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仇恨教育,不是愛國:從徐曉冬之怒,看中共洗腦機器的陰影

中國仇恨教育,不是愛國:從徐曉冬之怒,看中共洗腦機器的陰影
2025/08/16 17:30

◎ 衛重華

當一位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格鬥家徐曉冬,選擇站出來公然對抗國家宣傳體系,批評愛國電影如《南京照相館》與即將上映的《731》,其言辭之激烈與直白,並非情緒失控的戲劇化發洩,而是中國無數家長內心深處的壓抑與恐懼的寫照。他公開表示不會讓自己孩子觀賞這些片子,因為自己從小到大就活在「抗日、反美」的洗腦中,如今「太夠了」,他要拒絕這種代代複製的仇恨循環。他的抗拒不是對歷史真相的否認,而是對國家操弄歷史的反抗。

中國家喻戶曉的格鬥家徐曉冬。(擷取自微博)中國家喻戶曉的格鬥家徐曉冬。(擷取自微博)

在沒有電影分級制度的中國,這類血腥暴力的影片可被堂而皇之地帶進校園,當作「教育工具」播放給尚未建立健全心理防線的孩童。徐曉冬指出,這樣的內容不只對兒童心理造成創傷,更可能激發日後的暴力行為或社會偏差心態。換言之,當國家選擇以「仇恨」作為主旋律的文化工具時,所塑造出的不再是理性而堅定的國民,而是情緒化、偏執、充滿敵意的潛在施暴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共這套操作早已成為系統性洗腦的一環。不論是學校教材、主旋律影視、社群媒體審查,皆環環相扣,構築出一座拒絕反思、排斥異見的「精神防火牆」。而當少數像徐曉冬這樣的聲音冒出來時,官方不是選擇檢討這些文藝作品背後的政治意圖與教育適切性,而是將異議者視為「不愛國」、「精神病」乃至「境外勢力的共謀」。這就是中共政權下「愛國」的真正內涵:一種不能質疑、不能反對、只能服從的政治儀式。

中國官方媒體的大力宣傳的「南京照相館」,在中國票房上已突破10億人民幣。(取自臉書)中國官方媒體的大力宣傳的「南京照相館」,在中國票房上已突破10億人民幣。(取自臉書)

愛國不該建立在扭曲歷史與灌輸仇恨的基礎上。紀念歷史與反思創傷,本應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而不是反覆操弄、重播屠殺場景,只為鞏固政權的合法性與民族主義的情緒綁架。當電影成為洗腦工具,當孩子成為政治情緒的接收器,當家長連拒絕觀看都可能被打上「反黨」標籤,這個國家的未來,是否只剩下被「剪裁過的記憶」與「設計好的敵人」?

徐曉冬的吶喊,是警鐘,是一道罕見的裂縫,讓人看見鐵幕下仍殘存的清醒。但真正的改變,不能只靠一人之勇,而需千萬人民共同發聲、抵抗、解構那一套以「愛國」之名行「奴化」之實的教育系統。唯有如此,下一代才可能不再在電影與課本中學會仇恨,而是在歷史中學會選擇自由。

(作者為軍人)
2025-08-16 21:01 發佈
ebola01 wrote:
中國仇恨教育...(恕刪)


偷換觀念,想誤導誰?

"徐曉冬的言論主要是針對一部名為《731》的電影(並非您提到的《南京照相館》),他公開表達不讓自己的孩子去看這部電影的意願。他對這部電影的質疑,核心在於它可能存在的過度血腥、暴力和恐怖畫面,可能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而非否認731部隊的歷史暴行。

將一個關於「兒童心理健康」的擔憂,誇大為「對抗國家宣傳」,這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行為。將他的擔憂扭曲為政治對抗,想透過曲解原意,來達成預設立場?

電影《731》的主題是揭露侵華日軍731部隊反人類的細菌戰罪行,這是一段公認的真實歷史。其目的在於揭示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而非單純宣揚仇恨。
電影《南京照相館》是一部由導演徐浩峰執導,聚焦於南京歷史背景下的人性與命運,與您所描述的差異頗大。
在不了解電影內容的情況下,僅憑猜測就給予「血腥暴力」和「仇恨工具」的標籤,這種行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這段文字似乎預設了所有與抗日戰爭相關的題材都是「仇恨宣傳」,這種以偏概全的觀點簡直胡說八道。

愛國教育的本質目的是銘記歷史教訓,珍惜和平,並激發民族自強的精神。將這類教育簡單地等同於「仇恨教育」,是極具偏見的二元對立思維。
許多國家都會透過影視作品來紀念歷史上的苦難與戰爭,例如美國的《搶救雷恩大兵》、俄羅斯的《史達林格勒》等等電影,這些作品同樣包含血腥暴力,但它們被視為是愛國主義和反戰思潮的體現,而非單純的「仇恨教育」。您的論點忽略了電影創作的複雜性及其多重意涵,將一個國家對自身歷史的紀念和反思,惡意地曲解為灌輸仇恨,這是一種充滿偏見及對歷史的無知。”

又被AI抓包了
ebola01 wrote:
中國仇恨教育,不是愛...(恕刪)


那些紀錄 納粹迫害猶太人.二戰.十字軍東征.南北戰爭...嘅大片,原來都是仇恨教育,你應該去信歐盟.美國要求下架所以相關影片及紀錄!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