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朝天上扔石頭,可能會砸到頭,但如果是斜斜的朝遠方丟,它會形成一個拋物線落地,拋物線是由手部推力和地心引力組成,如果推力不斷放大,拋物線也跟著放大,最終這個圓弧超過地表,石頭就不會落地,而是繞著地球公轉,這就是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脫離助推器之後,必須依靠自身推進器進入軌道,並持續產生掙脫地球的離心力,不多不少恰好抵銷地心引力,便能讓衛星懸停在固定的高度,這個高度決定它繞行地表一圈的時間,從幾十分鐘到幾小時不等,如果距離定在35786公里,衛星公轉週期恰好24小時,軌道位置定在赤道上空且方向由西向東,衛星公轉便和地球自轉同步,從地球上觀察感覺衛星處於靜止狀態。
高掛空中靜止不動的衛星稱為地球同步衛星,商業上主要是作為通信訊號中繼站,甲地發射信號到衛星,衛星接收後發給乙地,由於它距離夠遠,跨距可達半個地球,只要在軌道上有三顆等距分佈,便可無縫連接全球,但訊號最強在赤道沿線,南北極被地球阻擋幾乎無訊號。
衛星通信如果是單向傳播的話問題不大,例如運動比賽實況轉播,但如果是雙向通話就有延遲的問題,雖然電波是以光速傳送,但每次應答要上天下地來回兩次,等於是衛星距離的四倍約14萬公里,光速每秒約傳送30萬公里,相當於延遲半秒。
為了解決延遲問題,衛星距離地表要越近越好,但覆蓋範圍會隨著距離拉近而縮小,原本地球同步衛星只需三顆,近地低軌衛星可能要三萬顆,這就是星鏈的原始構想,由於SpaceX掌握了火箭回收技術,一組火箭可不經整修連續使用十次,整修之後可使用百次,每次發射間隔準備時間只需一週,安全經濟密集的發射實力,是它無可替代的營運優勢。
目前星鏈已執行發射任務30次,每次攜帶60顆衛星投放在距離地表550公里軌道上,扣除未達軌道墜入大氣層燒毀的部分,已成功運行1715顆衛星,通訊延遲控制在數十毫秒,在全球14個國家約十萬用戶進行公開測試,用戶端以衛星天線結合WIFI路由器,提供家用寬頻無線網路服務,未來陸地(汽車)、海上(船舶)、空中(飛機)皆可連線。
由於它的距離和地球同步衛星相比僅六十分之一,因此繞地週期縮短為90分鐘,可能你才剛看到它一下就不見了。為了維持訊號不中斷,每個軌道等距分佈66顆衛星,這樣一顆消失之前,另一顆已經出現,形成完整連續動態的覆蓋面,傳統定向天線頻繁擺動追蹤衛星容易損耗,星鏈採用支持波束賦形的相控陣列天線,追蹤過程不需擺動。
66顆繞地旋轉衛星群構成一個軌道面(Plane),星鏈共有24個軌道面,如果在戶外空曠之處,星鏈天線可同時對準兩個以上軌道面,意即同步追蹤四顆以上的衛星,但建築密集的都會區並不適用,因為高頻電波繞過障礙物的能力很差,傳統光纖電纜效果更好。
24個軌道面和赤道成53度傾斜,覆蓋北緯53度至南緯53度人口稠密區,相當於是俄羅斯庫頁島至澳洲、紐西蘭,或美國阿拉斯加至阿根廷福克蘭群島。另外還有兩個軌道面屬於高緯度和極地人口稀少區,和赤道成70度和90度傾斜。
Google作為計畫合作夥伴,將資料中心和衛星地面接收站共構,縮短資料傳輸路徑,沒有地面接收站的區域,讓衛星群直接在太空中以雷射接力傳輸,其速度比光纖電纜更快,建造成本更經濟迅速。目前星鏈的衛星間隔尚處於寬鬆階段,未來計畫發射一萬兩千顆衛星,最終計畫發射三萬顆衛星,以滿足高速上網需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