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80周年:中共海外造勢與僑界反思

【大紀元2025年08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共自7月至10月進入統戰宣傳高峰期,將結合「抗戰勝利」「聯合國成立」「台灣光復」三個80周年,密集在海外舉辦活動造勢。
紐約僑界已出現多場相關紀念:7月8日福建三山會館舉辦「抗戰80周年」紀念;8月8日亞裔社團聯合總會在聯合國總部辦「抗戰暨聯合國成立80周年」;8月23日連江同鄉會、「和統會」與福建三山會館合辦「抗戰暨台灣光復80周年」等等。
很多觀察者認為,這些紀念的「政治宣傳」意味,遠大於「歷史教育」本身。
老僑:國民黨才是抗戰主力
福建社區僑領鄭修淦參加了7月8日的紀念活動。他承認,現在很多社團都做這個,中共抗戰敘事確實帶有強烈的統戰與政治色彩,但他出席,是希望能「講出另一種聲音」。
他表示,深知國民黨才是抗戰主力,將軍陣亡超過200人,而中共14年抗戰僅一位將領陣亡。共產黨的敘事常誇大自身角色,忽略國民政府的貢獻,並過度強調「仇日」情緒,與歷史和現實不符。
因此他在公開發言中特別強調美國的角色:「美國不遠萬里支援中國人民,為了正義付出代價。沒有美國的支持,中國很難撐過去。後來改革開放,日本、歐美給中國的幫助也很大,這些都不該被遺忘。」
鄭修淦對《大紀元時報》說,他的參加更多是出於「恨鐵不成鋼」的愛國情感,希望提醒僑界不要被單一敘事主導,而是能「說好美國故事」,強調中美關係的重要。
回顧成長經歷,鄭修淦說,他出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在文革與中日建交時期長大,在官方報導中,見證了毛澤東、周恩來對日本公開承諾「放棄戰爭賠償」,並提出「擱置爭議」的立場。隨後官方媒體長期宣傳「中日友好,萬古長青」。他認為,中國大陸能在改革開放後取得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賴日本和西方國家的支持,以及與港台地區的交流接軌。
總結自己的觀點時,他強調:「我們不忘歷史,銘記歷史,更應該告訴世人,說出真相和事實,這樣才是以史為鑑。」
年輕一代:紀念變質成「仇日教育」
相比鄭修淦的「在場修正」,譚先生代表了年輕一代華人的另一種觀點。他直言,中共在抗戰中的角色遠不如宣傳所言,「我知道抗戰真正承受犧牲的是國民黨軍隊,共產黨更多是伺機發展。紀念活動不是歷史見證,而是政治操作。」
他批評,中共藉電影《南京照相館》等題材輸出「選擇性歷史」,其本質是仇恨動員:「毛澤東當年曾感謝日本侵華讓共產黨得以坐大,如今卻反覆搬出『南京』等題材挑動情緒……完全根據政治需要『搬龍門』——為了勝利進球而隨時搬動足球球門,讓人感到矛盾與荒謬。」
譚先生指出,自己在香港受教育的經驗恰好對比鮮明。在英治時期,教材記錄鴉片戰爭與「六四」天安門等史實,卻不灌輸「家仇國恨」;但回歸後,中共教育則傾向「煽動」,把歷史加工成政治動員工具。
「以前我們讀書時課本有記載六四事件,包括死亡人數,雖然當局否認,但我們有時間了解真相,不會添油加醋,讓你覺得這些人『萬惡不赦、我們家仇國恨、一定要洗脫前恥』這些東西。現在的教育不再是呈現歷史,而是灌輸仇恨,近年甚至引發中國人在本地攻擊日本人,或到日本靖國神社搞破壞,已經將仇恨教育做到一個精神創傷的地步。」
他認為,這種「仇日教育」不僅無助歷史理解,還可能製造精神創傷與民族仇恨循環,結果可能像加沙的恐怖分子一樣走向極端,「最後只會讓中國人在國際上更加孤立」。
社區觀察:中共統戰+「面子工程」
來自八大道的福建社區博主凌飛則以「面子工程」來解讀這股造勢。他認為,對中領館而言,這些紀念是統戰任務與工作;對僑團而言,參與則是「面子工程」,「更多是藉機與官員合影、提升身價。至於把福建社區與台灣議題掛鉤,缺乏真實社會基礎,說辭多是宣傳套路,與真正的歷史教育或政治抱負無關。」
凌飛強調,這些活動在美國社會和外交觀察下,往往被視為中共境外影響行動,甚至引發「外國代理人」質疑。參與者之所以不覺突兀,是因為昔日在中國的教育背景像「鋼印」般刻在腦中。但若美國社會氛圍普遍排斥,僑團才可能縮手。
「例如,當整個大環境都在否定這種『被摸頭』(接受統戰)的行為,他們可能會覺得比較尷尬、沒面子,就不會去參與。」
譚先生補充說,這類活動在海外實際影響有限,主流政客大多避而不參與,以免被捲入統戰。這種宣傳在美國缺乏市場,最終只是「塘水滾塘魚」——在僑界小圈子裡聲勢浩大,對外卻毫無號召力。
然而更嚴重的是,這些活動可能損害華人在美形象,「參加活動的僑團,在外界眼裡顯得格格不入,甚至加深華人『被中共代表』的刻板印象。長遠來看,這會讓華人群體更難獲得美國社會信任。」
責任編輯:陳玟綺#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5/8/28/n14582647.htm
----
中共一邊抹黑貶低抗戰的民族英雄蔣介石,一方面又大力宣傳不屬於中共的抗戰光榮歷史,中共這臉皮也太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