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

從 DNA看看 臺灣人的上、下 50,000年? 中國、臺灣非 同文同種!

cman4434 wrote:

上圖是學者研究結果,證明了東亞和東南亞的父系遺傳祖譜主要由 Y 染色體宏單倍群 O系及其兩大下游支系 O1 和 O2所塑造。這些單倍群的地理分佈模式,共同指向了一個重要的結論,O2漢人和O1a台灣高山族的父系祖先皆起源於亞洲大陸的中國華南地區,同源同種。

O2-M122是兩岸漢族中最主要的單倍群,其擴散與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及長江流域的農業人口擴張密切相關,構成了當代中國大陸及台灣漢族基因庫的基礎。

O1a系在 Ta(台灣高山原住民)中佔有極高比例。(經研究約有70%的台灣原住民系屬O1a基因)該世系是南島語族最具標誌性的父系血緣,其高頻率分佈支持了南島語族從華南沿海地區向台灣遷徙,並進一步擴散至太平洋島嶼的「出台灣假說」。


漢人遷徙歷史:
一、秦漢至三國時期(前3世紀~3世紀)
秦始皇南征嶺南(前214年)
背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任尉屠睢、任囂、趙佗等將軍南征百越地區。
結果: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開始了漢人向嶺南的移民。
影響:中原的制度、農業、語言與文化開始傳入今日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
東漢末年、三國動亂(2~3世紀)
背景:董卓之亂、赤壁之戰。
結果:大量中原士族南遷至長江流域(如荊州、揚州),形成「衣冠南渡」的雛形。
代表人物:孫吳政權中許多將領、士族原來來自北方。
二、永嘉之亂與「衣冠南渡」(4世紀)
西晉永嘉之亂(311年)
背景:五胡亂華,洛陽被攻陷。
結果:晉室南渡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政權。
影響:大量北方漢族士族(王、謝、庾、桓等家族)遷入江南,帶動江南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5~9世紀)
南北朝分立(420–589)
背景:北方被胡族政權統治,南方由漢族政權延續(宋、齊、梁、陳)。
結果:南方成為漢文化的中心,出現「南朝文風」。
影響:漢族人口主體轉移到長江流域以南,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重心。
唐末黃巢之亂(874–884)
背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與戰亂頻繁。
結果:大量民眾避亂南方,福建、廣東人口大增。
影響:福建閩南地區開始出現「八姓入閩」等移民潮。
四、宋元之際(10~13世紀)
北宋滅亡與南宋建立(1127年)
背景:金兵南下,靖康之變。
結果:趙構南渡建立南宋,首都臨安(杭州)。
影響:北方士民再度南遷,推動江南城市繁榮與手工業發展。
元初戰亂(13世紀)
背景:蒙古南征,宋元戰爭長達數十年。
結果:部分漢人南逃廣東、福建、海南等地。
五、明清之際與遷台(17世紀起)
明末清初戰亂(1644年以後)
背景:明清易代、流寇與鄭成功抗清。
結果:許多福建、廣東民眾隨鄭成功軍隊渡海來台。
影響:形成台灣最早的大規模漢人社會,閩南、客家文化開始紮根。



清代「渡台禁令」鬆綁(18世紀)
背景:初期清廷限制人民渡台,後因開墾需求放寬。
結果:福建漳泉地區與廣東嘉應(梅州)客家人大量移民台灣。
影響:形成今日台灣南部閩南人、北部與中部客家人分布格局。
六、近代移民潮(19~20世紀)
清末民初至戰後
背景:戰亂、日據時期人口流動。
結果:部分漢族沿海商人、勞工、知識份子遷台。
1949年:中國內戰後,大量軍民(約120萬人)自中國大陸來台。


現今O2漢人分布
中國大陸:
漢族人口絕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國,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1%,分布於各個省市。
臺灣:
漢族人數約22,575,365人,約占台灣人口的95%。[參177][參178][參179]


大陸O2漢人經濟成就卓著:建成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 8 年全球第一;高鐵營運里程逾 4.5 萬公里,占世界總里程 2/3 以上,推動區域經濟協同;數位經濟規模突破 50 萬億元,電商、行動支付等新業態領跑全球。
台灣O2漢人經濟優勢:半導體產業全球領先,台積電先進製程占全球高端晶片代工市場超 50% 份額;精密機械領域實力突出,機床出口額曾長期居全球前列;農產品加工技術精湛,深加工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強,穩固區域經濟發展基礎。


日本人占據台灣,發生許多慘無人道的屠殺,震驚當時社會。
大平頂事件:
「大平頂事件」在台灣歷史上是指發生在日據初期(1896年),台灣中部雲林地區抗日活動中,日軍對當地居民進行殘酷報復性鎮壓的屠殺行動。
它與「雲林大屠殺」、「鐵國山事件」緊密相關,是日軍鎮壓台灣武裝抗日最慘烈的事件之一。
1. 事件背景
時間: 1896年(日據時期第二年)。
地點: 主要在雲林縣東南部的山區,包括今南投縣鹿谷鄉的大坪頂山區(即鐵國山,抗日義民的根據地)以及雲林平原一帶。
人物: 以簡義、柯鐵虎為首的抗日義民軍。
2. 事件經過
1895年馬關條約後,台灣各地漢人不服日本統治,發起武裝抗日。雲林地區的簡義、柯鐵虎等義民以大坪頂山區作為根據地,將此地改稱「鐵國山」(意指堅如鋼鐵,難以攻克),持續對日軍發動游擊戰。
日軍受挫: 1896年6月,義民軍在雲林、南投一帶連續襲擊日軍駐地,特別是在6月14日,雲林守備隊長中村道明率兵深入大坪頂偵察,遭遇伏擊,日軍死傷慘重。
日軍的殘酷報復(雲林大屠殺): 日軍將中村中尉的失敗歸咎於當地民眾對義民軍的協助,並決定進行報復性鎮壓,史稱「雲林大屠殺」。
大屠殺行動: 從1896年6月20日至23日,日軍集結重兵,在雲林東南一帶實施殘酷的「膺懲掃蕩」。日軍採取「見人就殺、見屋就燒」的「三光」政策,不分良民與義軍,任意屠殺無辜百姓,焚燬村莊。
慘重傷亡: 根據日方自身的《蠻煙瘴雨日誌》等記載,此次掃蕩造成數十個村莊被焚燬,數千戶民房被燒,數千甚至數萬無辜台灣人被殺。
3. 事件影響
國際譴責: 日軍的殘酷行為經西方傳教士向國際媒體揭露後,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使日本政府聲名狼藉。
抗日勢力壯大: 殘酷的屠殺反而激起了雲林地區人民更大的憤慨,許多倖存者轉而加入鐵國山義軍,使柯鐵虎的抗日勢力一度更加強大。
事件之後,日本總督府甚至廢除了「雲林縣」的稱謂,改以「斗六」之名,意圖以淡化此次事件的影響。
因此,「大平頂事件」與「雲林大屠殺」是同一個歷史背景下的事件,均指日軍對鐵國山抗日活動及其支持民眾進行殘酷報復和鎮壓的慘案,是台灣史上無法忽視的歷史。

根據臺灣史學家李筱峰、藍博洲、楊碧川、陳翠蓮等研究估算:
從1895到1930年間,日本殖民政權在台以「討伐土匪」「理蕃」等名義,屠殺O2漢人與O1高山原住民總數至少超過15萬人。
farmer3000 wrote:
請參考下圖中紅圈處,O2即 舊 O3-M122人種,本文延用舊稱以利參考史料!
位置具體地說,是在 燕山以北的遼河流域!東北遼寧省至 內蒙赤峰一帶的遊牧民族。
世上所有 O3的人種起源於此處,它就是種族滅絕了 漢族的元兇
O3人種在五胡亂華、遼金元清把 漢族男的殺、女的X,入侵中原、臺灣根本不是移民來的。


下圖中紅圈處的俄文即 契丹,俄爹豈有認錯 親兒子的道理?
此人種在歷史進程上有不同 稱謂:東胡->匈奴->鮮卑->契丹->滿人->漢人->中國人。
自古一路下來不斷地改名換姓、易容變身行兇作案,難得 習包子肯認了正身叫 契丹


漢族 O1a1-P203人種的上層祖源於 臺灣漢本遺址出土,因不可考所推論的假說被證明是錯的。
漢族是 臺灣先民的子孫,臺語是 漢語,繁體字是 漢字,臺灣是 漢族的祖國。
中國人 契丹(滿人)於清時期,入關前後至統一中原,殺的 漢族數量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據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一書第五卷(清時期)記載,
契丹(滿人)於 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關內外的 漢族人口死亡了達 8000萬之多!
明朝 崇禎年間的 漢族人口尚有 6000萬,到了清朝初年只剩 1000萬人


明末清初時期 中國各地多是「官雖設而無民可治,地已荒而無力可耕」。
1683年 清朝將 明鄭軍民 42000人及在 臺灣無妻室、恆產者全部遣返中國。「清聖祖實錄」
清朝來 客家人12%、民國來 外省人13%,臺灣不存在 漢人(契丹)O3-M122人種 97%佔比
國民黨 契丹(滿人)政權對 臺灣人洗腦的 97%,已被 臺灣行政院官網移除該錯誤訊息!
參考 國際上最權威的 汎亞 SNP聯盟(Pan-Asian SNP consortium)的圓餅圖佔比 :
臺灣社會主體是 O-M119(O1a1-P203)人種佔人口中的 70%,而不是 漢人(契丹)。

中國人 契丹(滿人) O3-M122人種於 清時期種族滅絕了 漢族O1a1-P203人種
中國人不殺 中國人是 契丹(滿人) 最常說的謊言,想殺誰就殺誰才不管 你誰是誰。
1966年5月,毛澤東在中國大陸發動並領導了 文化大革命
據各方估計共造成 1~2,000萬人非正常死亡。
諸多地區發生了大屠殺,屠殺多發生於武鬥、批鬥
以及各類政治清洗期間(如「清理階級隊伍」、「一打三反運動」、「清查五一六」)。
據保守估計,文革期間各地的大屠殺造成了至少30萬人死亡 。
廣西和廣東的屠殺情況較為嚴重,有學者指出廣西至少有43個公開縣誌記錄屠殺事件、
其中15個縣的屠殺人數超過1,000人,
而廣東至少有28個縣誌記錄屠殺事件、其中6個縣屠殺超過1,000人。

下表僅列出較為重大或有較為清晰史料記載的屠殺事件,
另可參見相關學術著作《文革大屠殺》、《文革時期中國農村的集體殺戮》、
《文革受難者——關於迫害、監禁和殺戮的尋訪實錄》、
《沒有墓碑的草原:內蒙古文化大革命大屠殺實錄》等,
研究人員整理彙編的官方檔案資料《廣西文革機密檔案資料》、
《湖南道縣及周邊地區文革大屠殺機密檔案》等,
以及民間調查人員的紀實著作《紅色紀念碑》、《血的神話》等。

時間 事件 罹難人數 地點 備註
1966年8-9月 紅八月 1772人 北京 紅八月期間,毛澤東首次接見紅衛兵,成為中國大陸紅色恐怖的源頭,引發了北京郊區的「大興屠殺」、「昌平屠殺」。有學者指出,1985年的官方數據顯示紅八月期間實際死亡超萬人。
1966—1976年 廣西文革屠殺 10萬-15萬人 廣西 廣西多地亦爆發了大規模人吃人事件,數百人被吃,至少數千人參與了食用他人屍體。
1967—1969年 內人黨事件 1.6萬-10萬人 內蒙古 對「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成員的政治清洗,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受牽連,大多數死者為蒙古族[134][135][136]。
1967年2月 青海二二三事件 173人 青海 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與鎮壓、屠殺造反派,其中造反派死亡169人、解放軍亦有4人死亡。
1967年8月 廣州吊勞改犯事件 至少180餘人 廣東 屬於廣東文革屠殺的一部分。因「勞改犯暴動」謠言而發生的屠殺,死者多為當地普通百姓 。
1967年8月 反彭湃烈士事件 160餘人 廣東 屬於廣東文革屠殺的一部分。主要針對「革命烈士」彭湃的後代、家屬及相關人士 。
1967年8月 青銅峽事件 101人 寧夏 解放軍參與鎮壓、屠殺群眾組織 。
1967年8-9月 川東殺俘狂潮 至少697人 四川 當地保守派組織因武鬥潰敗而對戰俘和「黑五類」分子及家屬進行了報復性屠殺,造成四川省萬縣地區至少301人死亡、涪陵地區382人死亡 。四川東部其它地區亦有屠殺俘虜記錄,其中引發全國轟動的「江津殺俘事件」造成14人死亡 。
1967年9月—1969年1月 陽江大屠殺 3,573人 廣東 屬於廣東文革屠殺的一部分。以陽江縣、陽春縣為主 。
1967年8-10月 道縣大屠殺 9,093人 湖南 屬於湖南文革屠殺的一部分。屠殺以道縣為中心、10餘個縣市皆有死傷 。
1968年1月 滇西挺進縱隊案 200餘人 雲南 屬於雲南文革屠殺的一部分。解放軍對當地造反派進行屠殺 。
1968—1969年 趙健民雲南特務案 約17,000人 雲南 屬於雲南文革屠殺的一部分。雲南原省委書記趙健民被政治清洗,138萬7千餘人受到牽連、占當時雲南省人口6% 。
1968年7-9月 邵陽縣大屠殺 991 湖南 屬於湖南文革屠殺的一部分。又稱邵陽「黑殺風」事件,受道縣屠殺的直接影響 。
1968年8月 儋縣大屠殺 700餘人 海南 屬於廣東文革屠殺的一部分(原為廣東省行政管轄區,現海南儋州)。解放軍、當地部隊、民兵參與,5萬餘人被關押,700多間民房被燒毀,數千人傷殘 。
1968年9-10月 江西瑞金大屠殺 1,000餘人 江西 又稱「民辦槍斃」,發生於瑞金縣、興國縣、于都縣等地 。
1975年7-8月 沙甸事件 約1,600人 雲南 屬於雲南文革屠殺的一部分。解放軍屠殺事件,大多數死者為回族,包括約300名兒童 。
五萬年?! 閣下不如由盤古初開計起好了。
farmer3000
farmer3000 樓主

開樓文是從75,000年前,印尼/托巴(Toba)火山爆發,形成地球第四冰河期,推動人口、獵物往較暖的南方(赤道)移動講起,50000年是說少了!

2025-10-25 17:09
cman4434 wrote:

上圖是學者研究結果,證明了東亞和東南亞的父系遺傳祖譜主要由 Y 染色體宏單倍群 O系及其兩大下游支系 O1 和 O2所塑造。這些單倍群的地理分佈模式,共同指向了一個重要的結論,O2漢人和O1a台灣高山族的父系祖先皆起源於亞洲大陸的中國華南地區,同源同種。

O2-M122是兩岸漢族中最主要的單倍群,其擴散與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及長江流域的農業人口擴張密切相關,構成了當代中國大陸及台灣漢族基因庫的基礎。

O1a系在 Ta(台灣高山原住民)中佔有極高比例。(經研究約有70%的台灣原住民系屬O1a基因)該世系是南島語族最具標誌性的父系血緣,其高頻率分佈支持了南島語族從華南沿海地區向台灣遷徙,並進一步擴散至太平洋島嶼的「出台灣假說」。


漢人遷徙歷史:
一、秦漢至三國時期(前3世紀~3世紀)
秦始皇南征嶺南(前214年)
背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任尉屠睢、任囂、趙佗等將軍南征百越地區。
結果: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開始了漢人向嶺南的移民。
影響:中原的制度、農業、語言與文化開始傳入今日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
東漢末年、三國動亂(2~3世紀)
背景:董卓之亂、赤壁之戰。
結果:大量中原士族南遷至長江流域(如荊州、揚州),形成「衣冠南渡」的雛形。
代表人物:孫吳政權中許多將領、士族原來來自北方。
二、永嘉之亂與「衣冠南渡」(4世紀)
西晉永嘉之亂(311年)
背景:五胡亂華,洛陽被攻陷。
結果:晉室南渡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政權。
影響:大量北方漢族士族(王、謝、庾、桓等家族)遷入江南,帶動江南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5~9世紀)
南北朝分立(420–589)
背景:北方被胡族政權統治,南方由漢族政權延續(宋、齊、梁、陳)。
結果:南方成為漢文化的中心,出現「南朝文風」。
影響:漢族人口主體轉移到長江流域以南,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重心。
唐末黃巢之亂(874–884)
背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與戰亂頻繁。
結果:大量民眾避亂南方,福建、廣東人口大增。
影響:福建閩南地區開始出現「八姓入閩」等移民潮。
四、宋元之際(10~13世紀)
北宋滅亡與南宋建立(1127年)
背景:金兵南下,靖康之變。
結果:趙構南渡建立南宋,首都臨安(杭州)。
影響:北方士民再度南遷,推動江南城市繁榮與手工業發展。
元初戰亂(13世紀)
背景:蒙古南征,宋元戰爭長達數十年。
結果:部分漢人南逃廣東、福建、海南等地。
五、明清之際與遷台(17世紀起)
明末清初戰亂(1644年以後)
背景:明清易代、流寇與鄭成功抗清。
結果:許多福建、廣東民眾隨鄭成功軍隊渡海來台。
影響:形成台灣最早的大規模漢人社會,閩南、客家文化開始紮根。



清代「渡台禁令」鬆綁(18世紀)
背景:初期清廷限制人民渡台,後因開墾需求放寬。
結果:福建漳泉地區與廣東嘉應(梅州)客家人大量移民台灣。
影響:形成今日台灣南部閩南人、北部與中部客家人分布格局。
六、近代移民潮(19~20世紀)
清末民初至戰後
背景:戰亂、日據時期人口流動。
結果:部分漢族沿海商人、勞工、知識份子遷台。
1949年:中國內戰後,大量軍民(約120萬人)自中國大陸來台。


現今O2漢人分布
中國大陸:
漢族人口絕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國,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1%,分布於各個省市。
臺灣:
漢族人數約22,575,365人,約占台灣人口的95%。[參177][參178][參179]


大陸O2漢人經濟成就卓著:建成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 8 年全球第一;高鐵營運里程逾 4.5 萬公里,占世界總里程 2/3 以上,推動區域經濟協同;數位經濟規模突破 50 萬億元,電商、行動支付等新業態領跑全球。
台灣O2漢人經濟優勢:半導體產業全球領先,台積電先進製程占全球高端晶片代工市場超 50% 份額;精密機械領域實力突出,機床出口額曾長期居全球前列;農產品加工技術精湛,深加工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強,穩固區域經濟發展基礎。


土地的血淚:臺灣日據時期「七腳川事件」始末與殖民遺緒
七腳川事件(南勢阿美語:U micidekay a demak nu Cikasuan),是臺灣日據時期在花蓮港廳(今花蓮縣吉安鄉)爆發的一場重大O1a原住民抗日衝突。這場發生於1908年(明治41年)12月13日的衝突,以阿美族七腳川社的滅社與流離收場,深刻地影響了東部阿美族的命運。
一、衝突前的暗潮洶湧:殖民政策下的壓力與矛盾
七腳川社位於奇萊平原,坐擁東臺灣最肥沃的土地,社群勢力強大。在日本殖民初期,總督府曾對其實施「以番制番」的策略,試圖利用七腳川社與世仇太魯閣族之間的矛盾,將其扶植為制衡太魯閣族的屏障。
日方大量徵召七腳川社的青壯年擔任「隘勇」,協助防守威里隘勇線。七腳川社因此擁有相對較多的火藥和槍枝,但也因此承擔了沉重的勞役壓力。然而,這種利用關係很快因殖民體制的本質而產生裂痕:
經濟剝削與不公: 隘勇勞役艱苦,但薪資微薄,甚至常被日警貪污扣留,導致社眾長期積怨。
對日方權威的抗拒: 七腳川社對日本當局的權威心懷輕視,不滿被當作低下的勞動力對待。
戰略土地的覬覦: 日本殖民政府早已看中這片富饒的平原,計畫將其開發為日人官營移民村的基地。對於日方而言,滅除七腳川社這一強大勢力,是實施東部開發戰略的必要前提。
在日本警察本署長兼番務課長大津麟平「應先彈壓七腳川社」的戰略決策下,一場由勞資糾紛引爆的武力衝突,成為日方實施土地掠奪的絕佳藉口。
二、事件的爆發與日軍的滅社行動(1908.12-1909.02)
1908年12月13日,成為引爆衝突的導火線。七腳川社隘勇伍長芝魯霧甸等19人,因不滿薪資問題,相偕逃離隘勇線,逃入山區。隔日,七腳川社的所有隘勇及社眾全面響應,並聯合木瓜群及巴督蘭社,開始攻擊周邊的日本據點。
戰火迅速升級:
逃亡的隘勇襲擊了赤水分駐所、加禮宛派出所等地,造成日方傷亡,使得隘勇線的守備崩潰。
12月15日,花蓮港支廳長等日方人員前往七腳川社試圖談判時,遭到社眾包圍,導致日方斥候死亡。
日方隨即認定這是全社性的武裝抗日,決定採取全面鎮壓。大批軍警從臺灣各地調集至花蓮港,展開大規模討伐:
軍事掃蕩與村社焚毀: 12月16日,七腳川社人決定撤離家園,逃往木瓜溪右岸山區。日軍開始有計畫地燒毀七腳川社,並命令周邊順從的部落搜刮七腳川社遺留的物資。
通電鐵絲網封鎖: 日軍動員人力,迅速新設長約30公里的隘勇線,並設置火力發電廠,架設通電鐵絲網,將七腳川社族人嚴密封鎖在山區,斷絕他們的補給來源。
1909年3月16日,終於寡不敵眾,在鯉魚尾被迫歸降。在短短數月間,七腳川社有229人因餓死或戰死,阿美族壯丁幾乎被日本人滅絕。
三、七腳川事件的殖民遺緒與社會變遷
七腳川事件的結果,深刻地改變了東臺灣的族群與土地關係,標誌著日本殖民統治進入了全面強化與掠奪台灣的史實。
事件後,七腳川社的肥沃土地被日本政府以武力沒收。總督府隨即利用這片土地,設立了臺灣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吉野村(今花蓮縣吉安鄉),台灣開始被日本掠奪的歷史。
吉野村的誕生是七腳川社血淚換來的結果。它成為日本殖民當局在東部推行「殖民經濟」的樣板,透過武力清除原住民族,再將土地分配給日本移民,實現其滅絕O1a台灣原住民的目標。
2. 理番政策的轉向:遷社與收械
七腳川事件的滅絕事件,使日本政府堅定地執行高壓「理番」政策:
強制遷社: 七腳川社被「滅社」後,族人被拆散並強制遷移流散到花蓮、臺東的多個地點,如南華、壽豐、瑞源等地。這導致七腳川社的傳統部落社會結構徹底解體,文化傳承遭受重創。這次強制遷社也成為日後「集團移住」政策的實施起點。
收繳槍械: 日方認定火槍是原住民反抗日本暴政的基礎,事件後收繳槍械作為原住民行政的首要手段。這極大地削弱了東部原住民族的武裝能力,使他們從此震懾於日本的軍事威權,成為被殖民剝削者。
結語:無法抹滅的歷史記憶
七腳川事件不僅是一場原住民族的反抗與犧牲,更是日本殖民統治者以國家暴力進行土地掠奪的典型案例。它以一場勞役糾紛為導火索,實現了對一整個部落的滅絕與對戰略土地的佔領。
七腳川社的族人雖被強迫流離,但他們對祖居地的記憶與重建部落的努力從未停止。今日在吉安鄉七腳川溪上游設立的紀念碑,提醒著後人這段充滿血淚、土地與流離的歷史。七腳川事件至今仍是臺灣原住民族歷史中,一個必須被正視與反思的沉痛篇章。
  • 7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