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第二次轉型正義」:近年知名影視作品中的東德



  如日前拙文〈「轉型正義」外一章:從德國近年影視作品談起〉中所述,德國經歷了兩次轉型正義,第一次是對納粹德國的轉型正義,第二次針對的則是對東德政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轉型正義」並不是甚麼新玩意兒,單就內涵來說,單純只是傳統王朝更迭後不斷出現的「後朝汙前朝」。清代大儒龔自珍亦嘗云:「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其目的,在於合理化當今政權的存在,以滿足執政者對權力的無窮嗜欲。對於一般老百姓而言,肚子能不能飽比較重要,轉甚麼型正甚麼義的,相對是無關緊要的。  



  如果德國第一次轉型正義中,存在著大比例對舊納粹公務系統的妥協,針對東德的第二次轉型正義,則是資本主義志得意滿地無情徹底抹殺共產主義的時代意義與價值。很明顯的證據,就是聯邦德國(西德政府)對前東德司法人員與國安人員的任用禁令。另外一個較常在中小學課堂上被討論的課題,則是東德晚年的邪惡腐敗與低落的政府效能。



  然而,從1990年東西德統一到今天,第二次轉型正義也雷厲風行了近三十年,但是德國人似乎對在國內被吹上天的「德國第二次轉型正義」不是特別買帳。相對的,在強調「反思」的西方社會,也掀起了一股懷舊東德的熱潮。而這樣的思維,也反映在許多知名的影視作品上。



  在這裡必須強調,相較於好萊塢近年電影電視逐漸一體化的發展,德國的電影與電視依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當中也包含了對立的意識形態。例如前文〈「轉型正義」外一章:從德國近年影視作品談起〉中引用的德國電視劇,製作方式德國的ZDF電視台,其功能與運作機制頗近於台灣的公視。因此,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德意志聯邦希望宣傳的思想與意識形態。相對之下,電影產業一直是德國的弱項,主要的運作與集資方式必須仰賴自由市場,加上電影本身必須追求票房,所以我們也比較容易在一些成功的作品中,管窺見德國人對某些思想與意識形態的觀點。



  有關東德,ZDF電視台於2015年播映了廣受好評的《德國83年(Deutschland 83)》。因為官方政治正確的立場,該劇集自然是黑東德不遺餘力。 該劇在表現形式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採用八十年代西方流行歌曲作為配樂,成功鋪陳出 一股懷舊的氛圍,一方面藉著歌曲凸顯西方世界當時整體樂觀的氛圍,也刻畫了東德在八十年代欲振乏力,人心思變的整體狀況。 



  該劇的男主角是一個任職於東德關防的年輕軍官,日常工作就是查收一堆以探親為名採買為實的西德訪客的「贓物」,或是沒收西德訪客攜帶的禁書禁曲。當然,男主角是一個極富小聰明的角色,他將名義上充公的禁書禁曲帶回家,由母親在家中重新匯流二度銷贓,賺取生活外快。因此,該劇第一集的開頭,男主角下班回家,母親正在為寶貝兒子盛大舉辦生日派對,派對上播放的歌曲正是80年代資本主義的邪惡神曲〈99顆氣球(99 Luftballon)〉。編劇這樣的安排,目的在呈現出當時東德生活的普遍狀況,西德書籍歌曲與各式各樣的商品遍布全東德,包括基層官員也對此視而不見。更甚之,劇中還特別強調一些饒富趣味的場景,如東德高官互相拜訪時,總是帶上當時鵲巢新上市的「無咖啡因即溶咖啡」作為伴手禮。



  總之,東德當時就是處於一種「嘴巴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的淫蕩狀態。


德國的「第二次轉型正義」:近年知名影視作品中的東德
《德國83年(Deutschland 83)》宣傳照


《德國83年(Deutschland 83)》的片頭曲為Peter Schilling於1983年發表的〈Majror Tom〉 描寫宇航員升空時的無重力狀態 一種近乎藥物帶來的亢奮,緊張,與恍惚狀態


東德政府口中萬惡的資本主義邪惡之歌〈99顆氣球(99 Luftballon)〉

  像男主角這樣的年輕人,卻在因緣際會之下,被東德高層視為「忠黨愛國」的模範,被半推半就地送往西德擔任情報工作,而且還不是在基層,而是在北約總指揮官的身邊擔任傳令軍官。

  當然,西德方面也不是甚麼高尚無暇的聖女貞德,西德的北約總指揮官表面上有個美好,但事實上已然徹底分崩離析的家庭。更讓人驚訝的,是當時東德特務機關對西德滲透之深。國外亦曾有人討論過《德國83年》劇情真實性的問題,以男主角的情況而言,個案是存在的,但是該真實世界中的個案,為了臥底一路升到高級長官身旁當祕書,並且對其推心置腹,花了他快二十年的時間。

  劇集的播放時間遠長過電影,但也遠不及真實人生。

  另外,劇中也提到西德綠黨與左派黨當年與共產黨臥底的聯繫。簡言之,我們現在看到德國今日引以自豪的「先進」理念,例如廢核、環保...等社會敏感議題,背後都不乏東德臥底在背後煽動的身影。稍加思索,你就會發現到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事實,這些理念如果付諸實現,政治上最大的受益者就會是東德及其背後的蘇維埃政府,因為這不僅大程度的拖緩西德經濟力,在軍事上更是大程度的牽制住北約,從內部與外部徹底排除西方勢力的威脅。

德國的「第二次轉型正義」:近年知名影視作品中的東德
《德國83年》的主要角色之一Tischbier教授,是在西德接應男主角的東德臥底之一,也是當時西德許多重大社會運動的領導人,不少西德的教授也在他崇高精神的「 感召」下,也義無反顧的加入了社會抗爭的行列。 這位社運領導人物,在幾乎所有的議題上與主角的長官北約指揮官針鋒相對,作為同性戀的他,甚至「幹」了將軍的唯一一個寶貝兒子,還把愛滋病傳染給他後狠心拋棄。 該角色的作為,徹底落實了「從內部摧毀敵人」的核心宗旨。

  如前所述,德國ZDF電視台製作的電視劇,對於舊東德多半是毫不客氣的批判,這很大程度反映了目前德意志聯邦希望宣傳的思想觀點。然而,在相對講究自由市場機制的電影產業,幾乎所有具代表性,或者取得高票房的作品,對於當時東德卻是普遍的同情與理解。

德國的「第二次轉型正義」:近年知名影視作品中的東德
2003年上映的《再見列寧Goodbye Lenin!!》,在德國本土創下650萬人的觀影人次。 如果換算成台灣的市場規模,其熱銷程度相當於《海角七號》,於當年火紅的程度可見一般。 當年唱片行常見的199特價DVD之一。

  
  《再見列寧Goodbye Lenin!!》最常受到的批判,就是對東德的眷戀與美化。客觀來說,個人認為電影表達的是一種人之常情。主角的母親是一個忠貞的共產黨員,因為患病昏迷,錯過了1989年圍牆倒塌,醒來時兩德已然統一。主角出自孝心,擔心事實讓母親的病情惡化,於是將生活與周遭環境重新布置回統一前的狀態,其動機不可謂不感人。

  該片的文學隱喻是非常明顯的,東德對主角而言,如同親手撫養自己長大的母親,無論她的賢愚好壞,儘管這類道德的批判本身在親情議題上沒有甚麼太大的意義,她依舊永遠是他所摯愛的母親,也是一個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所以,母親會永遠活在主角的心中,而母親的後半生,正是與東德共產黨密切交織而成的。

德國的「第二次轉型正義」:近年知名影視作品中的東德
《陽光大道Sonnenallee》DVD封面


  另外一部常被指責美化東德的經典電影,則是《陽光大道Sonnenallee》。這是一部標準的小成本電影,講述的是一群喜歡聽音樂(特別是來自西方世界的流行歌曲)的高中生的故事,並且成功達到超過兩百萬人的觀影人次,換算市場比率後,商業上的成就與《看見台灣》相仿,可見該片在德國境內也引起不小的風潮。

德國的「第二次轉型正義」:近年知名影視作品中的東德
《陽光大道Sonnenallee》常被指責美化東德的地方,在於片中幾乎被「高中教官化」的東德警察。 他們日常生活,就是容忍主角這群高中生的無理取鬧,偶爾到他們的派對上檢查禁曲。 表面上鐵面無私,實際上也常常對主角們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脫下制服後,他們也是有家庭有小孩的普通人,只是努力混口飯吃,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已。

  另外一部德國影史上真正的巨砲,則是2006年上映《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不僅在票房成就上超越上述的《再見列寧》,在海外亦得到該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成就。

德國的「第二次轉型正義」:近年知名影視作品中的東德
《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電影海報

  《竊聽風暴》的故事核心,明顯就是在反思針對東德二次轉型正義中的無情政治追殺。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國安局上尉軍官,曾著有個遠大的抱負與理想,能力出眾,並且對共產黨的精神教條極為忠誠,最擅長的就是竊聽監控與高壓審訊。儘管如此,他在職業生涯上卻從未有過太大的成就。當過去拜託他寫作業的吊車尾同學高升部長時,他還是一個在基層奮鬥的低階軍官。(當過兵的都知道,主角這種四十歲還是上尉的,這一輩子基本上與校級軍階無緣了。)在一次任務中,主角被指派到竊聽某位知名作家的生活。然而,他的態度卻漸漸在該次任務中開始轉變。

  《竊聽風暴》提供的反思,提醒了我們一個事實:並不是所有的秘密警察都是壞人,當中可能也有好人,而且像主角這樣散發著耀眼人性光輝的人。

  在這裡,我還是必須讓大家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環境。兩德統一後,西德政府開始所謂的「第二次轉型正義」,當中其中一項重大的政治動作,就是解雇司法與國安人員,並且下達無條件不錄用命令。《竊聽風暴》的目的就是在提醒大家,這樣大範圍無差別攻擊式的趕盡殺絕,是否真有其意義。故事的結尾,男主角在拯救了作家的人生後,自己也遭受無情的懲處,抑鬱的度過東德最後幾年。兩德統一後,又因為錄用禁令,餘生只能僅以派報打零工維生。電影最後一幕的定格,男主角無奈的表情,彷彿成為對當今德意志聯邦政府最沉痛的控訴。

  最後,我們從戲劇的想像,重新回到真實人生。根據柏林自由大學於2007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超過半數的學生對東德有著極為正面的印象。他們普遍認為,東德轄下的人民,遠比現代更加環保而人性,更不會壓榨其他文明換取本國的經濟利益,是一個比現今的德意志聯邦更理想而符合人性的政權。

  總之,如果當今執政者真心想看到未來新一代的年輕人緬懷過去的蔣氏獨裁,煩請繼續轉,用力轉,轉好,轉滿。


2017-12-31 7:46 發佈
其實嚴格說來現在台灣也算是第二次的"轉型正義",
第一次是國民黨政府發起的,主要是針對日據時代,
國民黨來台後不只破壞了很多神社建築,
國中小歷史教科書也一直在黑化日本,
刻意忽略了日本在台灣的現在化建設;
直到換黨執政後忽然開始一波的懷舊日據時代,甚至改名為"日治時期",
刻意忽略了當時軍國主義的日本對於台灣資源的強取豪奪,
將轉型正義的目標轉向老蔣和國民黨,專注於白色恐怖和228事件,
當然,也刻意忽略了兩蔣時期帶動的台灣經濟起飛,

但我相信這種後朝汙衊前朝的狀況也不會停止,人性就是這樣,
不好好的黑一下怎麼強調自身的正統呢?
說真的,台灣老是在上演轉型正義的戲碼,我已經膩到不行啦。





超級小任任 wrote:
其實嚴格說來現在台...但我相信這種後朝汙衊前朝的狀況也不會停止,人性就是這樣啦,
不好好的黑一下怎麼強調自身的正統呢?
說真的,台灣老是在上演轉型正義的戲碼,我已經膩到不行啦。
...(恕刪)


因為台灣就是身處在海權和陸權的邊界,腹地又太小. 如果想跳脫這種一天到晚無間道的狀況, 只能移民...

如果還年輕的話, 應該還會再看到一次大的轉型正義...

台灣不知道有沒有
freud0718 wrote:
  如日前拙文〈「...(恕刪)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