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

從 DNA看看 臺灣人的上、下 50,000年? 中國、臺灣非 同文同種!

farmer3000 wrote:
cman44...(恕刪)


印地安人不是美國人嗎?沒有法裔美國人?德裔美國人?XX裔美國人……有妨礙他們是美國人的身份嗎?
herblee

次序顛倒了吧,台灣南島向外擴散到印尼!證據就在宜蘭漢本人的O-K611,其下游單倍群O-SK1530出現於印尼及巴布亞!Y-DNA父系代代相傳不參與重組,一旦突變,記號都會留下,不可能上下游顛倒

2025-07-26 15:35
cman4434

人家樓主硬要扯成與東南亞同種,而而非中國漢族南遷而來,當然啦我知道他居心叵測。

2025-07-26 18:58
robert1328 wrote:
假如台灣人與中國人不同種,也沒有任何關係,請台灣現屆政府把台北「故宮博物館」的盜竊民物歸還對岸,否則就係賊匪所為,你認同嗎?


1.大清帝國解體之後,分裂為現在的台灣、蒙古和中國三個國家,所以台灣當然有資格繼承大清帝國的部份遺產。
2.到是大清帝國的其它部份,像是滿州、南蒙古、東突厥斯坦、圖博、香港...等地區,被你們中國強制併吞。什麼時候按照民族自決的普世原則,讓這些地區恢復獨立??
cman4434

應該問一下美國要不要原屬於印地安人的土地民族自覺表決是否獨立,北美是不屬於白人的,蘇格蘭要獨立也應該讓他們自決才是,還有加泰隆尼亞……

2025-07-26 6:06
exia1086 wrote:
1.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記載「漢人八種:契丹、高麗、女真、竹因歹、里闊歹、竹溫、竹亦歹、渤海」。也就是說,現在所謂的中國人,其實就是契丹人的後代。
2.俄羅斯人為蒙古人和斯拉夫人混血而來的,而蒙古人與契丹人同屬阿爾泰系民族。
3.也就是說,中國人與俄羅斯人身上,流著相同的血液,這也是很多白藍五毛小粉紅們最喜歡強調的:中國人與俄羅斯人"血濃於水",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又會被稱為"黃俄羅斯人"的原因。



俄羅斯人主要是顏那亞人的後代

~~~~~~~~

俄羅斯人的基因組成:草原、森林與歐亞融合的遺產

現代俄羅斯人的基因組成,反映了歐亞大陸數千年來族群遷徙與融合的歷史。他們的遺傳結構融合了草原游牧民族、歐洲早期農民與西伯利亞原住群體,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歐亞混血形態。

草原血統(Steppe ancestry):約45%

俄羅斯人基因中最顯著的特徵,是來自青銅時代顏那亞文化(Yamnaya)及其後裔的「草原祖源」。這一成分在俄羅斯西部地區(如莫斯科、諾夫哥羅德)人口中通常佔40%至50%,是現代歐洲民族中比例最高之一。這些血統來自公元前3300年起活躍於黑海—裏海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與印歐語系的擴張高度相關,亦被視為現代東斯拉夫人語言與文化根基的重要來源。

歐洲新石器農民(Early European Farmers, EEF):約20–25%

這部分來自自新石器時代晚期,由中歐與巴爾幹傳入東歐的農耕民族。他們的祖先源自安那托利亞(今土耳其一帶),經由多次遷徙進入今日的烏克蘭與俄羅斯西部,為俄羅斯人帶來了部分南歐型基因與農耕文化遺產。

東歐狩獵採集人(Eastern Hunter-Gatherers, EHG):約20%

EHG 是俄羅斯本土舊石器與中石器時代的狩獵民族,其基因在俄羅斯人中依然顯著,尤其是與顏那亞人本身也有高度重疊。這個成分可視為俄羅斯人最早期的「原住」遺傳底層之一。

西伯利亞—烏拉爾成分(Siberian/Uralic ancestry):約5–15%(地區差異大)

這類基因來自芬-烏語系族群與北亞原住民族,如曼西人、涅涅茨人、恩茲人等,在俄羅斯北部與西伯利亞地區比例較高,在俄羅斯中西部則較低。這一成分與突厥語系與蒙古人群也存在部分重疊,代表著東亞與北亞基因的滲透。

這樣的基因結構,使俄羅斯人既承繼了歐洲草原民族的遺產,又保存了東歐森林地帶與北亞人群的多重特徵。特別是顏那亞血統,在語言、社會組織、甚至心理結構上都留下了深遠的印記,使俄羅斯成為古代印歐擴張的東方堡壘,也是現代歐亞交會的文明核心之一。

~~~~~


歐洲人的顏那亞血統分布:草原記憶在基因中的遺響

現代歐洲人的基因中,有一部分來自距今約五千年前活躍於東歐草原的遊牧民族──顏那亞人(Yamnaya)。這一群體源自黑海與裏海之間的草原地帶,是歐洲青銅時代大遷徙的核心力量,也被視為印歐語系擴張的主要推手。

透過考古與基因學的研究,我們得以清楚描繪出顏那亞血統在今日歐洲各地的遺傳分布情況。這一草原祖源,在東歐、北歐和中歐國家中所佔比例最高,在西歐次之,而在南歐則逐漸稀薄。

在東歐,如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顏那亞血統佔現代人基因組成的約45%至55%,反映這一地區距離顏那亞人的原始活動區最為接近。往西至中歐(波蘭、捷克、德國東部),顏那亞成分仍高達35%至45%,這主要是繩紋文化的遺產。北歐地區(瑞典、挪威、丹麥)也呈現相似比例,尤其瑞典在某些地區甚至超過45%,反映草原遊牧民族對北歐族群的深遠影響。

到了西歐,如法國、比利時與荷蘭,顏那亞血統比例稍降至25%至35%,但仍為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影響主要來自貝克文化的遷徙。英國與愛爾蘭則在青銅時代後期也接收了顯著的顏那亞後裔血統,平均約佔30–40%。而南歐地區(如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則因本地新石器農民與中東祖源較強,顏那亞比例降至15%至25%。在希臘與克里特一帶,這一比例甚至低於15%,成為歐洲最低之一。

這樣的分布輪廓,恰好與印歐語系的歷史傳播路徑重疊。顏那亞人不僅透過基因留下痕跡,也透過語言與社會形態,深刻改變了整個歐洲的面貌。今日歐洲人無論國界與語言,骨子裡都保存著來自草原的遺傳記憶,那是五千年前一場從東方吹來的風,至今仍在基因中低語。
東亞--北方農民的傳播與後裔

北方農民起源於距今約9,000年前的黃河流域,是以小米與粟為主的早期農耕民族,基因型接近現代北東亞人種。這一群體從黃河流域出發,展開多方向的擴散,對東亞及鄰近地區的人口結構與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主要傳播路徑及基因影響

東向: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
韓國人約有80至85%的基因來自北方農民+約10至15%為古代獵人成分
日本人約60至70%基因來自北方農民+約25至35%繩文人(舊石器獵人)基因

(1)約在距今3,000至4,000年前,北方農民向東北進入朝鮮半島,與當地古獵人融合,形成現代韓國人的祖先。

(2)約在距今2,300年前,北方農民的後裔經朝鮮半島渡海到日本九州,與繩文獵人融合,形成人口基礎。

西北向:中國西北與內蒙古地區
北方農民沿黃河向西北擴散,與當地游牧民族(如匈奴、鮮卑)融合,形成多元的草原民族基因結構。

北向:東西伯利亞地區
部分北方農民後裔北上,與西伯利亞古代獵人融合,形成滿族、鄂溫克、鄂倫春等東北亞民族的祖先。

南向:與南方農民融合
北方農民多次南遷,與長江流域南方農民融合,形成南方漢族及東南亞部分族群的混合基因組成。


結論

北方農民作為東亞農業文化的重要來源,通過多條路徑向東、北、西北和南方擴散,與多個當地古代族群融合,形成了今日東亞及周邊多元的基因和文化格局。從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高比例北方農民基因,到與南方農民混合形成的南方漢族,再到融合西伯利亞獵人和草原游牧民族,北方農民的影響深遠且廣泛。
herblee

那麼北方農民又是從那來?O單倍群約在5萬年前從緬甸—雲南一帶進入中國,隨後分為兩支:一支沿青藏高原東緣北上形成古羌族 O2,另一支向東南亞擴散成為百越族群 O1, 9千年前當然已經進入中國

2025-07-25 22:58
nomo333 wrote:
俄羅斯人主要是顏那亞...(恕刪)


俄羅斯為何被稱為"戰鬥民族"?

1945年時, 當俄軍擊退德軍後, 不急著進軍柏林, 反而趁機一路襲捲了東歐。 又在日本投降前幾天,火速展開"八月風暴行動", 一路進兵東北及北韓。
這些軍事行動,這讓人想到,時間往前推1500年前
曾經有個匈奴王阿提拉(Attila)「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領大軍入侵東羅馬帝國及西羅馬帝國
他曾率領匈奴及附屬國的騎兵,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劫掠了巴黎, 雖然在沙隆戰役(現在法國香檳沙隆區(Châlons-en-Champagne)),遭遇羅馬將軍埃提烏斯和西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組成的聯軍,被迫停止向西進軍。後來他卻攻向義大利,並於公元452年攻陷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
由448年至452年,匈奴人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疆土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
以及時間往前700年,1235年-1242年,蒙古侵略歐洲,又稱蒙古第二次西征。蒙古入侵基輔羅斯,征服阿蘭王國,入侵匈牙利王國、波蘭王國和波希米亞王國,保加利亞第二帝國

俄國紅軍所到之處, 所犯下的戰爭罪行, 主要是謀殺及強姦婦女。
包括,4400名波蘭軍官在卡廷Katyn集體殺害(1940),Broniki(1941),費奧多西亞Feodosija大屠殺(1942),Grischino(1943年),芬蘭seitajärvi 1944,Metgethen大屠殺(1945年);特羅伊恩布裡岑Treuenbrietzen屠殺(1945年),內梅爾斯多夫屠殺事件(Nemmersdorf Massacre,1944年10月21日),以及中國長春,瀋陽。

這和匈奴人/蒙古人劫掠歐洲,高於車輪軸以上白人男子一律殺死,搶奪白人女子的行為,一模一樣。

歐洲有句俗語"Scratch a Russian and find a Tatar."
剝開一個俄羅斯人,就會看見一個韃靼人(蒙古人)。
俄羅斯人,能由一個內陸的"莫斯科公國"發展到現在的大帝國,其彪悍尚武的"戰鬥民族"民風, 就是深受蒙古的影響。直到19世紀西方國家還畏懼得將俄羅斯稱為"白色蒙古"。

俄羅斯的開創者。留里克王朝君主,俄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伊凡四世(恐怖伊凡)的母親葉蓮娜,就是金帳(欽察)汗國(1219—1502年)貴族馬麥的後裔, 她是成吉斯汗的直系後代。

蒙古統治俄羅斯200多年,通婚達800年, 至少有二任沙皇, 6位皇后, 可以追溯到蒙古血統。
彼得大帝 的臉部有明顯的蒙古族特徵, 彼德大帝沿用蒙古人的政治制度,稅收制度,海關制度和軍事制度。
列寧的祖母就是卡爾梅克蒙古族
史達林的父親為奧塞提亞人鞋匠。
奧塞提亞人源於伊朗部落(奄蔡),奄蔡又被稱為阿蘭人, 曾隨匈奴王阿提拉西征羅馬帝國,在元朝成為阿速親軍,成為保衛大汗的怯薛親軍,和蒙古族關係密切。

許多俄羅斯將領都混有蒙古族血統
例如
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Кирпонос, 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瓦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
臉上都看得到蒙古人的特徵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柔然, 韃靼.... 藉由混血的形態, 化身為俄羅斯人,同樣創造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

俄羅斯人為何容易酒醉? 酒精代謝的速度比西歐人慢?

酒精在人體內的分解代謝主要靠體內的兩種酶,一種是乙醇脫氫酶,另一種是乙醛脫氫酶。前者能把酒精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醇成乙醛。而後者則能把乙醛中的兩個氫原子脫掉,使乙醛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人體內若是具備這兩種酶,就能較快地分解酒精,中樞神經就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後,也能很快代謝。
在一般人體中,都存在前一種酶,而且數量基本是相等的。
但缺少後一種酶的人就比較多。這種乙醛脫氫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的形態繼續留在體內,使人喝酒後產生噁心欲吐、昏迷不適等醉酒症狀。
帶有乙醛脫氫酶的缺少基因的白人幾乎為0, 但蒙古人為 30%

有些歐洲人的乙醇脫氫酶基因若發生某種變異(ADH1B型變異),對解酒精的能力則高出13倍,不容易醉。

俄羅斯人原本並不容易醉酒,但是許多俄羅斯人混入了蒙古人的基因,因而體內酒精的新陳代謝方式就變得跟蒙古人一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2012年俄羅斯死亡人口中高達30.5%都與酒精有關。
各種和酗酒者有關的 酒精中毒、肝硬化、交通意外、自殺...在俄羅斯都偏高。造成俄羅斯平均壽命縮短。
2012年俄羅斯人平均壽命只有65歲。
華夏南擴:歷史動力、基因遷徙與語言擴散之綜合探討

一、引言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流域的農業社會即構成中國北方文明的根基,華夏族群遂由此發展出早期國家形態與文化體系。在長達三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北方農業人口不斷向南遷徙,與長江流域及華南原有族群進行深度接觸與融合,逐步完成文化、語言、族群與基因的整合過程,形成現代「漢族」的廣泛地理分布與多樣內部結構。本文將從歷史遷徙、基因成分、語言擴散三個層面,探討這一歷史過程的形成機制與長期影響。

二、地理環境與文化分化: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差異

黃河流域的乾燥氣候與鬆軟黃土,適合旱作農業,尤其以粟與黍為主,促成定居耕作社會的早期形成。此區域自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以來,即展現出強烈的社會組織與集體協作能力,是夏、商、周等早期國家的發源地。其社會結構具有高度集權與階層性,形成「政治先導型」的國家體制。

相較之下,長江下游的水網地形、水資源豐富,支持以水稻為主的濕地農業。考古如河姆渡、良渚文化顯示當地亦有成熟農耕技術與宗教結構,惟因地形阻隔與生產條件差異,其社會整合與國家化進程相對滯後。

三、歷史上的人口遷徙與擴散節點

歷史上北人南遷的主要浪潮包括:

1. 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擴張與郡縣設置:秦滅百越、設南海郡,標誌制度性滲透起點。


2. 漢代的移民屯田與官吏派駐:建立行政體系與農業開發機制,促進北方農民南移。


3. 東晉至南朝的「衣冠南渡」:西晉滅亡後,大量北方士族與知識階層遷至江南,將儒家文化、語言與制度融入當地。


4. 唐代安史之亂以後的民間遷徙潮:廣大平民因戰亂南移,擴大北方基因與文化的南向傳播。


5. 宋代以後的經濟重心南移:伴隨稻作密集型農業的推廣與城市工業化,人口與文化重心逐步轉向江南。


四、基因組成與族群融合模式

現代基因組研究顯示,今日漢族人口呈現出明顯的南北基因梯度。根據最新群體遺傳學模型,北方與南方漢族的主要成分分別如下:

北方漢族:約 80% 北方農民 + 10% 南方農民 + 5% 舊石器時代獵人(如北方古狩獵人)+ 5% 西伯利亞草原成分(如通古斯、鮮卑)。

南方漢族:約 50% 北方農民 + 50% 南方農民,並殘留部分舊有百越族群的遺傳特徵。

東南亞島嶼族群(如馬來人、印尼人):約 70–85% 南方農民 + 10–20% 尼格利陀成分 + 小部分巴布亞成分(在大洋洲支系)。

台灣原住民(南島語族):約 90% 南方農民 + 約 5–10% 矮黑人/尼格利陀型原住民成分。

韓國人與日本人:約 70–85% 北方農民 + 15–30% 古代東北亞狩獵採集人(如繩文人、古通古斯人)。


這些數據顯示:華夏南擴不僅改變了文化結構,更在基因層面深刻塑造東亞大陸與島嶼人群的身世。


五、語言融合與擴散模型

語言擴散方面,原始漢語屬於漢藏語系,其早期聲調與詞彙體系發源於中原。隨南遷擴張,漢語與南方原有語言(如百越語、古楚語、南島語支)混合,逐漸演變出多種方言:

1. 吳語、湘語、贛語、客語、閩語、粵語等漢語南方方言,保留大量古漢語音系特徵,同時吸收當地語言聲調與詞彙。


2. 現代官話(普通話)則以北方語音為主,在元明清時期成為行政與教育語言,完成語言統一。


語言融合可視為“超層次語言融合模式”(superstratal-substratal language fusion),即北方語言為主幹(superstrate),南方語言為底層(substrate),最終產生混合型語音系統與詞彙演化。

六、經濟與制度輸出的雙向適應

北方人口南遷不僅帶來基因與語言的擴散,更以其組織能力、稅制制度與工程技術主導了南方開發。從郡縣制度、屯田制、水利建設到科舉教育與城市工業,均是北方文化對南方社會的制度性輸出。

然而,南方人群亦展現高度文化適應力,將北方制度本地化。例如閩、粵、吳等地形成在地宗族、會館、自治型社會單位,與傳統中原家國結構不同,展現文化融合的結果。

七、結論:南北融合與現代漢族的形成

歷經數千年的人口遷徙、文化融合與語言演化,華夏南擴最終造就了現代漢族文化區域的格局。北方農民作為文化、語言與制度的主導來源,與南方原有族群在生物學、語言學與社會結構上的融合,使得「漢族」成為一個兼具同質性與高度多樣性的族群體系。這一歷史進程亦成為今日中國東南地區經濟、文化、語言高度發展的歷史根基。
herblee

O單倍群約在5萬年前從緬甸-雲南一帶進入中國,隨後分為兩支:一支沿青藏高原東緣北上形成古羌族 O2,史記:夏興於西羌,中国學者徐中舒與翦伯贊認為仰韶文化為夏人創造。仰韶-夏-西羌-青藏高原-緬甸雲南

2025-07-26 16:14
herblee wrote:
歐洲有句俗語"Scratch a Russian and find a Tatar."剝開一個俄羅斯人,就會看見一個韃靼人(蒙古人)。俄羅斯人,能由一個內陸的"莫斯科公國"發展到現在的大帝國,其彪悍尚武的"戰鬥民族"民風, 就是深受蒙古的影響。直到19世紀西方國家還畏懼得將俄羅斯稱為"白色蒙古"。


俄羅斯,總結基因比例
(平均值,俄羅斯西部地區)

祖源 百分比

顏那亞(Steppe) 約45%
歐洲新石器農民(EEF) 約20–25%
東歐狩獵採集人(EHG) 約20%
西伯利亞—烏拉爾(北亞)約10%(北部與東部更高)


顏那亞人本身就是強勢的游牧民族
他們從發源地東歐草原
一路向西殺到不列顛群島
滅絕男性歐洲原住民

之後他們擴到
非洲、美洲、澳洲、印度
也在那裏進行大屠殺與種族滅絕


~~~~~~~~~~


草原征服與基因的沉默:顏那亞人如何改變歐洲的父系血脈

約在五千年前,一場來自東歐草原的遷徙浪潮,徹底改寫了歐洲的基因版圖。主導這場遷徙的,是一支被稱為顏那亞人(Yamnaya)的青銅時代草原民族。他們駕馭馬車,精通畜牧與戰爭,從黑海—裏海草原向西擴張,進入今日的中歐與西歐地區。這場遷徙不僅帶來了新的文化與語言,也在歐洲人的基因中留下深刻痕跡——尤其是在男性血統的徹底更替上。

根據近年的考古基因學研究(如 Haak 2015、Goldberg 2017、Feldman 2019 等),當顏那亞人後裔──特別是與歐洲新石器時代農民混血後形成的繩紋文化人(Corded Ware)──大舉進入中歐後,出現了一個極為罕見的現象:當地原住民男性的基因幾乎完全消失。科學家透過古代骨骸的 Y 染色體分析發現,原本在歐洲新石器時代常見的男性基因型,如 G2a 與 I2a,從這個時期開始急速下降,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幾近絕跡。而取而代之的,是草原民族典型的 Y 染色體類型,如 R1a 與 R1b——這正是現代歐洲男性中最常見的父系血統。

然而,在同一時期,女性的遺傳標記——粒線體 DNA(mtDNA)——卻顯示出高度的延續性。許多來自早期農民社會的女性基因型仍持續存在,證明女性在這場遷徙與交融中並未遭到大規模取代。這種明顯的性別差異,在學術上被稱為「性別偏向的基因混合」(sex-biased admixture)。這意味著,顏那亞人進入歐洲後,很可能是透過戰爭、征服或社會壓迫的方式,取代本地男性並與當地女性通婚,從而建立新的父系社會。

這種以父系為主的基因替代,不只是遺傳層面的現象,也與社會結構變化密切相關。顏那亞人與繩紋文化的考古遺址顯示出強烈的階層性與男性主導的戰士階級,這與父系血統的大規模替換互為呼應。男性控制權力與資源,女性則被納入新建立的部落體系,成為延續後代的媒介。

這場發生在青銅時代初期的基因重組,對今日歐洲的影響極其深遠。無論是俄羅斯、德國、波蘭,還是法國、英國與西班牙,多數現代歐洲男性的 Y 染色體都可追溯至顏那亞人帶來的 R1a 或 R1b 系統。儘管每個地區的比例有所差異,但這一來自東方草原的遺傳印記,已深深烙印在歐洲男性的血脈中。

從遺骸中沉默的基因告訴我們,這場文化與種族的交會,不只發生在語言與工具層面,更在父與子的傳承中持續流動。顏那亞人的到來,不僅是一次遷徙,也是一場生殖權力的全面接管。草原征服者的影子,至今仍隱約存在於每一位歐洲男性的染色體之中
歐洲原住民的膚色演化:從深膚到白膚的歷史轉變

現代歐洲人的膚色以白皙為主,但古DNA研究顯示,這一特徵是近一萬年內才逐漸形成的結果。歐洲的早期原住民——舊石器時代與中石器時代的獵人採集者(如英國切達人、盧森堡人、西班牙La Braña人)——普遍擁有深色膚色與淺色眼睛的基因組合,這與現代人的印象大相逕庭。

基因分析顯示,這些早期歐洲人缺乏現代白皮膚常見的SLC24A5與SLC45A2變異,這些基因與黑色素合成抑制、膚色變淺密切相關。切達人(Cheddar Man,約公元前7150年)就是一個代表性個體,研究推斷他的膚色深至接近現代撒哈拉以南非洲人,而眼睛則呈藍色。

膚色的轉變起於約公元前6000年,隨著來自安那托利亞地區(今土耳其)的新石器時代農民大規模遷入歐洲,他們攜帶了使膚色變淺的基因變異。隨後約公元前3000年,來自東歐草原的顏那亞人進一步加速這一基因的擴散,最終導致現代歐洲人的膚色普遍變為白皙。

因此,現代歐洲人的膚色實為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以來多次人群融合與自然選擇的結果,而並非歐洲原住民自古以來即為白膚種族。這一演化歷程說明膚色僅是環境與基因交互作用的表徵,而非種族分類的本質指標。
herblee

顏那亞人原本傾向於棕色眼睛、深色頭髮和白皙至中深色膚色。若有金髮藍眼的傾向可能源自於東歐狩獵採集者(EHG)的基因。

2025-07-26 16:27
生物學上,都是人種
美國人\中國人\日本人\ 肯定是同種,不用分了
hl4su3a8cl3 wrote:
生物學上,都...(恕刪)


樓主一直糾結他不是來自大陸,而是印尼的矮黑族人,我想他應該是,但我們不是。
不過他同化的很好,畢竟他是用中國字,而不是印尼字。
中華民族在經過幾千年的融合,已有超過50幾個種族,有黃種人白種人也有皮膚黑一點的,我相信他要加入,大家都是歡迎的。
herblee

O2-M122突變起源於東亞南部,向北遷徙發生在約2萬5千至3萬年前。何以稱漢藏語族?排除不了『藏』? 因為如何考據都逃不過漢族的來源始於青藏高原的羌人!所謂的「融合」只是把羌人和藏人變不見?

2025-07-26 17:11
cman4434

中華民族是多種族,隨著時間經過各種族就一直融合,討論這個實在無意義。

2025-07-26 19:02
  • 5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