人民幣577.9億元、年增27.7%,然而淨利卻為人民幣36.9億元(台幣166億元),年減23.3%。
根據外資預估,原先中芯在2025、2026、2027年AI GPU 晶片收入可分別達到1.46億元 / 2.12億元 / 2.865億人民幣;但最新修正後僅剩5850萬 / 9400萬 / 1.36億人民幣,幾乎砍半。
外媒分析,中芯國際受限於美國制裁,無法取得ASML的EUV設備,目前僅能靠DUV透過多重曝光,生產7奈米晶片,而這種方式大幅增加製程步驟,不僅推升成本,也導致良率難以提升。
良率僅為台積電的3分之1
先前中芯國際傳出在5奈米製程上有所突破,預計今年內完成5奈米制程開發,並計劃於年底開始生產。然而,外媒指出,問題還是在中芯國際由於無法購買EUV設備,僅能使用DUV設備進行生產,Kiwoom Securities報告分析,即使中芯國際能夠生產5奈米晶片,其晶圓生產成本,仍預計將比台積電高出50%,而成品良率僅為台積電的33%。
且近期,美國、台灣與其他國家對中國半導體的管控、出口限制、貿易制裁政策,再加上有報導指出,中芯國際在設備維護和新機器安裝驗證方面遇到困難,導致晶片良率下降,並可能影響第2季度的營收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外部風險。
營收主力仍集中於成熟製程
然而,若從現實面來看,中芯的產能仍高度集中在成熟製程(如28奈米、40奈米以上),相關技術主要服務於智慧手機、消費電子、車用晶片與工業晶片等需求,才是真正的營收主力。
在先進製程(7奈米、5奈米及以下)領域,中芯仍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技術瓶頸、產能限制、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等。
雖然在外界關注的7奈米製程上,中芯曾憑藉華為海思晶片(麒麟9000S)展現突破能力,但產能有限、良率與成本挑戰,與台積電、三星在先進製程的規模與技術實力仍有顯著差距。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