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是正體字,不是繁體字。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何繁之有?為正體字正名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191023003389-262107?chdtv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十日對十日,日頭對月亮。少時看電影《大醉俠》,見主角岳華吟唱此詩,悟出「廟」字,總覺得中華文字優美絕倫,時而獨賞自娛。如今「廟」被簡化成「庙」,朝拜的意涵不見了。「朝」換上「由」字,真不知其原由也。
民歌《蘭花草》,望其中「蘭」字便有花香美好契入靈境的喜悅,簡體蘭字改成「兰」,怎麼看都四不像。每念及此憂心莫名,心繫美好中華漢字被這樣摧毀,再不拯救就完了。
1999年秋,筆者應海峽對岸知名企管顧問公司之邀,登陸講授管理技術課程,正值兩岸交流初期,陸方吸取台灣經驗殷切。如此進出廣州、上海、北京……等地長達八、九年之久。初到廣州車站見高懸「广州」二字,直覺「广」不是個字而深感不解。
走入街上見招牌有「面館」,以為是做臉和面部保養的店,臨近一瞧,大夥兒在吃麵,他們把人體的「面」,和食物的「麵」混為一談,簡化成同一個「面」字,實在有夠離譜!
後來要去洗頭,找不到理髮廳,接待人員告知是「理发」,原來用「發」的草體來替換。更妙的是師傅還拿字卡招攬問要不要「薑疗」,弄得我一頭霧水,出示實品才知是「薑療」,用生薑水洗頭、護髮的服務。後來在街上看到台灣登陸的「薑母鴨」掛的招牌成了「姜母鴨」,也被同化了!
以上所舉「廣、麵、髮、薑」四字,皆為正統漢字的「正體字」,卻被大陸稱作繁體字,我們用久了習以為常,何繁之有?此四字被簡成「广、面、发、姜」,不倫不類至極,令人嘆為觀止!
大陸為推行簡體字,特意把台灣、香港和世界各華人地區逾二千年傳承下來的正統漢字汙名化為繁體字,我們要大聲疾呼,不要隨之起舞,認同它跟著稱繁體字,久而久之積非成是,後果多麼可怕。在此請求大家隨時予以正名,凡遇到出現「繁體字」三個字的地方,立即要糾正稱它是「正體字」才對。
2002年2月到日本度假,會晤了往昔在日產汽車研修時的好友,佐藤市郎、鈴木德夫、荒川彥,皆是東京帝大(現在的東京大學)等名校的高材生,職業生涯中也都當到高階主管才退休。他們問起黃桑近期在忙什麼,我表示常跑中國大陸。他們言道,聽說中國在推行簡體字,提議寫幾個來認認看。於是我先寫「产」字,他們表疑惑,告知是日產的「產」字,他們說沒有生怎能產而頻頻搖頭。我寫第二個字「厂」,他們想半天想不出來,宣佈答案是工廠的「廠」字,佐藤接過筆,畫出他的認知,他說工廠有「厂」指圍牆、空間範圍,會有「⺌」煙囪,還有「冋」是廠房機具以及「夊」其他配備,而這樣的「厂」豈不空空蕩蕩?我頂佩服他的說文解字。
先賢造字充滿典故
寫的第三個字是「云」,得知是「雲」的簡體時,他們說雲雨相生,無雨怎成雲?並聯想地問道「雪」字如何簡化?我說「雪」字沒有簡體,仍維持原字,三人更大惑不解。接著給他們猜的是「广」字,他們猜不出,認為只是個部首。告知是「廣」字,他們說日本漢字也有廣字,不過是寫成「広」,還笑著說,他們不敢把黃桑的「黃」字全部拿掉,大家開懷大笑。日本朋友總結說:「以後學漢字要到日本來吧!」我在旁糾正說:「那倒不必,要去台灣才能學習到正統漢字。」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先賢造字,字字充滿典故,最終都能歸納於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的六書之內。如此美哉文字被搞成亂七八糟、不三不四,真是莫名其妙的簡體字。文明古國自我踐踏、自廢武功,莫此為甚!
慨嘆大陸丟棄文化精髓多麼不智,雖然大陸也曾有過恢復繁(正)體字的討論,但畢竟被盲目推行逾六十年,早已根深蒂固,思回頭恐遙遙無期。惟有在台灣,我們堅守使用正體字從不動搖。
最近有總統參選人把「熱愛中華文化」當作一個信念。筆者以為提倡的實際行動之一便是將「繁體字」一詞正名為「正體字」,推動把「繁體字」三字從台灣的所有文獻中消失,而改用「正體字」三字來取代。
其實我們並不反對正常簡化的字。如「臺」簡成「台」,「體」簡成「体」,「號」寫成「号」……等,比較沒有爭議。再如「竈」寫成「灶」,是時代進步產物也簡得很有學問。我們只是不能認同胡搞瞎搞、荒謬的亂簡化,像大家熟悉的爱(愛無心)、亲(親不見)、义(義無我)……等等,不勝枚舉。有學者看「魚」字被簡成「鱼」指出,「灬」四點水示魚游狀,尤其寫成楷書或草書,更能形塑魚兒水中游的畫境。簡體四點變成一橫劃,猶如魚兒離水著地,成一條死魚。
在台灣有人主張去中國化,殊不知優美中華文化就保存在台灣,珍惜它並發揚光大都來不及。唯獨要去中國化的便是防止簡體字的入侵,因為它毒害中華文化至深且巨。同時在此也呼籲大陸的有識之士,共同為恢復「正體字」貢獻更多的心力。(本文作者為退休管理顧問師、企業總經理)(全文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