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艾兒莎很難想像眼前的可人兒竟然才28歲,她散發出一種光彩和自信,充滿著幹練感,柔柔的語調中,字字鏗鏘有力而堅定,27歲時更是當上新加坡公司的CEO,這樣的經歷,她只用了兩年就做到了,但在台灣或許要5年、10年、甚至更久,勇闖新加坡不過三年的時間,她出書、她創業、她當CEO,這樣的人生經歷讓同輩的我們不禁汗顏,是不是我們不夠好?但是艾兒莎說了一句重語「如果我一直在台灣領24K,沒有勇敢的走出去,永遠都不會知道原來我的『高度』可以這麼高。」
艾兒莎跟台灣其他的年輕人一樣,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職場,當時的她在一間廣告公司做AE,拿著24K頂著所謂的責任制,一天平均工時14小時以上,每天就是上班、加班、下班無限循環,把青春歲月都嵌進了公司裡,拿著不合理的薪水、用著不合理的工時,做著原本讓她充滿熱忱的工作,初出社會的那一份熱情後來完全磨滅,我相信不只她,這也是許多年輕人為何在職場中打滾一段時間後,即便做著是自己『理想』的工作,那股拚勁和熱情漸漸消失殆盡的原因。
「台灣的主管、老闆最擅長的事情就是賣你一個夢」艾兒莎說道,雇主擅長畫大餅,描繪一個虛無飄渺的藍圖,但卻無法有實質的保障,但你很有可能因為他畫的這個餅一直裹足不前,無論是薪水,還是未來。「除此之外,雇主還有很大的通病,只把員工當成本,而不是一個創造產值,節省成本的第一件事永遠就是裁員,的確,人在一間公司的成本結構上佔了很大的比例,但如果一直有這樣的思維,格局永遠做不大,而且習慣性只付1的薪水,卻要你做出10的事,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才回本」艾兒莎語重心長的點出第二個問題,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台灣職場上普遍也最常見的問題。
任何一種經濟體系,成長過後所要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延遲衰弱,台灣也不例外,在「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起飛後,也面臨到了衰退的時候,學子們畢業不再等於希望,而是諷刺的變成畢業等於失業,無法延緩的衰退變成了一股推力,將年輕人紛紛推出台灣。
記得曾有篇文章說到,台灣基層員工99%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但沒意識到是能力不足,將心力拿去批鬥同事、老闆,終將一事無成;主管們則只是為了自己績效而努力,撐過一次又一次的考績,不要被能力更強的人幹掉就好,且不管公司長期競爭力;老闆的心態則是,因為我是老闆,所以所有領域我都懂,不尊重專業,習慣亂出主意胡下命令,做好了功勞在我,做不好就是員工無能,就是這些問題,讓台灣的職場與產業漸漸的輸給大陸、新加坡等崛起的國家。
到新加坡工作一定成功?
艾兒莎在台灣工作時還發現了一個問題,有些主管職位是用「熬」出來的,當時她的直屬小主管,賣命了近十年好不容易才熬到了這位置,薪水落在四萬上下,變動幅度也不大,她看著這樣的情景不禁有些害怕,也認知到有時候想要高薪、想要好的頭銜不單單是有能力就好,這樣的薪資結構和升遷制度讓他萌生出走的念頭,此時剛好有個機會讓她可以到新加坡面試,她決定「闖出去」。
之後順利錄取了一間電子公司的業務,薪水優渥,或許因為這樣的順遂,讓艾兒莎多了一分自負,認為我是從國外到你們國家工作的人,好像就是比較有能力,也就是這樣的心態,讓她遭受嚴重的挫折,就職才一星期,被老闆叫去罵「為什麼都來一個星期了,一項業績都沒有?」當時的她只覺得不合理「我才剛上任怎麼就要求我將業績帶進來?」但老闆無法理解她的想法,因為在新加坡人人皆如此,這時候她才了解到,很多事是一體兩面,他給你高薪你就要擔得起這個薪水,他們很熟知人性「你給他多少錢,他就貢獻你多少」因此新加坡的薪水沒有所謂的範圍,能力越高領越多,高階銀行經理月薪甚至可達五、六十萬。
後來艾兒莎換到了人力仲介公司工作,專門幫亞洲人媒合到新加坡的工作,在那邊她了解到新加坡的就業環境、對外國人的勞力政策的情形,因此也萌生了日後的創業念頭,幾個月後被一間廣告公司挖角,能力受到賞識,老闆欽點她擔任台灣分公司的CEO,因此她不用『熬』就能得到該得到的薪水和頭銜,出去闖過的艾兒莎才知道,原來她的未來有多寬廣。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