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剛突然在想 中共每年花一大堆納稅人的錢 收買很多國家 很多國際組織的高層
想盡辦法就是要把台灣擋在國際大門之外, 有時我在想花這種錢不但沒辦法, 讓台灣人民對中國有好感
反而會讓台灣人民對大陸更加反感 更加想遠離中國, 相反的英國人就不會勞民傷財不惜一切代價去堅持這種大一統思想,想不想留在英國
都由當地人公投自己去決定, 所以即便 美國 加拿大 澳洲這些盎格魯-撒克遜的兄弟或像印度 新加坡
大英國協的國家, 這些國家即便脫離了英國, 但在思想上 理念上 共同對付某敵人上, 大家基本都是團結一條心
反而中國為了堅持大一統 無論在香港 新疆 西藏 都是造成極大的衝突和矛盾 即便面對漢人 也是安裝了一堆監視器 人臉 證件辨識 一天到晚監控人民行蹤和嘴巴, 可見內部反而不是團結一條心 當權者天天都在擔心會丟失政權
怎麼一個分裂的英國 反而比一個大一統的中國 更團結 凝聚力更強大呢??
這是不是說明了中國這種大一統的思想 是否就是一種落後的政治思想呢??
第四三象 丙午 巽下離上 鼎
讖曰:圖像一大人, 一小孩 , 講的就是大陸與台灣的事
君非君 臣非臣 (大陸與台灣,互不為君臣關係)
始艱危 終克定 (起始的關係既艱難又危險,最終會解決,或許是名字有”克”或"定"字的人解決的)
頌曰:
黑兔走入青龍穴 欲盡不盡不可說
(黑屬水=葵卯年2023,青屬木=甲辰年2024,2023年底2024年初起,大陸主動想了結此事,卻無法有結果,檯面上不能說,檯面下持續鴨子划水)
唯有外邊根樹上 三十年中子孫結
(有兩種解:
a. 只有外邊同根樹上的子孫,指台灣人,30年之中(之內)才能了結此事,2054年以前
b. 三十年中=35歲左右;只有外邊同根樹上35歲左右的子孫,指台灣人,才能了結此事;2024時35歲=1989年左右出生的人)
40象與41象都已經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將終於2044年,故這裡的三十年中應該是指新主的年齡較合理吧
1. 檯面上不能說,檯面上更不能做,所以不是戰爭的方式
2. 最後決定權在台灣,大概是台灣人要投票表決吧
3. 這是個冗長的過程 (2023 至 2044 年之間)
4. 了結兩岸關係就是統一了,也了結了美中台的三方關係,統一初期的領導人是1989年左右出生的台灣人,或許是名字有”克”或"定"字的人
推背塗鴉圖
https://lugo941.blogspot.com/
戰後英國為了對抗美國攫取霸權,手段多種多樣,例如向蘇聯進行關鍵性軍事技術轉讓,通過強化蘇聯給自己分擔壓力,1946年3月5日,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同年4月6日,蘇聯航空工業部長克魯尼采夫向斯大林提議購買英國先進航空發動機,斯大林覺得不是才鐵幕演說完嗎?怎麽可能會賣?斯大林的原話是“哪個蠢貨會賣給我們這樣的機密”。
但是抱著有棗沒棗打一桿的想法,斯大林還是派遣飛機設計師米高揚,發動機設計師克裏莫夫,冶金工藝師基辛金去英國考察,還命令駐倫敦貿易代表團和英國羅•羅公司,格羅斯特公司,德·哈維蘭公司就購買噴氣發動機,流星式戰鬥機,吸血鬼式戰鬥機進行談判,為表誠意,表示願意以現金支付。
經過協商同年9月,英國政府非常幹脆的批準了向半年前剛剛在鐵幕演說中被標記為大惡人的蘇聯出售尼恩發動機和德溫特V發動機各10台,單價分別為7500英鎊和6050英鎊,除提供相關備件附件和測試設備外,還讓蘇聯派遣一批工程師到英國接受14天的標準化培訓。
第二年3月,英國再次同意以30.454萬英鎊的總價出售10台尼恩,5台尼恩2,20台德溫特V,並轉讓技術資料,提供技術培訓。
那麽結果是什麽呢,蘇聯在接受了英國的技術轉移之後,成功仿製了尼恩發動機並命名為VK1,基於其技術開發了RD45,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使其成為米格15,米格17,拉15,伊爾28等蘇聯軍用飛機的發動機,並基於德溫特V開發了RD500發動機,並在此發動機基礎上開發了KS1“狗窩”反艦導彈。
米格15在朝鮮戰場上的光輝戰績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說一下KS1狗窩式,它是1958年的二四協定出售給中國的三彈三艇賬目的其中之一,主要用於陸基海防,它有陸基和空射兩種版本50年代到60年代,該彈部署於渤海和東南沿海地區後,曾有力震懾了某些菠蘿販子,引起東亞地區震動。
那麽這事的起因是什麽呢?1945年6月28日,戰爭尚未結束,波茨坦會議中的杜魯門直接在官方文件中表示“我們的政策不鼓勵英國和俄國雙方擴展勢力範圍”,這話是說給英國聽的,因為英國之前剛剛提到在戰後希望主導西歐局勢,美國馬上掌嘴,此事引起英國不滿,但美國擡手就是一頓連環巴掌,同年8月21日,戰爭依然沒有結束,美國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停止按照《租借法案》向英國提供物資,英國購買物資必須以現金購買,且必須立即歸還租借的護航航母和艦載機,當時英國的黃金和外匯都不夠,且物資供應高度依賴美國,這事實上是把英國經濟往死裡逼,另外對於英國歸還的護航航母和艦載機,美國海軍表示並不需要那些艦載機,直接電令英國海軍把艦載機全部推入大海,換言之,寧可丟掉都不給你,英國沒辦法只能磕頭作揖去求美國,於是兩國簽訂了《英美政府財政協定》,英國以同意英鎊在12個月內與其它貨幣自由兌換,不得限製購買美元標價商品,與持有英鎊債務的國家談判償還債務或減免債務,同意以美國的建議為基礎在美國指導下建立國際貿易組織,全面降低英國自大蕭條時期起就一直維持的帝國特惠制下的關稅特惠率,立即無條件批準布雷頓森林會議達成的協議這六項條件,換取37.5億美元緊急貸款和6.72億美元租借物資償還款。
事還沒完,1946年7月15日,英國宣布按照該協議開放英鎊自由兌換美元,英國一度信心滿滿,因為當時所有主流經濟學家預測英鎊信譽極好,應該會被大量持有乃至美元會被拋出,但結果是幾乎所有英鎊持有國都開始恐慌性拋售英鎊買入美元,這導致的結果是英國的外匯儲備開始暴跌,當時英國劃定的匯率死線是4.03:1,但是這個匯率根本維持不住,英國為了維持匯率財政幾乎崩潰,再也受不了的英國立即停止了英鎊美元的自由兌換,開始實行外匯嚴管。
美國那邊呢,美國雖然後來宣布批準了該協定,但是給予英國的37.5億美元緊急貸款和6.72億美元租借物資償還款,卻借口要在國會山走程序,一直拖著不批,整整拖了7個月,英國眼看就無米下鍋了,沒辦法,最後還是只能找帝國的老姐妹們要錢,找加拿大借了12億加元應急,但是這種割肉補瘡畢竟不是辦法,加拿大自己也不寬裕,後來沒辦法了,財政吃緊加拿大只好向美國求援,美國果然狠狠訛了加拿大一筆。
此事事實上導致了帝國特惠制的瓦解,並摧毀了英國的外貿和產業基礎,並讓世界貿易秩序主導權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從英國向美國轉移,英帝國的海外領~本土二元經濟結構土崩瓦解,而帝國特惠制的消亡,除了摧毀了英鎊區的鑄幣稅,還破壞了海外領的市場,讓英國失去了以財政手段和政策壁壘支持本國產業發展的能力,英國各方面工業能力的衰敗,肇始於此,美國也事實上接管了英國的海外領,1951年9月1日,美澳新三國在舊金山簽訂了排除英國在外的三國安全同盟條約,徹底撕碎了英帝國的亞太部分,用英國史學家梅德里克特的話說“美國堅持認為,英帝國內部的聯系是一種不幸的結合,只有分裂才能解除這種束縛,而美國從1783年以來就一直等待著這一天”。
帝國特惠制指大英帝國本土和殖民地之間的特惠關稅,用以鞏固英國工業產品市場,排除他國產品。
1946年10月22日,英國為了報復兩艘驅逐艦在科孚海峽掃雷時遭到阿爾巴尼亞岸炮炮擊,派出毛里求斯號,利安德號兩艘巡洋艦和薩瑪雷茲號,沃拉伊號驅逐艦硬闖當地,結果兩艘驅逐艦相繼觸雷……觸的還是二戰期間德國布設的水雷,死傷80多人,11月12日,惱羞成怒的英國人派遣包括航母的大規模艦隊到當地尋釁滋事,撈起了22枚水雷,隨後把這22枚德國水雷刷上阿爾巴尼亞標誌,把屎盆子扣在阿爾巴尼亞頭上,隨後以此為證據在國際法院起訴阿爾巴尼亞並獲勝,由於阿爾巴尼亞拒絕按照判決賠償,英國沒收了阿爾巴尼亞存放在倫敦的1.5噸黃金,憤怒的阿爾巴尼亞全面倒向蘇聯,邀請蘇聯海軍入駐並且卷入希臘內戰,希臘內戰局勢驟然激化,隨著希臘內戰局勢惡化,深度介入希臘局勢的英國財政情況嚴重惡化,1947年2月21日,英國正式通知美國已經無法對希臘和土耳其提供進一步的財政和軍事援助,並準備從希臘撤出軍隊,懇求美國承擔起封堵俄國人進入暖水的歷史使命,杜魯門大喜,立即宣布把希臘和土耳其納入美國的全球體系,直接說“無論什麽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只要和平受到了威脅那就與美國的安全相關”正式開啟了接手歐洲地緣遺產的進程。
美國的巴掌不止於此,1946年8月1日,美國通過《麥克馬洪法案》,宣布禁止出口核武器技術,這事實上等於公然撕毀羅斯福和丘吉爾在1943年8月19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簽訂的核武器合作研發秘密協議,對英國進行核武器研發的實用技術禁運,英國表示抗議,美國表示我只答應分享科學,又沒答應分享技術,另外美國的核壟斷事實上還撕毀了美英加三國在1945年11月簽訂的《安德遜-格羅夫斯備忘錄》,該協定規定三國不會在事先沒有協商的情況下使用核武器。
對此事憤恨不已的英國在1946年10月召開內閣秘密會議,深刻認識到了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走,靠天靠地終歸還是只能靠自己,決定建設鈾濃縮企業,獨立自主展開核武器研究。
所以你看,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國面臨過“蘇修背信棄義撤走核專家”的局面。
這一連串的事件直接導致了後來英國向蘇聯出售發動機,幫助蘇聯建立起與美國勢均力敵的空中均勢,丘吉爾企圖通過鐵幕演說給英美塑造一個共同的敵人,但美國並不買賬。
美國對英國的殘酷是完全有其理由的,1946年戰爭結束時,英國的經濟總量在西方國家中僅次於美國,經濟狀況在歐洲國家中最好,1948年英國的進出口規模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約為13.2%和11.5%,1950年英國的對外貿易占GDP比重為17.5%,這個比例高於西方國家平均水平,出口額近美國的一半,造船業大幅領先美國,美國是靠著自由輪才在戰爭剛剛結束後短時間領先英國的,英國的對外投資直到1958年還穩居美國之後位居世界第二,相當於法國和西德之和的1.6倍,1945年時英帝國實際控製面積達1300萬平方英里,人口5.5億,手握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石油產量,在蒙巴頓方案之後雖然失去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但是在1953年,全球仍舊有分布在53個國家和地區的8100萬人口受其統治,英帝國領土的非洲部分占28%,大洋洲25%,美洲25%,亞洲16%,如橡膠,棉花,錫等關鍵性戰略物資依然被操持於手,英國的石油產量雖然低於美國,但成本極低,品質極好,中東和北海布倫特兩大世界最優質輕質原油產地操於手中,對美國和蘇聯的高成本石油具有巨大市場優勢,英帝國依舊是一個全球帝國。
一條街可以有兩個幫派,但一個幫派不能有兩個老大,英國串聯歐洲對美國造成的現實威脅,要遠遠高於徒有其表的所謂蘇聯鋼鐵洪流。
另外,英國的海洋力量基礎尚存,戰爭末期,英國製定了規模龐大的造艦計劃,且存量艦隊規模也達到了有史以來最大,擁有74艘航母和護航航母,大批戰列艦和巡洋艦等主力艦在役,英國計劃建造的馬耳他級航母幾乎是針對中途島級針鋒相對定製的,另外同一時期英國海軍的其它主力艦艇和美國海軍的同類艦艇也沒有明確技術差異,為了把水進一步攪混,英國還實施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球航母擴散,可畏號和尊嚴號轉讓給了澳洲,莊嚴號和強大號轉讓給了加拿大,大力神號轉讓給了印度阿三,勇士號轉讓給了阿根廷,復仇號轉讓給了巴西,巨人號轉讓給了法國,可敬號轉讓給了荷蘭,直到今日,英國也沒有放棄其艦隊,兩艘理論上滿載F35的伊麗莎白女王級依然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海上力量(我不認為兩艘過時的蘇式航母帶T10K能與帶F35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比比劃劃的,T10K在和F35爭奪海上製空權時沒有任何上桌資格,中國海軍力量的去蘇聯化和現代化依然任重道遠)。
航空工業方面是英國的戰後重點,英國在戰後瘋狂攀爬航空工業製高點,一度試圖通過航空大工業和全球空中航線來代替早已失去的全球製海權去維系帝國,為了維系帝國,英國瘋狂發展大航程,高載荷,速度快,經濟性好的大型航空器,由於戰爭期間英國空軍的優異表現,英國的航空工業在戰爭期間被不斷充實並加強,湧現出了諸如羅•羅公司,德·哈維蘭公司,阿弗羅公司,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布裏斯托公司,漢德利·培基公司,格羅斯特公司,肖特兄弟公司,英國電氣公司等優秀的航空工業企業,戰後開發出了成熟的渦軸和渦噴發動機,再加上英國在電子,機械,材料等技術方面的優勢,英國航空工業極其發達,英國政府對航空工業的扶持極其賣力1946年12月17日,英國空軍出臺《229號作戰需求文件》,提出了覆蓋航空工業領域幾乎所有方面的大規模研發計劃,1947年1月9日向6家英國航空工業公司下達了《B35.46性能指標文件》,為了盡可能支持英國的航空工業,三個投標方案全部采納,即著名的3V轟炸機——勇士,勝利,火神三種戰略轟炸機,英國政府還覺得支持力度不夠大,還要求落選的肖特兄弟公司再搞一個低技術風險替補方案,也就是肖特S.A.4型轟炸機方案,同時大力支持英國電氣公司開發堪培拉式戰術轟炸機,該型轟炸機極為成功,連美國人都買了一些,印度在62年被打爆後還靦著臉向美國乞討過。民航部分和通用航空部分,英國早在1942年戰爭最慘烈的時候,戰時內閣就任命布拉巴宗勛爵主持建立了研究未來民用飛機發展方案的布拉巴宗委員會,該委員會提供的報告成為了英國在20年中的產業發展整體性規劃方向,1949年7月27日,德·哈維蘭公司試飛了世界上第一種噴氣式客機彗星式,該飛機單價27.5萬英鎊,折合684公斤黃金,於1952年5月首次投入商業航班飛行,它能夠以740公裏的時速在1.3萬米高空巡航,這種驚艷的性能震撼了全球民航業,讓所有螺旋槳民航飛機一夜之間過時,英國人在民航業再次復製了無畏艦時刻,但由於1953年3月3日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彗星執飛時因操作失誤墜毀,1954年1月10日,英國海外航空公司的彗星在地中海上空爆炸,連續兩次事故導致彗星的聲譽跌落谷底,一度被停飛,後來英國政府親自出面擔保,結果還沒幾天,南非航空公司的彗星從羅馬起飛後再次爆炸……彗星成了掃把星,被人避如瘟神。
英國痛下決心打算解決這個問題,先是建造了一個巨型水槽,然後把一整架彗星放進水中,反復模擬試驗加壓和氣流沖擊,然後和爆炸事故中的飛機殘骸進行交叉對比,首次發現了航空器飛行過程中的金屬疲勞問題,為人類的航空事業做出了貢獻……然後德·哈維蘭公司開始對彗星式進行了巨量改進,並在1958年把改進後的彗星4型再次推向市場,當時英國人對彗星4滿懷希望,英國政府再次出面給彗星4擔保,政要集體乘坐彗星4做出表率,外交官親自給彗星4帶貨,皇室也視察彗星4生產車間合影留念,飛行員甚至駕駛彗星4搞飛行表演,英國的報紙廣播上天天打廣告,真正的不列顛人只坐彗星4,那廣告的洗腦程度遠超⋯⋯。
然而並沒有什麽卵用,美國人早已在彗星4推出之前,吸取了英國人用血換來的教訓,用波音707和道格拉斯DC8占領了民用市場,不過彗星最後改成了著名的獵迷,投入軍用市場,倒是取得了不錯的銷量。
除了彗星4外,德·哈維蘭公司在和霍克·西德利公司合並後又開發出了著名的三叉戟客機,這款直接以波音727為競爭對手的噴氣式客機甚至獲得大量中國的訂單,維克斯公司則開發出了以波音707為競爭對手的VC-10客機,其它英國航空工業企業也不甘落後,英國飛機公司開發了BAC111,英國宇航公司開發了BAe146,這些噴氣式客機型號再加上使用渦槳動力的不列顛尼亞,先鋒,子爵,HS748,肖特360等客機型號,英國人在世界航空工業市場上頑強抵抗著美國人的步步緊逼,用縱貫全球,特別是英聯邦國家間的航空運輸線拼命維系著風雨飄搖的帝國。
但美國實在是太強大了,英國上述機型中產量最大的是BAe146,總產量392架,而美國呢?最失敗的道格拉斯DC-8共243架,波音707共1010架,波音727共1832架,波音737超過1.2萬架……是為泰山壓頂,九天河傾。
60年代,美國開發了三倍因素的XB-70女武神轟炸機,並以該機進行超音速客機商用驗證,得出結論超音速客機商用化為時尚早,但是為了戰略誤導英國,搞了個類似於星球大戰計劃的SST計劃,以近乎於航空大躍進的姿態推出了以波音-2707為代表的超音速客機型號譜系,引誘英國入局。
英國決心在超音速客機領域做奮力一搏,拉上法國,耗費巨資,開發了協和式超音速客機,但這款飛機最後在商業上慘敗,協和的盈虧平衡點為64架,最終只製造了20架,銷售了16架,最終因為嚴重虧損而停產。
而美國的航空大躍進則在畫了一堆PPT之後不了了之,到現在,美國搞超音速商用技術驗證,依然使用的是蘇聯的圖-144,不給英國人任何面子。
美國為了阻止英國以航空業重振帝國,拼命打壓英國航空工業,用盡辦法阻止英國和加拿大生產的外國噴氣式客機進入美國航空公司,並且對美國飛機采用外國航發設置各種障礙,加拿大阿弗羅公司研製的世界上第二款噴氣式客機C-102,美國以北美防空問題向加拿大施壓,要求加拿大政府逼迫阿弗羅公司拒絕美國環球航空公司的訂單,導致該機型最後只生產了一架原型機,對於協和,則直接以該飛機噪音超過FAR36標準,禁止經營跨洋航線的公司訂貨。
而對於合眾國長子波音公司,美國則是包懷孕包生子包養育,美國進出口銀行直接就有“波音銀行”的雅號。1954年7月15日,波音的360-80原型機首飛成功,該機大量采用了現成技術,例如其機體直接改進自C-97運輸機,機翼和發動機翼吊設計來自B-47轟炸機,其它設計大量照抄B-52轟炸機,美國空軍在該飛機首飛之前4天就給了KC-135的正式編號並宣布訂購29架,突出一個政治任務,來自軍隊的訂貨規模將近800架,後來,波音在KC-135基礎上衍生出了波音707,美國軍方立即同意波音用原生產線製造波音707,該機型直接奠定了波音公司延續至今的航空工業霸主地位。
核力量方面,臥薪嘗膽的英國人在1947年於哈維爾首次讓第一座反應堆達到臨界功率,到1952年10月2日在印度洋蒙特貝洛群島首次進行核武器實驗,僅用了5年,1953年11月,英國空軍裝備了一萬到一萬二千噸當量的核炸彈,代號為藍色多瑙河,1954年,英國駐德國英軍裝備了代號棕色兔子的核地雷,隨後又改進為藍色兔子,最後改進為藍色孔雀,1957年,英國明確表示要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部署並存儲核武器,1959年,英國海軍的航母裝備了紅胡子戰術核彈,並在1959年到1969年之間部署於東南亞地區,阻止美國以“協助”的名義插手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傳統勢力範圍。
戰略打擊力量方面,英國在開啟核計劃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運載工具的開發,英國在1947年就曾試圖開發射程達3500公裏的邪惡式彈道導彈,後來因財政問題下馬,1952年計劃重啟又因軍種利益問題而擱置,英國在1954年開始開發藍光中程導彈從而形成英國的戰略打擊體系,1960年艾森豪威爾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在戴維營達成協議,美國海軍的核潛艇可以使用英國在蘇格蘭霍利灣的海軍基地,作為交換,美國將開放天空閃電空射彈道導彈項目給英國參與,用以裝備火神轟炸機,英國人此時銀行家思維上頭,認為有了天空閃電項目,就不用藍光了,還能解決海軍的經費緊張問題和核威懾掌控權導致的軍種矛盾,於是1962年正式終止藍光項目,英國前腳剛剛終止藍光項目,美國後腳通知英國,由於空中閃電項目的研發和生產費用已經從1960年2.14億和6.79億美元,漲到了14.24億和22.636億,肯尼迪政府已經決定取消該計劃,此事事實上導致英國失去了核威懾,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擔心無法向公眾交代,懇求美國暫時不要公布消息,但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訪問英國前故意公布了該消息,英國政府立即陷入民眾憤怒的聲討中,英美關系由此空前惡化,1962年12月18日,肯尼迪和一肚子邪火的麥克米倫在巴哈馬群島的拿騷舉行正式會晤,雙方在會議上展開了英美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對抗,英國動用了自己手頭掌握的一切外交,金融和情報籌碼向美國猛烈進攻,連國會山中肯尼迪的政治盟友的花邊新聞都被拿出來要價,麥克米倫一度放出話來,大不了拉著法國一起投靠蘇聯,肯尼迪則針鋒相對,明確表示美國會動用全部黃金儲備徹底搞爛英鎊,對英國禁運一切可以禁運的東西,雙方吵了整整三天,最後的結果是各退一步,簽署了《拿騷協議》,美國同意向英國出售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和全套發射系統及火控裝置,同時轉讓技術,英國則負責製造核潛艇和核戰鬥部,同時英國的核力量將進入北約體系內,成為北約武裝的一部分,作為交換,美國也必須拿出對等數量的核力量進入北約體系內,同樣受北約節製,而英美軍官在北約軍事指揮體系內將分享指揮權,至少當年的英國,從來就不是“美國的一條狗”這麽簡單。
政治方面,與當代英國不同,當時的英國盡一切可能向西歐示好,推行擁抱歐洲政策,收效良好,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莫勒會見英國首相艾登時,明確表態希望英法合並,後來艾登訪問法國時,法國方面甚至表示,如果條件合適,有足夠優待,法國願意加入英聯邦,雖然此事最後不了了之,但為日後英法攜手進行工業和科技合作打下了暗樁。另外,說來你可能不信,雖然發生了紫石英號事件,但當時英國是新中國最大的海外貿易夥伴,英國在華經濟利益和投資規模遠超美國……和新中國做生意是地球上一切有腦子的人的基本共識,因為中國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太適合海外貿易,天生就是一個價值窪地,紫石英事件後,英國內部迅速壓倒了丘吉爾這類活在19世紀末的維多利亞活化石“派航母去教訓一下共產黨”的迷惑叫囂行為,立即冷處理此事,與中國加強經貿往來,按照英國的估計,兩國貿易關系如果穩步增長,在50年代初就可以達到一億英鎊,60年代增長到兩億英鎊也是有可能的,英國甚至考慮過把包括紫石英號在內的東亞艦隊的幾艘巡洋艦賣給新中國,只要中國出資,英國甚至可以幫忙修理好紫石英號被解放軍打壞的部分,這就離譜……這也是為啥1950年1月6日,美國宣布不再給國民黨軍事援助的第二天,英國就迫不及待的宣布承認新中國,另外,英國卷入抗美援朝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國人逼著上陣的,1950年7月17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後,英國外交部立即通知英聯邦國家表示,如果解放軍要打爆國民黨,英聯邦國家將不協助國民黨進行防禦,同年11月30日,由於麥大帥指揮無能,朝鮮戰局不利,杜魯門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將會考慮包括核打擊在內的一切手段,極其恐懼事態擴大的英國首相艾德禮馬上飛到華盛頓勸杜魯門“我們迫切希望不要讓朝鮮地區的沖突擴大開來,如果我們卷入亞洲,那毫無疑問是幫了俄國人的大忙,我們不能在東方難以自拔,以至於在西方陷入被動”艾德禮甚至給杜魯門出主意,“英國認為最好讓共產黨中國進入聯合國,因為聯合國內解決總比我們兩國中任何一方單獨出面為好。”
美國對於英國的不合作態度大為震怒,1951年1月,美國在聯合國提出議案,要把侵略朝鮮這個屎盆子扣到新中國頭上,英國當時態度非常消極,用文字把戲和官僚流程推諉扯皮,美國駐聯合國代表直接對英國說,如果英國不采取合作的態度,可能美國對英國的原料供應,特別是硫磺供應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困難,美國當時把持著西方國家幾乎全部的硫磺供應,這事實上意味著英國的鋼鐵,有色冶金,化工化纖,染料,藥物等工業部門將全面停工,這還不算,美國還同時表示,為了遏製共產主義的擴張,不僅要在朝鮮半島搞事情,還要主動把局勢擴大到東南亞,美軍將全面進入中南半島和馬六甲等地,而這些地方當時基本上都是英法的勢力範圍,這意味著美國將從英法手中明搶殖民地,而這事實上等於美國正式撕毀之前和英法的外交交易,即支持或者至少是不反對英法在東南亞和南洋的勢力範圍,換取英法支持美國介入朝鮮,驚恐不已的英國人只好妥協,在聯合國給美國的提案投了贊成票並派遣部隊參戰,但英國人畢竟老謀深算,一方面通過鼓動英國內部反戰團體和媒體集團造勢,並以民意和輿論為借口,最大限度壓縮派遣到朝鮮的部隊規模,前前後後只派了三個旅,1.4萬多人,遠遠低於美國向英國索要的部隊規模,其它英聯邦國家全部加起來也就派了萬把人,另一方面和葡萄牙政府協調,以澳門為轉運地,對船王霍英東等南洋華商從南洋向中國軍隊運輸包括橡膠,輪胎,棉花,紗布,藥物等敏感軍用物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另外美國當時宣布凍結新中國在美國的財產後,蘇聯未雨綢繆,把存放於美國銀行中的各種資產迅速轉移至俄羅斯帝國時期在歐洲設立的兩家銀行,位於倫敦的莫斯科人民銀行和位於巴黎的北歐商業銀行,英法兩國對此大開綠燈。
美國當然看得出英國的小把戲,催逼英國加緊派兵,英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宣布將派遣“龐大部隊”加入戰鬥,這次確實挺龐大的,但全是艦隊,可朝鮮戰場主要以陸戰為主,艦隊沒有球用,英國派遣了海洋號,凱旋號,獨角獸號,忒修斯號等航母戰鬥群參戰,還拉上了澳大利亞海軍一起上陣,看上去氣勢壯盛,軍容龐大,實際上全是出工不出力,英澳艦隊的艦載機共出動27.6萬架次,投彈量11.7萬噸,這個規模看上去挺大,但效率非常低下,幾乎沒能對志願軍造成什麽實質性損害,1951年4月,英軍派朝第29旅的格羅斯特營被志願軍全殲,李承晚對於英軍的出工不出力極其憤怒,公開指責英軍和英聯邦軍隊作戰無能,拿韓國人當炮灰,英國人馬上發動媒體機器,開始深挖李承晚集團的腐敗無能問題,並讓這些李承晚集團的負面新聞充斥著西方國家報紙的各種版面,堵住了美國人的嘴。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署後,英國第一時間在沒有通知任何人的情況下,立即撤走了全部空中力量,歡天喜地的擺脫了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勞役差事。
地緣方面,1955年2月美國授意土耳其和伊拉克簽訂了互助合作的《巴格達條約》,英國害怕美國借此操控兩國,4月加入,巴基斯坦和伊朗隨後也加入,此事引起了埃及的不滿,但美國在英國當了惡人後又表示你辦事我放心,又不加入了。
巴格達條約導致了以色列的激烈反彈,因為伊拉克反以,土耳其則支持以色列,伊土攜手就讓以色列覺得自己被賣了,於是2月28日,以色列國防部長本古裏安命令以色列襲擊加沙地帶的埃及軍隊,打死38人。
埃及惱怒之下開始擴軍備戰,但它向美國購買武器的要求被1950年美英法三國關於限製中東武器出售的聲明擋住了,美國在1954年承諾給予的4000萬美元援助也遲遲不兌現,英國也告訴埃及,你再和巴格達條約作對,你從我這裡已經付了款還沒提貨的坦克也休想得到。
1955年4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出席萬隆會議會見了周恩來,並通過中國向蘇聯傳話示好,蘇聯立即回應,可以通過捷克斯洛伐克轉手出售武器,埃及沒有外匯可以用棉花和大米分期付款,並願意幫助埃及建立工業項目,納賽爾把此事告訴了美國,希望從美國買武器,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以為他在虛張聲勢,表示你滾蛋,納賽爾震怒之下批準了和蘇聯的交易,用價值8000萬美元的棉花和大米,換來了200架戰鬥機,24架轟炸機,100輛坦克,6艘軍艦,槍支彈藥火箭炮無算。
杜勒斯懵了,直接要求納賽爾要是不停止交易就中斷一切援助和貿易,斷交加封鎖,納賽爾看出了杜勒斯真的在虛張聲勢,表示你滾蛋,最後美國不方便鬧翻,就不了了之。
後來埃及開始搞阿斯旺大壩項目,缺少資金4億美元,美國怕蘇聯再來搞事,就說只要你和以色列和解,我就給你錢,英國也來摻和一手,最後由英美和世界銀行三方共同出資,以極其苛刻的條件,通過排除蘇聯的參與,向阿斯旺大壩項目註資,埃及妥協並接受了條件。
1956年1月,美國攛掇約旦國王推出巴格達條約,並解除英國籍中將格拉布職務,自此英美兩國在中東問題上正式分流,美國此時的行為極其迷惑,一邊授意法國和加拿大向以色列出售神秘式戰鬥機,F86戰鬥機,另一方面,納賽爾在1956年5月宣布承認新中國後,在美國南方農業利益集團和猶太人遊說集團的遊說下,決定停止對阿斯旺大壩的貸款和註資,英國此時騷操作來了,它故意拖慢了退出註資項目的進度,一方面向埃及保證我不退,一方面向美國保證我肯定退,然後通過這種退與不退的疊加表態,成功把美國推到台前當了惡人,自己兩手裝的幹凈,一魚兩吃。
1956年7月19日,納賽爾前往南斯拉夫會見鐵托和尼赫魯,此事激怒了美國,美國宣布立即停止阿斯旺大壩項目,英國第二天再次疊加表態,一邊說自己退了,一邊說自己沒退,擺明了要把水攪混。
納賽爾徹底被激怒,回國馬上宣布蘇伊士運河收回國有,並以運河收入來修建大壩,於是著名的蘇伊士危機徹底爆發。
英國一下懵了,本來打算靠疊加表態兩頭要賬,結果納賽爾來了一手混不吝,直接暴力破局,英國雞飛蛋打,法國此時也來摻和,它表示我在阿爾及利亞之所以打的頭破血流,歸根到底都是埃及人在後面支持,於是拼命遊說英國希望聯手毆打埃及。
這回換美國搞疊加表態了,艾森豪一邊對英法說我支持你們去打,一邊偷摸對納賽爾說其實我不支持,然後搞出一大堆調停,協商,會議等流程,假裝自己在為和平努力,同時為了防止被英法拖下水,明確對英法說你倆打的時候不用告訴我,打就是了,當我不存在。美國的整個調停簡單來說就是拉上窗簾搖晃身體假裝火車前進。
英國人上當了,在外交大臣麥克米倫的幹涉下,決定在亞歷山大登陸,占領開羅,逮捕納賽爾,占領運河,法國人一看英美都支持,幹就完事了,以提供核技術為條件,拉以色列下水,於是整個方案變成了以色列挑事,英法以保護運河為名進入埃及,並對運河東西10公裏進行“臨時性占領”,以色列只要不打約旦,其它地方可以隨便打,並可以在戰後控製亞喀巴灣西岸和蒂朗海峽。
1956年10月29日,正式開打,英法聯合艦隊陣容豪華,派出了鷹號,堡壘號,海洋號,海神之子號,英仙座號,阿羅芒什號,拉菲特號航母和讓巴爾號戰列艦,並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直升機兩棲攻擊,於是美國入場了。
美國和蘇聯唐突攜起手來,把被英法在安理會否決的停火議案提交聯合國大會,然後美蘇和各自的小弟齊聲譴責英法,幾乎整個地球都一邊倒,連英聯邦和法語區內部都一堆國家倒戈,英國國會內部瞬間陷入混亂,內閣大臣辭職抗議,蒙巴頓方案的提出者蒙巴頓勛爵仗著自己的聲望直接要求首相艾登停止軍事行動,否則辭職。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表示第三次世界大戰要爆發,蘇聯和美國將攜手保衛和平,蘇聯已經準備好派遣志願軍參戰,他給英國首相艾登寫了一封措辭不加掩飾的信,直接表示蘇聯完全可以用火箭技術毀滅英國。
美國跳的更兇,地中海艦隊動員起來進入戰備狀態,美軍珊瑚海號航母戰鬥群直接在英法艦隊中穿行,其艦載機不斷在英法艦隊上空通場示威。
蘇聯向以色列發出通告,措辭極其露骨,“以色列必須考慮後果,是否還希望以一個國家的形式繼續存在下去”。
小國也沒閑著,敘利亞炸毀了歸英國所有的伊拉克向地中海輸油管道的三個關鍵泵站,埃及則鑿沈了40多艘運河中的英國油船,此事導致英國石油出現缺口,只能向美國和委內瑞拉尋求石油,美國的回復很直接“發起戰爭的人應該自己解決石油問題”。
英國凍結埃及在英國財產後,英鎊區國家掀起了擠兌狂潮,美聯儲從11月5日開始拋售英鎊,英鎊暴跌,11月6日英格蘭銀行向內閣求援3億美元維持匯率,但是英國此時手頭還不到20億美元,就連英國試圖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取約等於2.35億美元黃金的份額,也被美國人利用自己的否決權直接阻止,美國進出口銀行也拒絕對英國進行貸款和擔保,外匯市場上對英鎊的投機風起雲湧,為了防止外匯儲備和財政崩盤,英國宣布停止對外國人發放英鎊貸款,但問題在於英帝國的海外領嚴格來說也算“外國”,此事引發了英鎊交易和結算體系的全方位混亂……弄巧成拙的英國人自作聰明的允許倫敦的銀行向英鎊結算體系內的國家提供美元貸款,結果卻導致了美元的擠兌和持有以及對英鎊的拋售,這從根本上導致了美元對英鎊的替代,自此以後,英鎊的全面潰敗,唯一的阻礙就是交易習慣了,而這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英鎊的剪刀差和鑄幣稅這一象征著排他性金融霸權的無上神器,從英國轉移到了美國手中。
面對整個地球的巨大壓力,陷入絕境的英國首相艾登直接給法國總理打電話說我撐不下去了,於是兩國狼狽撤出,美國在這場角逐中獲得了全面勝利。
1957年,幾乎被美國人逼瘋的艾登以健康原因宣布辭職,當初極力鼓吹英法入侵埃及的外交大臣麥克米倫繼任首相,麥克米倫對自己的傳記作者承認,應艾登的請求,他毀掉了自己從1956年10月4日到1957年2月3日的日記和備忘錄。
1977年艾登去世時,泰晤士報評價他“他是最後一個相信英國依舊強大的首相,也是第一個面對危機證明英國已經不再強大的首相”。
此言得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