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 7月 8日報道,一艘中國護衛艦在紅海海域被指使用激光瞄準了一架參與歐盟“阿斯皮德斯行動”的德國軍用飛機。事件發生後,德國外交部不僅召見中國駐德大使,要求中方解釋,更在社交平台 X上強硬表態稱:“危及德國人員安全並擾亂行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在指控中既未公開涉事飛機與護衛艦的具體型號,也未披露事件發生時的詳細情景,截至目前,中方尚未就該事件發布正式回應。
盡管挑戰重重,艦載激光武器仍是各國海軍裝備的重要發展方向。作為新型艦載防御手段,它相比傳統火炮、導彈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例如,激光系統成本極低且可持續作戰:激光武器以電能為“彈藥”,單次發射成本僅數美元至數十美元,遠低於傳統防空導彈(如美國“標準- 6”單枚成本達數百萬美元)。
在應對大規模無人機“蜂群”、小型快艇等低成本目標時,能以極低經濟代價實現高效攔截,避免“用導彈打蚊子”的資源浪費;此外,激光武器的“彈藥”近乎無限:只要艦船能源系統正常運轉,激光武器即可持續發射,理論上突破了傳統彈藥的庫存限制,尤其適合應對飽和式攻擊(如多波次無人機群、導彈齊射)。
huayung wrote:
激光武器發射...(恕刪)
在激光武器的發展上,中國和美國被普遍認為處於領先地位,兩國都在這項尖端技術投入了巨大的資源,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總體來看,雖然美國在激光武器的整體技術積累和系統整合方面仍具優勢,但中國在某些關鍵技術點,特別是高功率激光器的持續運行能力和實戰部署方面,展現出了強勁的競爭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國。
新頭殼原文
德國國防部表示,被攻擊的軍機為一架執行偵察任務的多感測器平台(MSP),自去年10月起參與ASPIDES行動。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報導,該軍機為一架租用的比奇超級王350型飛機,當時與一艘中國護衛艦發生近距離接觸,中方未按慣例回應緊急頻率通訊,反而使用雷射照射,危及德方人員安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