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8

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economic wrote:
光要能持續追蹤一個海上目標知道難度多高
需要耗費多少資源嗎?
然後彈道導彈要打中移動目標知道怎評估的嗎?
單位有給出自己判斷的數據
真實反正沒有實戰過
誰給的數據都不是真實的
但需要一定數量彌補精度是確定的
且中國可以確實實施的海域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印度《歐亞時報》於9月2日報導,中國科研人員已經具備與20倍音速的飛行器建立快速準確的聯繫,為其註入引導數據,更新攻擊目標的參數等。

據《歐亞時報》報導稱,中國的高超音速通信主要位於Ka波段,這種電磁波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它可以穿透等離子屏障,更有可能與地面完成通信。《歐亞時報》援引《南華早報》的報導顯示,北京的一個科研團隊在《導彈與航天器》發表的論文稱:

在飛行器前端由於高超音速激波以及氣流的因素,等離子體都是從這裡產生的,因此該團隊發現了一種可以降低等離子鞘層中電子的技術,這種被稱為“perspiration cooling tip”(蒸發冷卻頭)上釋放的親電子的物質被釋放,它可以吸收等離子鞘層的電子,使得等離子鞘層的等離子體減弱以供黑障狀態Ka波段通過以維持通信。

此時的飛船將在尾部將會有一條天線引出,飛船的整個通信就由尾部這條全向天線與地面或者近地軌道上範圍內的通信衛星保持通信,據公佈的資料來看,在20倍音速下仍然可以維持連續通信,並且建立穩定信道只需0.8秒。

這種技術可以讓彈道導彈的彈頭在穿越黑障時制導,在高音速時控制軌跡直至擊中目標,各位知道了這樣的通信過程,也就知道了為什麼可以用彈道導彈攻擊移動的航母了,我們假設這樣一個環境:“一枚射程為2500千米的彈道導彈,從發射到擊中目標的過程”

飛行時間= 射程的平方根x 14
最大飛行速度= 射程的平方根x 0.09
彈道頂點高度= 射程x 0.25
飛行時間大約是700秒,從發射到擊中目標的時間就是12分鐘左右,那麼航母最高航速(按32海裡/小時計)下能開出多遠呢?大約12千米以上!也就是說當彈頭抵達航母上空時已經跑出去12公里了。

彈道導彈在再入大氣層之前都是依靠慣性導航等保持航向,基本不會機動,但再入大氣層後就不一樣了,黑障通信鏈路可以保證彈頭在出黑障的瞬間就確定航母的方位,因此可以在高音速條件下展開機動鎖定目標。

如果沒有這種技術的話,可能會在穿越黑障後丟失目標,簡單地說,黑障通信已經可以讓彈道導彈像巡航導彈那樣全程製導,並且彈道導彈的反應速度極高,攻擊2500千米外的目標只需12分鐘,這個速度果然還是快。"

至於持續追縱海上目標,看看之前中國衛星追縱F22和F35C墜海的過程,就知道中國衛星群的能耐。
Derek2025 wrote:
"印度《歐亞時報》於9(恕刪)


這時又相信印度了喔
光巡航導彈要打固定的目標誤差就有幾公尺
這麼高速的下地短時間且機動性更差的彈道導彈要打個高速移動(且軌跡無法預判)
你要跟說我一枚打中一艘?
然後當美軍電子作戰能力很差喔
都知道哪個頻率了還不去干擾?
各種條件下要打中高速移動的目標需要多少數量來達成?
整體的成本或代價很低?
然後彈道導彈的下落減速或機動那需要更慢的速度來達成
目前普遍的認知是有那個可能性真的打中
所以美軍沒有必要不會真的冒險的
然後這是個高濃縮的核動力目標
產生的後果也得考慮
基本大國不會打起來的
彼此要考慮的東西都很多
拿來角力而不是真的拿來用
當然沒用就沒有條件來餐與角力
但這跟現實會遇到的各種狀況有落差的

至於追蹤
別鬧了
衛星看一次排一起也得半小時看一次
打擊絕對不能只靠這個
且真的打仗那雙方還多少衛星可用
雙方都有可以打太空目標的武器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這時又相信印度了喔


為何不信呢? 印度是中國的附庸或是盟友嗎? 有必要替中國打大外宣?

economic wrote:
光巡航導彈要打固定的目標誤差就有幾公尺
這麼高速的下地短時間且機動性更差的彈道導彈要打個高速移動(且軌跡無法預判)
你要跟說我一枚打中一艘?


航母這麼巨大的目標,誤差幾公尺是一個問題?
何謂高速,何機動性更差? 你憑空想出來的? 還是有數字支持?
還有,我是說"航母中一枚東風,至少也要失去作戰能力",我那裡有說只用一枚就可打中一艘?

economic wrote:
然後當美軍電子作戰能力很差喔
都知道哪個頻率了還不去干擾?


難道解放軍會沒設想到這種狀況? 導彈內含抗干擾技術,是基本吧!

economic wrote:
各種條件下要打中高速移動的目標需要多少數量來達成?
整體的成本或代價很低?
然後彈道導彈的下落減速或機動那需要更慢的速度來達成


那需要多少數量來達成呢? 成本又是多少? 你有數字嗎?

economic wrote:
目前普遍的認知是有那個可能性真的打中
所以美軍沒有必要不會真的冒險的
然後這是個高濃縮的核動力目標
產生的後果也得考慮
基本大國不會打起來的
彼此要考慮的東西都很多
拿來角力而不是真的拿來用
當然沒用就沒有條件來餐與角力
但這跟現實會遇到的各種狀況有落差的


會不會打起來不重要,中國一直是按老美會參戰來備戰的。

economic wrote:
至於追蹤
別鬧了
衛星看一次排一起也得半小時看一次
打擊絕對不能只靠這個
且真的打仗那雙方還多少衛星可用
雙方都有可以打太空目標的武器


對呀,打擊不能靠這個,但用來作為偵察的手段之一,就夠了。
如無意外,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機,隨時都會降臨。。。。

"10月4日,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國債總額正式超過了31萬億美元。

而美國的國債鐘網站實時顯示,美國的國債總額也已經達到了31.13萬億美元。

去年10月初,美債觸發上限28.4萬億美元。

然後當時美國為了避免債務違約,臨時把債務上限上調到28.88萬億美元。

10月4日,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國債總額正式超過了31萬億美元。

而美國的國債鐘網站實時顯示,美國的國債總額也已經達到了31.13萬億美元。

去年10月初,美債觸發上限28.4萬億美元。

然後當時美國為了避免債務違約,臨時把債務上限上調到28.88萬億美元。

大家一定得把財政和貨幣跟區分開。

財政歸財政,貨幣歸貨幣。

政府發債,不一定就是放水。

關鍵是需要央行印鈔購債,才是放水。

如果央行處於加息縮表週期,那麼政府也可以繼續發債,只是這時候發債,就只能靠市場投資者消化,通常這時候政府發債就得付出更高的利率,會導致存量債券收益率飆漲,債券價格大跌。

打個比方。

有一家銀行,願意給你無限量貸款,而且利率很低,只有2%。

那你肯定是有多少藉多少,多多益善。(量化寬鬆)

但有一天,這家銀行不肯貸款給你了,還要把之前借給你的錢,給收回去。(加息縮表)

這個時候,你也仍然可以跟其他人借錢,但其他人的錢不是印出來的,他們自然會要求你給他們更高的利率。

所以,你可能就得用4%的利率才能跟其他人借到錢,把之前欠銀行的錢還掉。

於是,你的存量的低息債券,就會慢慢置換成高息債券,你每年的利息會越來越多,債務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這種情況下,銀行並沒有印錢借給你,你的錢是跟其他人借的。

現在美聯儲加息縮表,並沒有去買美債。

這個時候,美國政府仍然會可以發債,債務還可以繼續增長,但這樣就會增加美債市場的供給,就會加劇美債收益率飆漲,債券價格大跌。

這就是當前美債市場,還有英債市場,或者全球大多數國家債券市場正在發生的事情。

由於全球經濟正在面臨衰退,世界各國的財政都不敢收緊,仍然維持寬鬆,就必然需要持續發債。

特別是歐洲,面臨能源危機,要不斷給民眾各種能源補貼,就必然要加大發債。

但因為高通脹壓力,迫使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都開始加息縮表,收緊貨幣。

一邊是財政寬鬆,一邊是貨幣收緊。

這就導致歐美的債券收益率飆漲,債券價格大跌。

因為在央行不買債券的情況下,歐美政府想要加大發債,跟市場投資者藉更多的錢,就需要給更高的利率,不然沒人願意借給歐美政府。

這實際上,就是當前世界各國經濟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困境。

這個困境也是來源於過去這麼多年無節制的量化寬鬆,讓世界各國習慣了財政赤字貨幣化。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歐美日普遍進行無底線的量化寬鬆,把財政赤字貨幣化,從而出現貨幣跟財政綁定的威脅情況,才容易讓人混淆了財政跟貨幣的關係。

但實際上,財政和貨幣還是要區分清楚的。

財政赤字貨幣化,是必然會出現問題的。

比如當前英國正在爆發的金融危機,本質上就是財政赤字貨幣化所帶來的結果。

本來英國央行正在加息縮表,這個時候英國央行就不會再購買英債。

通常來說,當央行加息縮表,貨幣收緊,財政通常也是需要收緊。

但英國特拉斯上任後,馬上宣布要維持寬鬆財政,推出大規模減稅計劃,擴大財政開支。

這必然會導致英國加大發債力度。

在英國央行加息縮表週期裡,英國加大發債力度,加劇了英債收益率飆漲,英債價格大跌。

而因為英國養老金持有大量英債,而且還是加槓桿的。

所以,英債價格大跌,就導致英國養老金有爆倉的風險,從而導致英國養老金,不得不拋售各類資產,來追加保證金。

從而形成英國金融危機,迫使英國央行救市購債。

美債其實也是存在同樣的問題。

只不過,美元畢竟是世界貨幣,美國有金融霸權,所以美債有世界資產價格之錨的作用,是世界各國大量外匯儲備購買標的。

所以,在美聯儲加息縮表週期裡,美國政府繼續發債,雖然也同樣加劇債券收益率飆漲,債券價格大跌,但由於還有海量的市場投資者接盤,所以目前還勉強能支撐得住,但假如美聯儲進一步加息縮表,美債市場也是有很大的崩盤風險。

所以,面對美債有崩跌的壓力,其實美國政府過去一年,發債力度已經小了很多。

我們可以來看一組數據。

2020年疫情前,美債為22萬億美元。

隨後疫情爆發,為了應對疫情,美國推出大規模紓困計劃,而當時美聯儲處於無限寬鬆的周期。

這種狀況下,美國政府自然無節制舉債。

在短短一年裡,美債就從22萬億美元,暴增到28萬億美元,增加了6萬億美元債務。

不過,在去年初,美債達到28萬億美元後,美債增長速度就一下子慢下來。

因為當時美債已經即將達到28.4萬億美元上限,再加上美國財政部在一口氣舉債6萬億美元後,在去年初有差不多1萬億美元沒花完。

所以,美國去年一直到7月份,債務才增長到28.5萬億美元,半年才增加5000億美元。

然後美國去年10月底把債務上限從28.88萬億美元,提高到31.4萬億美元後。

美國像脫韁的野馬,到今年2月一口氣把債務提高到30.5萬億美元。

然後,隨著美聯儲今年3月開始加息,正式收緊貨幣後,美國也開始收斂發債速度。

從3月至今,美國債務也才從30.5萬億美元,提高到現在31.1萬億美元,半年增加了6000億美元的債務。

美國2022財年前11個月的財政赤字是9450億美元。

預計全年財政赤字1萬億美元左右,基本回到疫情前狀況。

相比美國2020年財政赤字3.1萬億美元。

2021年財政赤字2.77萬億美元。

雖然美國疫情前,每年1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仍然算是財政寬鬆狀態。

但相比過去兩年動輒3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來說。

今年美國財政赤字約1萬億美元,已經算是大幅度減少,可以看做是財政相對收緊。

這個主要就是受美聯儲加息縮表的影響。

貨幣收緊,不可避免就會導致財政收緊。

而英國的問題就是,在貨幣收緊的時候,還要進行財政大寬鬆,那就會出大問題。

比如英國央行現在,變成一邊大幅加息,一邊購債,是很容易讓未來英國的債務危機更嚴重。

不過,美國當前債務高達31萬億美元,這種情況下,美聯儲加息縮表,也不可避免會給美國帶來沉重的債務發行成本壓力。

其實,以當前世界經濟的大環境,還有歐美過去幾年無節制的經濟透支行為,導致現在歐美不管怎麼做,都很難解決問題。

美聯儲最近開始有加速縮表的態勢,過去三週,美聯儲一共縮表737億美元,已經接近美聯儲之前計劃的每月950億美元的縮表上限。

美聯儲的縮表,能撐多久,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信息。

還是那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貨幣收緊的時候,就得勒緊褲腰帶。

但歐美的體制決定,他們並無法勒緊褲腰帶。

所以,只能爆發危機,才能讓他們認清現實。"
美國為烏克蘭提供的HIMARS導彈即將耗盡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上校、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馬克·坎西安稱,美國很快將無法向烏克蘭提供某些類型的彈藥。

他警告說,庫存的使用速度超過了補充速度。這尤其是指HIMARS綜合體的導彈儲備。曾為美國政府採購武器的坎西安說:
“如果美國將這批庫存的三分之一送到烏克蘭(就像‘標槍’和‘毒刺’那樣),烏克蘭將收到8000至10000枚導彈。這種儲備可能會持續幾個月,但一旦儲備用完,就沒有替代品了。”

坎西安認為,將其恢復到俄羅斯在烏開展特別行動前的水平“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法新社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軍方官員的話說,基輔對彈藥的需求“遠遠超過預期”。

早些時候,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承認,由於向烏克蘭交付武器,北約的武器庫存已在減少。他說,北約應與國防工業合作,加快裝備和武器的生產。

9月下旬,五角大樓宣佈向烏克蘭提供價值11億美元的新一攬子軍事援助,其中包括18枚HIMARS地對空導彈。

在拜登擔任總統期間,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總額幾乎達到170億美元。

俄羅斯此前已向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國家發出照會。俄外長拉夫羅夫曾指出,任何包含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物資都將成為俄羅斯的合法目標。俄外交部還表示,北約國家向烏克蘭供應武器是“在玩火”。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指出,西方向烏克蘭輸送武器無助於俄烏談判的成功,而且會產生負面影響。"


日美因缺彈藥取消“海馬斯”射擊演習

由於 “海馬斯”(HIMARS) 缺乏彈藥,原計劃的射擊在演習期間被取消 - 這種情況應當說是前所未有。而日本防衛省則表示是因為“手續問題”。

從多管火箭系統“海馬斯”進行射擊本應是美日演習的一部分。此次軍演於 10 月 1 日至 14 日舉行。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查爾斯·弗林將軍表示,演習結束後,他將留下部分日本基地使用的裝甲車,包括兩套“海馬斯”。

但據《日經新聞》報道稱,到準備發射時,北海道島上沒有炮彈。射擊僅使用日本多管火箭系統,它們使用與“海馬斯”相同的彈藥。日本防衛省將此歸咎於程序問題。

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解釋了這些所謂手續問題的本質。他說:
“很有可能,美國人沒有給自己的HIMARS帶來炮彈,日本軍方無法迅速交付自己的彈藥。”

自2022年夏天以來美國順利向烏克蘭提供了HIMARS和幾種GMLRS 277mm炮彈作為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當時就有人懷疑美國的產能能否應對不斷增長的供應量。 7 月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美國主要國防製造商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面臨零部件短缺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估計這個問題到年底也解決不了。

上周美國宣佈了向基輔新增 6.25 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計劃。現在,根據《紐約時報》公佈的數據,烏克蘭軍方配備了 16 套“海馬斯”系統;最新宣佈的一部分暈倒後,烏方 還將收到另外 4 套。另外,台灣2023 年國防預算包括購買 29 套 HIMARS 和 84 套 ATACMS 系統。

美國武器製造商能否迅速擴大產能以供應所有盟友還有待觀察。如果不能,那麼北海道的“海馬斯”射擊演習可能會被取消——這只是第一個事實,即由於大量援助烏克蘭,美國不得不犧牲其他夥伴的利益。"
Derek2025 wrote:
為何不信呢? 印度(恕刪)


所以你只是選擇性相信
而不是根據可靠的科學規律
那我就不浪費時間了
航母有很大?
尤其在大海上有很大?
固定物要誤差幾公尺
那時速約50公里在和時速超過5倍音速的誤差要多少呢?
所以要幾枚來打一個目標
要同時引導不同導彈打同一目標的技術關卡呢?
可能需要的成本呢?
中國現在的技術強到抗干擾超過美國的干擾?
尤其導彈這體積能安裝的抗干擾強過了一個艦隊超過15萬噸體機能裝設的干擾?而不需要靠數量來彌補?

任何成果可以說是眾多科學技術的累積而來
你是要說中國絕大多數的科學技術領域都超過美國了?
我對沒有科學依據的沒興趣浪費時間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Derek2025 wrote:
如無意外,下一波全球(恕刪)


財政和貨幣要整體看才會相對比較客觀
美國國家的結構不一樣
美國是把債務大多放在了政府部門
其他部門比重不大
財政和貨幣屬於經濟政策
要看的是還可操作的空間
然後比較的基礎不是單一看而是和其他國家間的比較
當美國爛而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比美國還爛
那美國就是相對好
現在的狀況就是單看美國好像數字難看
可歐盟和日本與新興國家的數字更難看阿
所以美國才相對還具有財政和貨幣的操作空間
出問題那日本肯定在美國之前
日本都還沒垮
那喊美國太早了
同樣的標準中國債務在地方政府與國企的比例和總額也不低
但相對歐美略好
可今年政府部門收入大減又推了不少刺激政策?
中國政府今年的財政赤字會好?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Derek2025 wrote:
"美國為烏克蘭提供的HIMARS...(恕刪)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俄羅斯阿
俄羅斯也在想辦法增產和找伊朗和北韓弄彈藥
一般來說進攻要消耗防守的四倍
烏克蘭最近這樣進攻
當然消耗大且對後勤的壓力要比俄羅斯大
但俄羅斯想反攻一樣得在前線累積物資才後面可能做到(還得不被打掉)
雙方都差不多
就看哪方狀況更好一點
中國具備打破這個天平的關鍵
所以歐洲幾個國家不是要去中國了
請中國出面來促成談判
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但條件私下談得怎樣難說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所以你只是選擇性相信
而不是根據可靠的科學規律
那我就不浪費時間了
航母有很大?
尤其在大海上有很大?
固定物要誤差幾公尺
那時速約50公里在和時速超過5倍音速的誤差要多少呢?
所以要幾枚來打一個目標
要同時引導不同導彈打同一目標的技術關卡呢?
可能需要的成本呢?
中國現在的技術強到抗干擾超過美國的干擾?
尤其導彈這體積能安裝的抗干擾強過了一個艦隊超過15萬噸體機能裝設的干擾?而不需要靠數量來彌補?


所以,你就能不再不斷問問題,而能給點數字在證明你的說法嗎?
根據你的想法,數學上,物理上,倒底為何會打不到?
成本又是多少?
中國和西方的干擾/抗干擾能力,你也有數字? 你怎麼知道雙方的差距?
你不斷反問,郤又提供不了一套數字,所以你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economic wrote:
任何成果可以說是眾多科學技術的累積而來
你是要說中國絕大多數的科學技術領域都超過美國了?
我對沒有科學依據的沒興趣浪費時間


中國不是絕大多數的科學技術領域都超過老美,東風就是造假?中國科技就不能有突破?

你們受西媒價值觀的洗腦還真徹底,無論怎麼告訴你們,你們還是覺得中國甚麼都落後,甚麼都是造假。

"據日本國家科技技術政策研究所(NISTEP)《科學技術指標2022》報告指出,在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方面,中國首次略微超過了美國。《科學》期刊寫道,這一里程碑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以數量激增而聞名的中國學術研究在品質上也在迎頭趕上。

《科學》期刊內容中提到,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科學政策和創新的卡羅琳.華格納(Caroline Wagner)表示,人們把中國排除在學術討論之外,認為他們推出了很多質量不高的研究,「這只是目光短淺。」然而,學者們對於「如何衡量出版物影響力」的最佳方法尚無共識,即使其他指標表明美國仍然領先,但也很勉強。

「分數計數」下,中國被引用率前1%的論文數量世界第一

NISTEP的《科學技術指標2022》統計了被引用率前1%的高品質論文——這是一個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存在的稀有階層。而若該菁英文章的研究者來自多個國家,NISTEP採用「分數計數(fractional counting)」方式平均分割貢獻程度;例如,一個法國研究機構與三個瑞典研究機構共同完成研究論文,那麼法國將被計算25%的貢獻度,瑞典則獲75%的功勞。

使用此一計算標準,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發表的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中,中國占了27.2%、美國占了24.9%,其次是英國5.5%。報導指出,但NISTEP若改用另一種不那麼精細的方法,對每一個為高引用率論文做出貢獻的國家都給予同等獎勵、無論其有多少機構共同參與時,美國則略微領先。

報導中,諾丁漢大學寧波校區的科學政策學者曹聰認為「分數計數」可能誇大了中國對國際合著論文的貢獻,「問題是誰主導了這些研究?中國人或他們的國際合作者?」儘管如此,NISTEP仍認為,中國在最高引用率論文方面的成長仍是值得注意的;20年前,中國在分數計數指標上僅排名第13位,但目前卻已首度超越美國,高居世界第一。

據報導,2016年中國論文發表數量首度超越美國,並且持續保持世界第一。當時批評者指責中國研究的品質,指出政策僅根據發表論文的「數量」為作者提供專業獎勵,此外,他們更指出,中國造紙廠為研究人員提供作者名額以換取金錢的數量似乎越來越多。

而此次NISTEP的研究表明,中國在頂級科學研究方面已變得更好,能被許多研究人員引用。

中國與美國被引用率難分勝負

雖然在NISTEP的計算方式之下,中國已超越美國,但仍有其他計算方式呈現美國領先。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2022年美國科學與工程狀況》報告測量「每個國家論文中被高度引用的比例」,稱其為「高被引文章指數」,如此將不受發表論文數量影響,進行各國之間的比較。《科學》報導,在這項計算方式之下,加拿大、英國論文發表總數較少的國家能夠排在美國和中國之前。

該報告顯示,美國的論文具有明顯的影響力。從2000年到2018年,美國高被引文章指數穩定在1.8左右,意即美國貢獻的高被引文章約是預期的1.8倍;2018年的數據,美國為1.82、中國為1.18,中國仍遠不及美國的水準。

卡羅琳.華格納與他的同事2019年的研究則呈現,美國和中國基本上是並列的。該報告雖然也發現中國當年被引用率前1%的論文比美國多一些,但是在對此類論文的實際數量與預期數量的評分中,兩國之間的差距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

《科學》認為,論文影響力僅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實力的一項指標。不論論文被引用率,美國在研究支出和獲得博士學位人數等指標上佔有優勢地位,但中國也在專利申請的指標上領先。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科學事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趕上世界其他國家。"
Derek2025 wrote:
所以,你就能不再不斷(恕刪)


所以你根本沒看別人寫的東西?
我哪有說打不到
我說的都是有可能打到
只是成本代價不低
這個你不會自己算?

然後科學拿某年某幾個指標超過美國就說中國超越了?
那美國拿了幾十年的這些指標的世界第一是中國沒幾年就整體超越的?
拿還在固定發展路線上的發動機來說好了
中國超越美國的發動機能力了?
追趕快和動不動就以為自己全面超越那是兩回事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 225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5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