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作為此輪中美大國角力中的一個重要籌碼,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的命脈。美國行業機構最新發佈的調查顯示,曾經在晶片供應上被「卡脖子」的中國,如今已經超過台灣,虎視耽耽地準備挑戰韓國目前全球第2的地位。
《德國之聲》報導,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SIA)最近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晶片市場的銷售占額已經超過台灣,緊追歐洲和日本。但距離2020年分別位居1、2位的美國和韓國尚有一段距離。
報導說,5年前中國在全球晶片市場的銷售額占比還只有3.8%。經歷了美國及其盟國對中國的晶片供應的全面狙擊之後,中國自主生產銷售的晶片2020年已經在全球市場占比大約9%,年增長率就達到30.6%。
調查報告指出,這已經是中國大陸在全球晶片銷售額占比上連續第2年超越台灣。而如果中國按照2020年的速度繼續發展,而其他國家基本保持目前生產速度的話,到了2024年,中國在全球晶片市場的銷售占比就能達到17.4%,遠遠領先歐洲、日本和台灣,基本追上位於全球第2的韓國,但距離在晶片市場占比大約為40%的美國尚有一段距離。
報導表示,同樣令人吃驚的是中國衝進半導體行業的新公司的數量,2020年中國新註冊的半導體企業的數量約為15000家。這些公司很大一部分專注圖形處理單元、電子設計自動化、邏輯晶片、AI計算等高端領域。
在中美全面對抗的背景下,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中興在內的中國晶片製造商2021年已經實現了多個突破。例如阿里巴巴2021年10月推出5奈米的伺服器中央處理單元以及7奈米的雲AI晶片,中興也推出5奈米的5G基站處理器,百度也推出7奈米的雲伺服器用晶片。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報告分析稱,從2021年中國至少新建28座晶片製造廠的情況來看,該國仍將繼續在這一領域保持超乎尋常的發展速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中美關係惡化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的堅定承諾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報告認為,雖然中國要趕上現有的行業領導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在先進的節點代工生產以及設備和材料方面。但隨著中國政府在當前的第14個五年計劃中加強對半導體產業自力更生的關注,預計未來十年的中國與行業領先國家的差距會逐漸縮小。
那時華為還沒被禁,所以中國第一名是海思,營收75億美元。
但今年2021年的營收只有10億美元(出處https://www.eet-china.com/mp/a106620.html)。
中國不可能超過台灣,
中芯半導體現在的股價只有高點的一半,市值2398.40億港幣。
台積電的股價離高點只差6%,市值5930.14億美金。
台積電是中芯的17倍,全中國的半導體公司加起來,市值都沒有台積電高。
第四名的omnivision是美國公司,只是被中資收購,這樣就要算給中國?
如果這個協會是用股權最多者的國家來算,那台積電就被分到美國去了。
https://www.semiconductors.org/chinas-share-of-global-chip-sales-now-surpasses-taiwan-closing-in-on-europe-and-japan/


以上是那個協會做的假圖,下圖才會真圖
世界十大晶圓廠,台灣佔了4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