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wrote:戲子總統現在不是他說(恕刪) 不要說5年,如果世界要多捱1年油價100美元,國破家亡的,就不只得烏克蘭了。就是歐洲,捱多幾個月都不得了。“俄烏之戰打掉了俄歐貿易,俄羅斯佔歐盟貿易五成多,其中主要是能源,歐盟對之依賴在40%以上。這已不是一般的貿易,不易替代。中歐班列中斷大減中歐貿易,若歐盟跟隨美國進一步制裁中國,歐盟的貿易損失會是災難性,短期直接的影響是歐盟物價大漲,通脹壓力使民生受損,出口受限制,亦打擊出口工業,特別是依賴出口的德、法、意工業。”
economic wrote:對中國來說不算俄羅斯(恕刪) 老美挖了個坑想讓北極熊瓦解,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現在沒被戰火波及的,不是老美而是東方大國,所以老美才無所不用其極要拖東方大國落水。中國應對這場長期戰,準備可能是最充份的。“俄烏局勢|華爾街日報:中國擁全球最大糧食儲備 可應對糧價高漲烏克蘭局勢持續惡化帶來的負面效應正在不斷傳導至全球,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領域就是糧食。面對即將到來的糧價高漲,美媒《華爾街日報》3月26日刊文分析稱,從全球水平來看,只有中國等少數國家有足夠的糧食庫存,可以應對烏克蘭戰爭造成的糧食短缺。《華爾街日報》刊文稱,中國當下擁有全球最大的糧食儲備,持有全球一半的小麥儲備和70%的玉米儲備,可以幫助民眾免受食品價格上漲之苦,「在這一輪裏全球困境裏中國準備最充分」。與之相對應的,不少糧食進口國將面臨糧食儲備不足帶來的風險。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預測,2022年年底小麥和玉米等重要穀物的全球庫存消費比將達到29%。庫存消費比衡量庫存佔年度需求的比例,聯合國糧農組織稱,新的數字比疫情前要低,但還不至於令人擔憂。不過這一總體數字具有誤導性,因為只有少數國家控制着大量的糧食庫存份額,其中糧食儲備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美國農業部估計,中國持有全球一半的小麥儲備和70%的玉米儲備。報道又稱,中國在2008年糧食價格危機後開始穩步建立國家戰略儲備。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後,中國糧食進口大幅增加。農業市場數據提供商AgFlow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購買的穀物和油菜籽比2019年增加了26%。2021年中國糧食進口量進一步增長11%,並在2022年1月和2月繼續呈按年增長。糧倉庫存充足的國家可以動用現有儲備,以此避免支付高漲的糧價。這可能幫助民眾免受食品價格上漲之苦。中國的糧食儲備龐大。中國農業部官員2021年年底表示,中國小麥庫存充足,可滿足國內一年半消費需求。”
歐洲就比較可憐了,只能穿多件衣吧!“德國政客呼籲冬天室內穿毛衣以抵制俄能源據今日俄羅斯28日報道,為了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農業部長彼得·豪克公開宣稱,德國人冬天可以穿上毛衣,以承受大約15°C的室溫環境。近一段時間以來,他一直呼籲德國全面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和石油。這番言論隨即引來了德國租戶協會的強烈批評。該組織還補充稱,根據規定房東應保證20至22攝氏度的室溫。”
普丁還真是深謀遠慮。這場戰爭,俄強的是軍事,弱的是經濟。老美原本打算,用烏克蘭消耗俄軍力,然後用制裁拖垮俄國經濟,最後甚至可以令普丁下台,再一次發動顏色革命,永久解決美俄的爭端。但普丁面對西方各項制裁,禁用,對策都絲毫不落下風。你沒收我的公司,我也沒收你的公司。你甚麼專利都不給我用,我便不禁翻版。你不讓我用SWIFT,我加速去美元化。你要打垮盧布,我便要求買能源必須用盧布。你不給我停戰,能源,糧食,難民,你自己看著辦。你要把我迫進坑裡,你也別以為能站在坑外作璧上觀。兩虎相爭,便宜了誰?東方大國。
今日有很多新消息。“俄軍入侵烏克蘭的戰鬥,周二已進入開戰的第34天。甫於上周末大動作修正戰略目標的俄羅斯,正從烏克蘭北部的基輔戰線,與烏克蘭南方的敖德薩-尼古拉耶夫-赫爾松戰線,逐步撤退;但俄軍留出來的後援兵力與空襲火力,卻回過頭來集中猛攻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盆地戰線,與被圍城轟炸超過一個月的死守孤城馬立波。以基輔戰線為例,俄軍雖然仍在首都城北60公里外握有上萬兵力,幾隻箭頭部隊也仍持續威脅著基輔西部的交通要衝馬卡里夫。但28日,基輔西郊的伊爾平卻在數個星期的激烈轟炸與巷戰後,順利由地方市長證實宣布:烏克蘭軍隊已經完全光復了伊爾平。派出特派團隊在基輔北郊的華爾街日報表示:烏克蘭軍隊在基輔周邊的「反擊回推」越來越積極,這一方面與俄軍的消極收攏有關,但烏軍也很明顯是在「搶攻趕進度」,可能的目的就是趁著烏俄雙方停火協議「出現突破點」之前,盡可能殺傷俄軍,並收回丟失領地以爭取抗戰空間。但在西面俄軍節節敗退的同時,已經嚴重斷糧超過一個月的馬立波,則很可能在未來幾天內最終淪陷。根據馬立波市長的28日說法:俄軍的包圍轟炸目前至少造成5000名非武裝平民死亡;雖然城市外圍仍有零星烏軍試圖突圍、城內的死鬥巷戰也正擴大持續,但俄軍主力已經開進並占領馬立波市中心的過半區域,俄軍不計代價的全力進攻,如同烏克蘭在基輔駐軍一樣,都有著搶攻「拚進度」的戰略壓力。其背後的關鍵推力,或許就是正被莫斯科與基輔共同期待的「3月29日伊斯坦堡停火談判」。29日要在土耳其伊斯坦堡重啟的烏俄面對面停火談判,是自3月9日烏俄外長於土耳其一對一會談破局後,雙方睽違20多天重啟的「真人會談」。過去三個星期,莫斯科與基輔雙方的互動,都只有相當不透明且進度停滯的視訊互動。雙方雖然列出了十多條談判項目,但光是協調談判共識——特別是俄國總統普亭堅持烏克蘭必須放棄克里米亞與頓巴斯主權——就已讓雙方屢屢翻臉。然而隨著戰爭的停滯,以及俄國經濟被國際孤立封鎖的嚴重耗損,克里姆林宮方面似乎也開始意識到這場「贏不了的戰爭」,必須有緩衝下台的暫時止血點。因此過一個星期來,烏俄雙方的地下交涉也有相當積極的長足進展,雙方也同意在3月29日重啟會面,並各自對外放出「樂觀的停火進展」。根據金融時報在3月28日,也就是烏俄重啟真人談判的前一夜所取得的烏俄談判基本綱要,俄國目前所釋出的和談信號「極為積極」,此前莫斯科死咬不放的三大戰爭政治訴求——(1)烏克蘭去納粹化(2)烏克蘭去軍事化(3)烏克蘭修憲保障俄國文化與語言的國家級地位——全部都被「刪掉」不列入交涉綱要。之外,讓烏俄交涉完全無法談下去的爭議主權問題——被俄國併吞的克里米亞半島,以及正準備啟動「入俄公投」的頓巴斯兩親俄分離主義政權——也都被切割於停火談判,並備註國土主權問題,將交由「普亭與澤倫斯基總統親自商討」。金融時報認為,俄國刪除「烏克蘭去納粹化」與「烏克蘭去軍事化」的談判訴求,基本顯示俄國放棄推翻澤倫斯基政府。但在克里米亞與頓巴斯主權擱置的方式上,俄國打的算盤可能不是讓步、或吐出土地,而是透過「主權各自表述」的緩衝空間,強化俄國在這兩區的實質統治與軍事占領,並以此(軍事行動結束,但實質吃下了頓巴斯親俄區並打通了俄國本土連接克里米亞半島的陸上走廊)向國內輿論交代「俄軍的戰略勝利」。俄國突然釋出善意,自然也讓烏克蘭政府與美國、歐盟感到「其中有詭」。像是華府方面就糕調地懷疑俄國此時的停火目的,並不是真心想要結束戰爭,而只是爭取補給重整時間,等到5月入夏以後,再趁著烏克蘭平原的泥沼期結束,藉口重新開戰。不過「爭取時間」的想法,一樣也是澤倫斯基政府的戰略算盤。畢竟隨著戰爭的推進,烏克蘭的「關鍵武力」——例如:空軍戰機,主戰坦克,先進防空飛彈,火砲,反艦飛彈等——這些主戰裝備與正面戰力的不足,已嚴重影響烏克蘭轉守為攻的反擊能量。因此要如何爭取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北約盟軍能送入更強大的主戰武力供烏軍上手使用,亦是基輔當局無比焦慮的問題。就基輔的立場來看,幾個星期的停戰與緩衝,雖然會給俄軍重整補給的機會;但在國際制裁與封鎖的壓力下,缺少關鍵原物料的俄國軍工體系,恐怕無法在幾個月的時間裡補足目前一開戰就大量消耗的先進彈藥。特別是當前俄軍所遭遇的問題是「明顯的攻勢兵力不足」,在短時間內恐怕很難補足這嚴重的人力戰損與低迷戰意。除此之外,目前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停火交涉,也針對烏克蘭的「中立地位」問題有著更進一步的討論。根據金融時報所掌握的談判方向,俄國談判團隊目前對於澤倫斯基所提出的「中立交換」很感興趣——其基本邏輯為:烏克蘭必須公開放棄「入盟北約」,但俄國不會阻止烏克蘭「加入歐盟」。澤倫斯基團隊屢屢對外喊話,強調當前的烏俄戰爭已凸顯了北約的「政治極限」,如果烏克蘭於現實中無法如願加入北約的安全保護傘,那麼美國與歐洲各國就應該要提出一個更能回應危機、更能承諾烏克蘭的安保機制——而這正是澤倫斯基目前規畫的「11列強擔保方案」。基輔表示,在1994年的布達佩斯安全備忘錄中,當時的美國與俄羅斯,也曾簽字擔保烏克蘭在「放棄蘇聯核武」之後的主權安全。可是此一約束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頓巴斯戰爭,乃至於2022年俄國入侵中,完全無效形同廢紙。因此國際社會若要再次擔保烏克蘭的中立地位,那就應該按照烏克蘭人要求的條件走,由俄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波蘭、土耳其、以色列與中國這11個國家,各自於簽署國際協議,並各自立定「聯合保護烏克蘭中立主權」的國內法律,以讓新一代的國際保證有著「自動執行」的安全依據。澤倫斯基的想法固然相當有創意——以基輔的說法來講,就是「沒有北約之名」的「北約公約第五條」(只要烏克蘭被攻擊,締約11國就有法律義務要出兵回應)——但其列舉的11國各自立場就不太一樣,像是大力軍援澤倫斯基的美國、英國與波蘭,立場就與一路遲到閃避的法國,或不願被正面扯下水的以色列、土耳其,甚至是舉棋不定而且還很遠的中國,完全不一樣。烏克蘭官員向金融時報表示,澤倫斯基11列強擔保的想法,還只是拋磚引玉的討論階段。其主要目的是要確定莫斯科能不能接受這種「中立模式」?假若雙方談判順利,後續的「中立國入憲」也要透過烏克蘭區全民公投才會生效,就算不考慮國家重建、與目前400多萬烏克蘭難民逃往海外的人口結構大亂,一般修憲公投也只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準備時間才能進行。若再加上11國各自的國內立法與簽字生效,11國擔保的談判與實際執行可能還要再拖上數年時間。但烏克蘭與俄國的戰爭危機能否再平安地等待那麼久?許多不安且難以想像的發展方向,也讓這重現積極訊號、但沒人知道會談成怎樣的停火協議,充滿各種變數與陷阱。”
這波制裁 反制裁 操作下來世界或多或少都有損傷.. 當然也有獲利者 (少傷就是贏)劃一條線來分野 俄國說的 不友善國家美國怎麼還不制裁 這些 跟俄國友善國家..除了金磚國外非洲、中東、東南亞、南美洲 一海票 合計150多國將來還是要看供需..全球化分工 想瓦解,其實很有難度沒有 花再多都要買到的 硬需求..那就很傷 比如 食物 天然氣沒有 買不到 就暫時不換 那就不影響 比如 車用晶片 導致 新車延後交付不吃藥 會死不用新IPHONE 新包包 不會怎樣進入亂世 還是有很多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