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日本足球隊揪甘心! 林口公園自發打掃網友超感動

值得學習效法的行為

2017-08-29 11:01

超溫馨!世大運賽事持續進行,各國選手除了場上征戰,場下也不忘與民眾互動,今天有
網友發現日本足球隊成員竟自發在林口運動公園幫忙打掃,上傳臉書社團後許多網友大喊
「很值得學習,謝謝你們!」

網友在臉書社團「林口大家庭Linkou-Family」貼出照片,畫面上日本男足隊成員正在幫
忙清掃公園,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有人大讚「超棒的」也有人表示「其實這樣金歹勢啦」
、「臺灣人汗顏啊」

另有網友反問,「那是一種融入的表現,別人都能愛我們的地方,我們能不愛自己的地方
嗎?」、「這是日本人從小的教育,愛護環境及不留髒亂給下一個人,我們在說别人好棒
時,自己可否起身做。」

本次世大運是我國有史以來辦理最高層級國際綜合運動賽事,舉辦成功受到各界肯定,擔
任世大運導遊員的Claire(曾麗茵)就說,許多外國旅客結束遊台行後,都說「台灣真是
看不見的寶藏!」

日本足球隊揪甘心! 林口公園自發打掃網友超感動
2017-08-29 11:46 發佈
其實我認為這種人很煩,
難道我們這座公園很髒亂嗎?
看起來也還好,
地方上總是有些紙屑,塑膠袋等,
也會有清潔人員定時清理,
如果是外來人弄髒的,
只要通報一聲就行,
不需要刻意組隊去掃,
然後突顯我們公園很髒亂??
換句話說我組織一堆人池袋公園清掃,
當地人會很開心嗎??

Lightwave18 wrote:
值得學習效法的行為
2017...(恕刪)

nightstick wrote:
以下開放中國人質疑...(恕刪)


所以2位要去世大運周邊清潔了嗎

Lightwave18 wrote:
值得學習效法的行為2017...(恕刪)


做得很好

記得到寧夏夜市和饒河街夜市去打掃一下

我明天去驗收

沒掃好不准離開台灣




ltelung wrote:
所以2位要去世大運周邊清潔了嗎 ...(恕刪)


術業有專攻,這二位是專門吹冷氣做電腦前面負責帶風向造謠的。

保家衛國?那是軍人的事;節能減碳?那也是別人的事;建設國家?那是公務員的事;事業賺錢?為啥上一輩沒幫我準備好?

覺青只負責做夢扣屎盆子,專攻文化大革命~

7rabbit7 wrote:
其實我認為這種人很煩,
難道我們這座公園很髒亂嗎?
看起來也還好,
地方上總是有些紙屑,塑膠袋等,
也會有清潔人員定時清理,
如果是外來人弄髒的,
只要通報一聲就行,
不需要刻意組隊去掃,
然後突顯我們公園很髒亂??
換句話說我組織一堆人池袋公園清掃,
當地人會很開心嗎??
(恕刪)



你以為清潔人員可以掃遍每個地方?掃街車每個小巷都鑽?
我猜你們住的地方是不是沒有村里清潔志工隊


換句話說我組織一堆人池袋公園清掃,
當地人會很開心嗎??


我不是池袋人,你可以去問他們,基本上良好行為都值得鼓勵讚賞
除非當地人本來就喜歡髒亂


ltelung wrote:
所以2位要去世大運...(恕刪)



還好,我只是到創世基金會去當志工,有興趣來嗎?
就如客人去你家做客,看不惯脏乱帮你打扫,这是极度蔑视主人的做法。
這是311感恩台灣行動嗎?
Lightwave18 wrote:
值得學習效法的行為2...(恕刪)

koncom wrote:
就如客人去你家做客,看不惯脏乱帮你打扫,这是极度蔑视主人的做法。



這邊有個中國人去全世界打掃海邊


中國淨灘第一人劉永龍 細心對待每塊土地
建立於 2012/12/07上稿編輯: 林子晴
媒體小農
作者:林子晴


上海仁渡是中國第一個參加國際環保機構Clean up World的組織,也是ICC國際淨灘活動在中國的聯絡窗口,並將每次淨灘所整理出來的數據集結成年度報告,回報給ICC。目前參加淨灘活動的志工已超過1500人次。

上海仁渡ICC淨灘行動。照片提供:劉永龍 上海仁渡ICC淨灘行動。照片提供:劉永龍

劉永龍參與2012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舉辦的兩岸環保NGO交流,在台南淨灘時,發現到兩岸間對於淨灘執行上有多處的差異;在中國所發起的淨灘,都是較單一的,著重在清潔海洋廢棄物的面向。而台灣對於海洋及海岸淨灘已發展出許多延伸討論及處理議題,如廢棄物種類、陸上垃圾如何減量及海岸開發議題等。

劉永龍表示,中國對於環保和垃圾的進展仍在分類的落實及推廣,這也是他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另外,劉永龍也提到,參加此次交流印象最深刻的,是觀察到台灣非營利組織間的合作及串聯,像環境資訊協會發起兩岸交流的活動,許多在地的社團組織如台南社區大學、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及地方社區發展協會等共襄盛舉,再加上當地各自的社群網絡彼此互相協助,使活動可充實且順利的完成,這在中國是較為罕見。

在阿塱壹淨灘的劉永龍就他觀察,在對岸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沒有像台灣這麼的強,常都是單一組織舉辦活動。目前上海也沒有這樣的聯繫關係,是他想要學習運用,看能否也在上海做這樣串連組織的平台。

這趟兩岸NGO交流以海岸議題為主軸,一路從彰化的濕地、台南的沙灘一路到屏東的石礫灘,走訪不一樣的海岸線,對他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小小的島嶼就可以涵蓋這麼多樣化的海岸地貌,而不同區域在地居民靠著自己的力量來保護環境守護家園。而參訪中的工作假期,看得出他對海洋的熱愛,對待土地是如此溫柔,盡心盡力的替環境盡份心力,相信這樣的經驗帶回上海,不一樣的環境,一樣的熱情,讓大海可以多喘口氣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