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0819 wrote:
義務教育不是專科教育
以用不用得到的論點討論這事很無聊
那美術、音樂、體育、書法、方言…學這些要做啥?
義務教育就是廣泛的學習,讓學生從中發掘興趣與能力

有一種東西叫做「機會」,一個台灣很多年輕人自稱渴望,但是卻絲毫不懂得捕捉的東西。
義務教育就是要廣泛的教育,給予孩童「機會」嘗試不同的東西,藉此引發他們對於這些人事物的興趣,協助他們將來培養自己的喜好與發展。 喜好中文與文言文的人,將來自然可以往那方向發展,喜好天文地理的人,自然可以轉向那邊...等等。 政府沒有資格因個人喜好而剝奪孩童學習的「機會」。
此外,如果想要國家人民的發展能夠多樣化,那在教育層面就需要「落實」多樣化,但是不能淪落於無意義的爭執與政治議題。 文言文是一種語言,是一種文章書寫的方式,你看不懂並不代表文言文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而提倡「用不到就不用學」的人,那是你們對於事情的了解只有表面,而無法切確的了解事情的本質。
在政策面,這種做法叫做「退步」與「剝奪機會」。
在實際面,這種做法叫做「限制發展」。
在教育面,這種做法叫做「愚民政策」。
如果你真認為「用不到就不用學」,那也就算了。 因為這算是你自己放棄機會,放棄讓自己多學一些可能有助益的事情,其後果你可以自行負責。
但是如果你認為「用不到就不用學,所以應該廢除」,那就太超過了。 照這種愚蠢的邏輯,如果我用不到俄文,那我是不是應該提倡廢除俄文? 如果我用不到機械原理,那我是不是應該提倡廢除機械原理課程? 如果我用不到基因轉殖技術,那我是不是應該提倡廢除基因轉殖技術? 如果我用不到汽車,那我是不是應該提倡廢除汽車?
你看不懂文言文,你不認同文言文,你不願意學習文言文,並不代表你有權利提倡廢除文言文。
照你們這種邏輯,那英美各國是否也要考慮廢除莎士比亞文學? 是否也要從小學初中高中移除相關課程?



有一種東西叫做「機會」。
別人不會,但是你會,那你就有「機會」。
別人不願意學,但是你願意學,那你就有「機會」。
不要整天怨恨別人不給你機會,不要抱怨社會不給你機會,因為很大機率是你自己放棄了不少屬於你的機會。
AES wrote:
資訊爆炸的時代, 知識講求專業並分工, 文言文已經是古文, 適合大學選修或者學者研究, 大學不是都有中文系嗎?
你知道美國從小學就開始教導簡易版的莎士比亞文學嗎? 而到了高中,我們還要背誦,甚至戲劇課還要演出?
這就是從小給孩童「機會」嘗試這些不同的東西,等到大學之後就可以讓他們「選擇」。
你現在剝奪他們的機會,以後你要他們怎麼去選擇?
至於「知識講求專業並分工」,這是沒錯,但是也開始落伍了。
如同你說的,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現在講究的是「跨領域」...
誰有本事先看到「可以互跨」的領域,誰就有本事先搶位,先賺錢。
而「跨入不同領域」所需要的龐大背景知識,你以為是哪裡來的? 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就是「學識」與「經驗」,但是真巧,剛好這兩樣在台灣都不被重視。
成天在講究「創新」,但是卻持續的剝奪「學習機會」。
所以你自己看看台灣年輕一輩所謂的「創新」,有多少是複製其他人的idea?
每次參加「大學/研究所年輕創業團隊」的比賽或是活動,放眼望去,都「似曾相見」...
而這些與賽團隊中真正有本事了解與詳細解說的人,卻總是少之又少...
你以為這是怎麼回事?
单说古文吧。有些事时候,你会感觉好听的东西被都古人说完了。真的很佩服古人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豪气。
不学古文,你站在山顶上只会说,赶羚羊,这山真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画面感多强烈,仿佛看见一个坐在月下,喝的连看自己的影子都迷糊了。
现在人说愁,只会说我真烦,烦死我了。
看看人家古代人怎么说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看看人家古人。
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这姑娘有多美啊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我敢说把古代那些骚人墨客找来~ 我们这些只会喊~ 好正,丫水的土鳖都找不到女朋友。
古代人出去旅个游,会说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我们等上长城,只会喊,长城啊 ~ 你真他妈的长。
古代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只会找谷歌,黏贴资料~ 和人家你看以前巴拉巴拉。。。。
我们从说话这个角度来讲~ 照人家古文差了何止一个档次。
你们说要不要学?学不明白,不要紧。
装逼应景~ 总要能说两句吧。
旅游回来~ 只会说景色太美了~ 看见姑娘只会说,太正了~
都对不起~ 自己的母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