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onlabe wrote:
高中版的的確要會默寫,拼錯也是會扣分...
而如同上面提到的,你如果把哈姆雷特背成羅密歐,0分也是剛好...
不,高中老師不會因為當掉學生而被要求寫報告與出來面對。
而我當年的高中英文老師,還要求我們要能「背誦」,而且「語氣」也要正確...
當年我們還是一人一句繞著教室背下去...
你知道多少學生背誦到連動作都出來了...
AES wrote:
這就是填鴨式.
到了美國念書工作, 回想台灣的英文教學方式, 只能說 no comments.
你可能誤會什麼了...
我高中/大學/研究所/工作都在美國完成的。
而莎士比亞文學也是在美國的高中被要求背誦...
所以囉,你說得其實也沒錯,美國的確也有所謂的填鴨式教育。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與經驗,
很多所謂的「創新」與「天馬行空」都是緣木求魚。
美國與台灣最大的不同點,並不在於「填鴨式」與「自由放任」的教育模式。
美國兩者都有,也都能容忍,因為那是每個老師的教學自由。
而孩童如果進入菁英教育,那填鴨式就會是教育的一部分,因為需要讓孩童建立龐大的知識庫。
至於其他大多數的孩童,則仍然保持所謂的自由放任學習模式...
這甚至到了研究所也是一樣的,只是方式改變而已。
我以前的博班委員教授,就要求學生在短短兩個星期內,看完75篇論文。
這75篇論文是他「隨機」拉出來的,而學生要有本事讀完,然後接受口試。
這口試不是資格考,也不是畢業答辯,只是「隨機」的要求。
做不到就重考,再不行就淘汰。
你以為這是什麼?
這就是用另外一種方式,把各種知識強制性的塞入你的腦海中...
我們當時也是罵死,也是各種抱怨,也是十八代祖宗問候好幾遍。
但是幾年後,我們才發現,當初那些考驗,造就我們有習慣去培養背景知識。
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跨越不同物種,或是寫論文/計畫,我們就是能夠想到各種新的想法。
他不是亞洲人,是一位白到不行的白人教授。

美國教育體制下,允許學生「自我探索」,並同時要求「學生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這是從高中就開始的教育模式,一直持續到研究所。
我們高中就有權利可以選課,但是「選課的後果自負」,
你能力不足,選到高階困難課程,成績不好造成大學考不好,你活該。
你表達能力太差,無法讓學校願意支持你參加校外比賽,你活該。
你選到嚴厲的老師,那就不要抱怨老師太兇,考試太難,評分標準太高。
但是,
你能力好,學校鼓勵你跳級,主動幫你換高階課程。
你某科成績突出,超過學校能教你的程度,會協助你申請附近大學的課程
(但是成績還是要自己負責... 讀不好影響到總成績,那你自己要負責。)
你科展能力突出,你有本事爭取,那學校資源就是你的。
大學更是明顯。
學生的死活跟學校與教授一點關係都沒有。
一旦考進大學,你可以選擇任何系所,只要你有本事畢業即可。
你可以選擇完全不去上課,沒有人會介意,也不會有教授被要求來關心你。
你也可以選擇整天泡在老師辦公室、泡在實驗室,只要有老師願意收你。
你成績不夠,無法達到畢業門檻,你可以選擇轉系,或是繼續重修。
你成績優秀,三年就可以畢業,畢業前可能就有工作等待你。
這間學校對你的程度來說,太難或太簡單,你也可以選擇轉學。
你在期末考時選擇睡覺、打電動、打工,或甚至參加學運,結果沒考試或成績不佳...
當然是你自己負責,與學校跟老師無關。
這一切都是「學生的選擇」,而學生也必須在這段時間內學習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因為大學是進入社會之前,最後的緩衝區。
所以囉,
真正的差異不在於「填鴨式」或「自由放任」學習。
真正的差異在於「是否開放競爭」與「是否願意讓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此外,台灣的家長與學校,是否能夠「幫助」孩童「學習如何選擇」,也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