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得主勞勃瑞福過世享壽89歲 迷人魅力永留影迷心中

奧斯卡得主勞勃瑞福過世享壽89歲 迷人魅力永留影迷心中

奧斯卡得主勞勃瑞福過世享壽89歲 迷人魅力永留影迷心中
勞勃瑞福過世。(圖/美聯社)

奧斯卡得主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16日清晨在猶他州的家中過世,享壽89歲,公關公司Rogers & Cowan PMK執行長Cindi Berger代表家屬在給《紐約時報》的聲明中證實此事,但並未透露死因。

勞勃瑞福經典作品無數,包括《虎豹小霸王》、《往日情懷》、《刺激》、《Three Days of the Condor》、《大陰謀》等,帥氣迷人的形象深植人心。他不只以演員身分大放異彩,1980年推出導演作品《凡夫俗子》,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等大獎。

勞勃瑞福最後一次的大銀幕演出是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中,再度飾演「亞歷山大皮爾斯局長」,但僅是客串,因此息影之作仍被視為是2018年的《老人與槍》。

在七零年代風靡影壇的勞勃瑞福,除了明星光環和充滿魅力的笑容,他也經常對環保議題發聲,更展現反體制的創作態度,積極為獨立電影發聲。他所創立的日舞電影學院(Sundance Film Institute),以及以此命名的日舞影展,更被視為當今影壇不可或缺、培育出許多優秀後輩及作品的搖籃。



2025-09-16 21:15 發佈
以前年輕時喜歡用音響聽,用鍵盤樂器彈的曲子。R.I.P.

華爾街日報

即使在那個人才濟濟的電影產業,羅伯特雷德福也鶴立雞群。據邁克爾·菲尼·卡蘭 (Michael Feeney Callan) 的《羅伯特·雷德福傳》所述,製片人薩姆·斯皮格爾 (Sam Spiegel ) 稱,在 1979 年製作《電騎士》期間,他看到一名女子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接近這位演員,結果直接暈倒在了他的腳下。 「這種氣場很罕見,」他補充道,「貓王、魯道夫·瓦倫蒂諾,以及其他極少數人都擁有這種氣場。」據導演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所說,沃倫·比蒂 (Warren Beatty)否決了讓當時的女友黛安·基頓 (Diane Keaton)與雷德福先生聯袂主演這部電影的想法,因為“很簡單,沃倫不會讓黛安親吻鮑勃·雷德福。他不傻。他不想有競爭。”

但雷德福先生——於9月16日逝世,享年89歲——是一位萬人迷,他拒絕表面功夫,更喜歡探索「人類經驗的灰色地帶」。他最初的計劃是成為一名藝術家,但在1956-57年期間,他在歐洲學習了一年繪畫,但計劃破滅後,他才成為了一名演員。他也是一位冒險家,是一位技藝嫻熟的騎手,具有西部人的進取精神,這種精神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加州童年時期得到了培養,後來他遷居猶他州鄉村,在那里安家落戶,積累了數千英畝的土地。然而,他同時也是一位紐約人,與第一任妻子洛拉·範·瓦格寧在那裡養育了三個孩子。 (他們的長子夭折了。)在他陽光燦爛的外表背後,是一位努力讓自己被看見的角色演員。他只是勉強接受了明顯的明星角色,例如《往日情懷》和《騙中騙》,這兩部他的最賣座的電影於 1973 年底連續上映。

「雷德福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缺乏決心,」執導《騙中騙》和《虎豹小霸王》的喬治·羅伊·希爾說道。 (雷德福先生喜歡後者,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是個“精神病患者”。)對雷德福先生來說,《小浮士德和大哈爾西》講述的是“失去信仰”和“失敗者的處境”,《速降賽車手》講述的是“為獲得勝利而付出慘痛代價”。長相不落俗套的演員紛紛成為男主角——達斯汀霍夫曼、傑克尼科爾森、阿爾帕西諾——但雷德福先生還是設法加入他們,成為 20 世紀 70年代美國新浪潮電影的核心人物,該電影充滿自我質疑和道德淪喪,他利用自己作為製片人的權力,拍攝了《候選人》、《傑裡邁亞·約翰遜》和《禿鷹三日》等尖銳的電影,在《禿鷹三日》中,他綁架了一名女子並將其扣為人質。

早年對理查德·尼克鬆的蔑視,以及對左翼政治的狂熱追捧,促使他在《總統班底》尚未出版時就買下了它的版權,他的公司也製作了這部奧斯卡獲獎熱門影片,他在其中飾演鮑勃·伍德沃德。如果沒有他的幕後參與,電影公司本可以樂於淡化他的複雜性,並利用他那著名的微笑,直到下一個乏味的銀幕男神出現。

當雷德福先生最終恢復他的繪畫本能,執導了構圖精緻、充滿痛苦的人物肖像《普通人》時,他成為第三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新人,第一名是馬丁·斯科塞斯的《憤怒的公牛》,該片獲得了最佳影片和另外兩項奧斯卡獎。 《智力競賽》講述了 20 世紀 50 年代電視醜聞揭露的墮落靈魂,雷德福先生再次獲得最佳導演提名,但他隨後的導演作品往往與目標不符。肥皂劇《馬語者》讓 13 歲的史嘉蕾喬韓森一舉成名,並大獲成功,但許多電影都失敗了,尤其是俗氣的《巴格·凡斯傳奇》(2000 年)和《你的同伴》(2012 年),比爾·艾爾斯和伯納丁·多恩的一次粗製濫造、毫不掩飾的角色重塑嘗試。雷德福的激進主義傾向有時會使他傾向於說教,例如在他的阿富汗戰爭電影《獅入羊群》和《真相》中,他試圖在丹·拉瑟因播出有關喬治·W·布希國民警衛隊服役經歷的節目而離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後,重建丹·拉瑟受損的聲譽。

然而,雷德福先生的持久影響力遠不止於他多次涉足政壇,而是他在美國獨立電影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在他位於猶他州的數千英畝土地上,他創辦了聖丹斯學院,為那些渴望擺脫製片廠商業壓力的電影人提供實驗室。 80年代中期,他將其與當時默默無聞的美國電影節合併。 1989年,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的《性、謊言和錄影帶》在當時被稱為聖丹斯電影節的活動中引起轟動,之後,聖丹斯學院發展成為昆汀·塔倫蒂諾、大衛·O·拉塞爾和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等獨立電影導演的全球主要發射台。

雷德福先生對這個機構感到無比自豪,並持續在每年一月推廣它,把每一代新晉電影人都視為自己的孩子。影展成為了電影界的標誌性特徵。 「我知道,對於那些指責我涉獵太廣或矯枉過正的人來說,我完全可以接受,」他說,「但我從未因失敗而感到生氣。」在經歷了多次經濟挫折後,失敗的可能性在幾年內都不可避免。但或許,羅伯特‧雷德福,比其他個人更能鞏固美國獨立電影在電影史上的重要性。日場電影的偶像來來去去,但他是少數幾個在電影藝術上留下持久印記的人之一。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