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n4434 wrote:
目前的各種族群分佈如下:
台灣的人口族群分佈概況如下,主要由漢族、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所組成。
漢族
漢族佔台灣總人口約97%,其中又細分為:
閩南人: 約佔總人口的73%。閩南人主要分佈在西部平原地區,例如中部沿海、台北盆地、蘭陽平原以及南部地區。其中,台南市、高雄市的閩南人口比例相對較高。
客家人: 約佔總人口的12%。客家人在台灣的分佈較為分散,主要集中在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等地區,其中桃園市的客家人口比例最高。
外省人: 約佔總人口的13%。外省人主要分佈在北部地區,以台北市的比例最高。
漢族佔台灣總人口約97%,??
Y-DNA haplogroup單倍群比例 , 依 Karafet 2005
中国漢族 : O3 (現稱O2)55.4% O2(現稱O1b) 16.3% O1(現稱O1a): 9.6% N:9.0% C:6.0% K:1.2% Q:0.6% D:0.6%
這個的比例在台灣人不同,
TAIWAN 漢人: O1 (現稱O1a) 22.4%,O2(現稱O1b)8.5%,O3(現稱O2): 58.2%
CHINA 漢人 : O1 (現稱O1a)9.6%, O2(現稱O1b) 16.3%, O3 (現稱O2): 55.4%
TAIWAN(原住民): O1(現稱O1a) 66‧3%, O2(現稱O1b) 10‧6%, O3 (現稱O2):11% 《O1含O1a+O1b達 80% 》
廣東客家梅縣:(現稱O1a) 20.0%, O2 (現稱O1b): 14.3%, O3 (現稱O2): 51.4%
忘記了 平埔族 被賜姓 漢化 的歷史 ?
幾千年來「平埔族」曾經是台灣島上最大的族群,現在卻消失不見?
165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之「荷蘭戶口表」記載……,「熟番」部落人口有五萬零五百一十七人;也曾記載達 6 萬多人, 然而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只控制台南附近的區域 , 全台灣應該有多少人 ?
1847年(日本治台前48年)北路理番同知 史密 上書說:「全台無地非番,一府數縣皆自生番獻納而來。
1885年(甲午據台前10年)劉銘傳:「台灣……沿海八縣(宜蘭及西部各縣)之地,番居其六,民居其四。」
台灣東岸及屏東 , 完全不在滿清政府的控制之下
但是, 到了日治時期,根據日本昭和二年(民國16年,西元1927年)的調查,「平埔」人口僅有五萬二千五百九十八人。
從清順治到日治時期,將近300年間,平埔族人口不但沒有成長反降,是平埔族 不會生嗎 ? 而同時期的漢人的人口卻成長了120多倍,這合理嗎?
平埔族 和漢人 是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台灣
平埔族都 不會生育 ? 經過兩百年 , 人數不增反減 ?
漢人很會生?又很會偷渡? 所以200年後, 人數增加了 100倍 ?
1875年前,因清朝施行海禁,禁入禁墾禁買番地、禁娶番婦等禁令(防止落地生根,防明鄭餘孽再起)
清朝統治時期,運用"賜官爵", 賜姓漢化
例如, 平埔巴宰族岸裡社總土官"阿莫"六品頂戴在案,其孫"敦仔",被賜姓為"潘"
平埔族在荷蘭時代, 滿清時期, 歷史記載那麼多"社" 都到那裏去了?
或如宜蘭,墾戶直接編派姓氏、名字與籍貫(甚至族譜)給散居的原住民, 或如屏東,地方官員推行「改社為莊」,平原村落全稱莊,官員直接宣稱莊民全都是閩粵人???
為何這麼多的庄能同時找到這麼多的同姓人一起開墾?而當地平埔原住民全都自動消失搬走?
這樣使得閩粵籍墾戶或官員,借用親朋名字把散居的平埔族原住民虛報為自己的同鄉或族親, 可以防止已賣田之原住民反悔告官,(買地者受刑罰還要將田歸還)
也解決禁娶番婦問題, 因為看得到的文獻已經改了,在戶籍上沒有番婦了! 全都是閩粵籍!
1875年禁令廢止後,閔粵移民的人數增加有限,但是官員全面編派祖籍給平埔族人,這就是直接"換商標", 讓全台都是清國人!
洗產地,改標 這種事,滿清時代就有了
如果商標同樣都是掛 SONY ,沒有細看是馬來西亞製或是中国製 , 還會誤以為全都是 日本製造
cman4434 wrote:
原住民族
台灣的原住民族群目前共有16個官方認定的族群,總人口約61.2萬人,佔總人口的2.6%。原住民族主要分佈在東部、西部山區及蘭嶼等地區。
各族群的人口數與主要分佈區域如下:
阿美族: 人口數最多,約22.8萬人,主要分佈在花蓮縣、台東縣及屏東縣的平地。
排灣族: 約11.1萬人,主要分佈在屏東縣和台東縣。
泰雅族: 約10.0萬人,主要分佈在新北市烏來區、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等山區。
布農族: 約5.2萬人,主要分佈在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及高雄市的山區。
太魯閣族: 約2.7萬人,主要分佈在花蓮縣。
此外,台灣還有其他族群,如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包含外籍配偶與移工),這些族群的加入,成為了台灣另一種族群。
您忘記還有 泰雅南支 , 吉娃斯.阿麗(高金素梅) 就是出自 苗栗縣泰安鄉部落
苗栗縣泰雅族在主要分佈於南庄鄉和泰安鄉的山區,包括持澤敖利、汶水、賽考利克等群的部落。
其中,大湖群、北勢群、汶水群和鹿場群是苗栗地區主要的泰雅族群體。
難道 吉娃斯.阿麗 沒算在這裏? 被算到 漢族 去了 ?
平埔族 也是說南島語南島人 , 卻被外島人說成是「熟番」、「化番」
「高山-平埔」的二分法是基於漢人政府的政治管理劃分,而非人類學分類,帶有殖民主義色彩
例如邵族在歷史上曾被認為是平埔族的一支,但其語言、文化和祖源與鄒族等其他族群有顯著差異。 邵族在2001年才被政府承認,成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獨立族群。
原本是被外島人說成是「熟番」變為 外島人口中的「生番」?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Thao people of Taiwan using Y-chromosome, mitochondrial DNA and HLA gene systems》BMC Evolutionary Biology演化生物學期刊: 64(2019)
mtDNA單倍群F4b和B4b1a2與系統地理學分析對比表明,邵族、布農族和鄒族之間存在基因流動,並顯示他們在1萬至3000年前擁有共同的祖先。
邵族與高度漢化的平埔帕澤族(Pazeh)密切接觸的說法並未被推翻,這表明平原民族和山地民族很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共享相同的南島語系農耕基因庫。
邵族自6000至4500年前抵達台灣以來,經歷了多次遷徙,最後定居於台灣中部山脈。
他們是最後一批與原生南島文化緊密聯繫的平原區域原住民族,儘管有大量來自亞洲大陸的基因流入,他們依然保留著自身的基因。
你要不要看一下自己的圖, 今日的大陸海岸線, 在3萬年前應該在那裏?
問題是,當時的台灣海峽是 草木豐盛的大草原 , 今日的大陸海岸線 是以前的丘陵地及高山
8000年前的人, 居然要照現代的疆域行走, 由難行的中国大陸山區丘陵地及高山???
小冰河期? 海邊比較好討生活? 還是高山丘陵????
當時的台灣海峽是平地,是草原,現在的大陸海岸是高地,是山區, 不走平地? 一定要走現在大陸海岸(過去的高地)? 不走好走的平地?
8000年前的人,不住當時的海岸(現在的海底), 一定要住在離海岸幾百公里的過去之高地(現在的海岸)? 然後跋涉到幾百公里外的海岸去打魚, 去揀食貝類 ?
1萬年前,您不要住在大草原上喔, 不要靠海揀食貝類, 還是堅持要去住在不靠海又沒有水源的高山?
當時是小冰河期,冬季是冰封的, 您一定要住大陸? 福建都是丘陵地, 當時是內陸不靠海,台灣才靠海 , 你堅持住內陸?
您們大陸的 O3(現稱O2) 也是 由 中南半島的"陸路"北上
中國的人口也是由南部亞洲起源
再依據雲南大學的中國學者, 發表在AJH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的論文
Y-Chromosome Evidence of Southern Origin of the East Asian–Specific Haplogroup O3-M122
也是這樣表示 ,
關於東亞特定單倍群O3-M122的數據, 表明O3-M122譜系的南部起源,支持了東亞現代人類的起源於南部的假設。最初的史前北移估計發生在25,000-30,000年前。
南方人群可能是祖代的人群。來自其他兩個主要的東亞特定單倍群(O1-M119和O2-M95)的數據也支持北部人口的南部起源論。
由當時的地理也可以得知, 當時處於冰河期, 北方都是冰封之中,謀生不易, 由南方起源的可能當然高過北方。
對不起,原民的祖先住海邊,檢食貝類討生活 , 留下許多貝塚,圓山貝塚是臺灣最知名的貝塚文化 , 大湖文化和番仔園, 金門的金龜山遺址 都是, 顯示臺灣原住民不是內陸民族 , 走海路,由巽它古陸北上
海平面是逐漸上升, 況且冬季結冰時海水鹽度會變濃,而全球海平面會降低,和夏季的海平面也是不相同的
當時還有地勢較高的澎湖陸橋,會露出海面,
澎湖陸橋是橫艮於台灣海峽的一道淺灘,目前的海水深度不超過40m
陸橋時隱時現,只要海平面下降40多米時,這條淺灘便露出海面成為連接亞洲大陸與臺灣的陸橋
一口咬定? 只能是亞洲大陸走往臺灣 , 而不能是 由臺灣 擴散往 亞洲大陸?
那就奇怪了! 在臺灣宜蘭漢本遺址有發現 O1-F78 , 居然是 良渚人 O-F81 的O1系上游祖代 ?
一口咬定是亞洲大陸走往臺灣 ? 怎麼出發的亞洲大陸是子代F81 , 到達的臺灣 變 上一代F78?
除了穿越劇 , 回到古代? 不知道該如何自圓其說 ?
您要住在離海岸很遠的陸地, 當然沒問題, 海水上升當然對你沒影響 , 你也不會發現外面的海水上升,海峽陷落,續住大陸就好,沒理由跑到台灣 ?
明明現在的大陸就沒有任何南島語族 ? 任何痕跡,遺址都沒有, 沒有?卻能說成通通都是由我這裏跑出去的?
當然是住家被海水淹沒沒才會往外跑
問題是 , 在台灣就算有墓葬,有遺址也被破壞光了
台東卑南遺址, 是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
但是, 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推土機壓過去, 造成嚴重破壞,只搶救了一部份, 遺址保護工作並未落實。
興建台東志航基地, 推土機直接壓過去, 推掉的"卑南文化遺址",範圍更大於台東新站
台中「安和路遺址」, 距今約4800年46具史前人骨, 現地挖掘又填平, 安和阿嬤被強迫「搬家」。
宜蘭漢本遺址 , 挖了6層 , 下面還有沒有? 不知道 ! 因為蘇花改要通車 , 樑柱就直接打在遺址上 ,無法再發掘了!
就是不讓你發現 , 遺址隨便破壞, 反正發現就立刻破壞, 當然就沒有證據
cman4434 wrote:
此外,台灣還有其他族群,如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包含外籍配偶與移工),這些族群的加入,成為了台灣另一種族群。
台灣人從來都不是單一來源, 是來自四面八方
過去來過台灣的 西班牙 荷蘭 日本 , 明鄭 ,清國 都留下過痕跡
這一篇2014年 澳洲雪黎大學 的學者發表的
Taiwan Y-chromosomal DNA vari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sland Southeast Asia
提到台灣的父系 Y-DNA O1a2-M50和O2a1-M95 和南島語族的關係
過去都是以 Y-DNA 的SNPs 來比較, 這篇改以Y-STR(短重複序列變異型微衛星)來研究
運用O2a1-M95 / M88 MJ網絡(Median-joining (MJ) network)的Y-STR(短重複序列變異型DNA short tandem repeat)單倍型,(microsatellites微衛星(Y-STRs)來比對南島語族。
由父系(Y-STRs)的重複性,可以觀察到 和研究母系 mtDNA時所見, 相同的基因移動路徑
台灣→菲律賓→印尼東部的島嶼→新幾內亞的東北海岸→所羅門群島(往西達東非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
O1a2-M50和O2a1-M95 / M88的MJ網絡提供了由馬達加斯加和所羅門島民之間,有共同祖先遺傳來自台灣的明確證據。
這篇論文還提及台灣一些特別的 SNPs
出現於台灣漢人O1a2-M50 O2a1-M88在福建漢族的樣本是沒有的
O2a1-M95 福建漢族的樣本只有 1.82 , 比台灣漢族的4.26還低, 但是在印尼/大馬/泰國樣本都有20幾%的比例, 台灣的O2a1-M95這個基因, 由東南亞(巽他古陸Sundaland)移入的機率還比較高。
這是推論平埔族融入台灣漢族的一項證據
台灣的樣本還有福建沒有的R1a , 台灣漢族還出現有Q(M242), R1-M173, R1a1a-M17?這些SNPs
R1的起源是東歐洲大草原
R1a 是出現於22,000 – 25,000年前,黑海與裏海之北的蘇聯大草原, 分支的 R1a1 大約為1萬-2萬年前,下游R1a1a(M17,M198), 再下游的R1a1a1(M417)出現於距今5800年前 的中歐及東歐
這一直都是歐洲/中亞的 SNPs
阿美族,布農族還測到P-M45 表示是非常多樣性的, 來源一定不是單一, 而是多方,多次來到台灣 。
R1a1a-M17 在370個平埔族的樣本當中 ,達 0.54 %, 比台灣漢人0.28%更高 ?由中亞經由東南亞傳入台灣的機率是比較高的
或是在荷屬時期, 荷蘭人和平埔族通婚流下來的血脈
其實, 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來台的士兵, 不一定是荷蘭人, 荷蘭總督揆一是瑞典人, 還有很多是德國人
台灣平埔族是母系社會, 父系的Y-DNA 常常是招贅, 就算有祖譜,招贅是寫在母親這一方的祖譜, 比較難知道真正父系的來源
因為荷蘭時期設有婚姻登錄制,在《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中,出現少數平埔族女性和荷蘭人(或歐洲人)的婚約。
最早時間約3萬年前的台東 八仙洞遺址 有起火留下的碳末痕跡 , 測為3萬年
其它原住民來台的時間 ,可能是1萬二千年前到八千年前,冰河期結束,海平面上升,台灣海峽還是大草原或陸橋的時期
台灣原住民可能主要來自台灣東南方, 被海水淹沒的一連串沿海陸地 ,包括南海 ."巽它古陸" 的東南亞, 以及台灣海峽大草原 ,東海 ,黃海 可能是從 台灣 擴散出去的
其實花蓮嶺頂遺址 ,也有發現來自西伯利亞的 mtDNA C單倍群
漢本人 有南大平洋 巴布亞 ,澳洲土著人的 SNPs , 還有來自南亞,印度人的 Y-DNA F-M89 及 mtDNA R30
然後在台灣居住很長的時間,然後才向太平洋擴散出去

google比喻太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