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澎湖海戰》大翻車,網民意外覺醒了,中國是--后清!

farmer3000 wrote:
非也!請參考下圖中紅...(恕刪)


聽不懂嗎.假東西貼再多還是假
farmer3000 wrote:
微信上的中國/同情台灣 斥責蠻夷!
中國網民群起抵制《澎湖海戰》,嚇壞了 中南海一眾滿虜 !

最近,微信上最流行的熱搜語言是:
明雖餘寸土,存一日終是華夏正統;虜雖縱萬里,據百年仍為夷醜偽邦。
這是中國網民對電影《澎湖海戰》由衷地憤怒和不滿。

賺愛國錢、吃統一飯、宣揚清朝擊敗台灣明鄭的電影《澎湖海戰》即將上映。
但未曾想到,在預告片發佈後,遭到中國大陸網民排山倒海般聲浪的抵制和譴責。
同情明鄭、厭惡滿清、討厭叛將施琅的情緒遍佈中國互聯網。
預告片後認為滿清「無商周之禮儀、無秦漢之尊嚴、無兩晉之文學、無隋唐之盛世」
對明鄭台灣充滿同情,認為 鄭成功及其後代領導的台灣,是「大明遺脈、中華正宗」

申遺唯一獲得世界認證 5300年的"良渚"文明(炎帝部落),就是 O1a1-P203人種部落。
長江流域的 炎帝部落形成了史上第一個民族,即 西周諸夏的 華夏族(亦稱 漢族)。
漢族 O1a1-P203人種祖源於 臺灣漢本遺址出土,過去不可考所推論的假說全被證明是錯的。

漢族O1a-P203人種是臺灣先民的子孫,臺語是漢語,繁體字是漢字,臺灣是漢族的祖國。
華夏民族正統無疑是 O1a1-P203人種的 臺灣人,滿虜則是 O3-M122人種的 契丹(滿人)。
而島內少數滿虜的 客家、外省人(含約 60%),仍自稱 中華民族、中國人努力賣臺親中。

陳大民:中共對台灣磨刀霍霍為哪般?
——關於當前台海軍事局勢問題的輿情分析報告

當前台海軍事局勢輿情非常高漲,主要是中共挑起了武力侵台宣傳攻勢引發的,
由於篇幅有限,本文並沒有把所有新聞輿論的原文和出處一一舉例出來,
但是,筆者對中文媒體輿情情況進行焦點歸納,主要有如下四點:
1. 宣傳美國衰敗論,貶低美國已無力維護世界和平。
例如中文媒體的重點宣傳:美國經濟和民主已經衰落,美國阿富汗軍事大退敗,
美國無力阻止俄羅斯軍事侵佔烏克蘭,所以,臺灣將會是下一個烏克蘭。
中共已經完成全面侵台的軍事部署,台海戰爭即將爆發等等。

2. 中共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武統臺灣的民意洶洶。
近來,在中共的大力宣傳下,國內民眾的仇台仇美仇日情緒又高漲起來,
他們都認為臺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要不惜代價統一臺灣,並且不惜與美國開戰!
這些輿情主要在中共國內媒體和微信社群裡傳播。

3. 雖然臺灣島內情況複雜,但是,大部分臺灣人並不懼怕中共的武力恐嚇。
因為臺灣屬於新聞自由環境,所以,在中共的武力威虐下,
形成了一股投降派/反美派/投共派,但是, 臺灣政府和軍方一直沉著應對,
民眾捍衛民主自由的決心也非常大,日常生活秩序沒有被打亂。

4. 美日等國家捍衛臺灣民主的承諾是台海局勢最重要的輿情焦點。
自從台海軍事緊張以來,美國政府一直不斷公開承諾將會繼續履行保衛臺灣民主的承諾,
日本/澳洲/英國/歐洲也是支持捍衛臺灣民主。
例如:日本前首相安倍先生關於“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承諾,
美國原國務卿彭培奧訪台,美國議長佩羅西訪台等新聞事件,把台海局勢輿情推向高潮。

以上就是當前台海軍事局勢的四大焦點。
那麼,中共操控台海局勢新聞輿論的途徑和宣傳人員有哪些呢?
根據筆者對輿情跟蹤監測發現,主要有如下幾類人:

中共武統臺灣宣傳攻勢中,最具火藥味的人員是一些外交官,以發佈對抗性資訊而聞名。
另外是中共國台辦和統戰部,以及一些軍官,以發佈恐嚇性資訊而聞名。

同時,國營及中共下屬媒體在全球範圍內用至少十幾種語言傳播與臺灣有關的虛假資訊。
為了達及全球受眾並引起他們的共鳴,
中共還轉向私營媒體/海外政論自媒體和多語種網路紅人。
網路噴子帶頭攻擊、挑起爭論、侮辱及騷擾線民,
以毒化資訊環境轉移對批評中共的言辭的注意力。

此外,臺灣本土的部分媒體/自媒體也加入支持中共武力侵台的宣傳,
更加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臺灣部分政要公然進行反美宣傳,
顛倒是非挑撥台美關係,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力。
由此可見,參與中共武統臺灣宣傳攻勢的隊伍非常龐大,而且宣傳手段發揮到了極盡。
中配錢麗不認「鼓吹武統」直播喊冤 陸委會:不排除註銷居留權
中配錢麗為臉書社團「中國人民解放軍」管理員,
經過內政部等機關審查,認定錢麗在社團的言行有危害台灣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之虞,
於是廢止她的定居許可,並註銷台灣戶籍,目前維持長期居留狀態。
不過,錢麗日前開直播喊冤,強調只是支持解放軍威懾台獨,不等於支持武統。

想幫 可憐的中國女性脫離苦海,請注意一下 她的智商、心理狀態!
台灣「武統」陸配風波:三名網紅被取消居留,
賴清德選擇的時機與北京的反制

這是台灣新移民盧女士(經要求化名),
向BBC中文回應最近台灣取消幾位陸配居留權引發的激烈爭論。

盧女士向記者解釋,自己來台成家立業幾十年,
與台灣所有新移民姐妹兄弟一樣,都熱愛台灣,
同時也不會否定自己的故鄉中國大陸。
而她強調,所謂言論自由在台灣或國際規範下其實都有一條紅線:
「說到底,公開的言論也不是都有免責權,關於煽動鼓吹戰爭的言論,
放到網路一而再再而三的宣揚,就會要負起責任。」

事實上,近日台灣政府陸續指控幾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婚姻移民女性「陸配」,
在網路上長期散播支持「武統」台灣論點,並據此廢止她們的「依親居留許可」,
要求她們在數日內離開台灣,否則將被強制遣返,
這一決定在台灣輿論及政壇掀起千層浪,激烈辯論不斷。

這些陸配是在散播戰爭言論「為解放軍打氣」,違反了台灣法律及民主,
要求她們離境甚至強制遣返是天經地義。
還有人認為言論自由不是無限上綱。
譬如「在黑暗的電影院中大喊失火了,不屬於言論自由,
因為可能造成的是恐懼踩踏與無數的傷亡……。

中國人心理素質差,只把個人利益放第一,奉勸 臺灣人別單純看外表就娶回 臺灣!
farmer3000 wrote:
微信上的中國/同情台灣 斥責蠻夷!
中國網民群起抵制《澎湖海戰》,嚇壞了 中南海一眾滿虜 !

最近,微信上最流行的熱搜語言是:
明雖餘寸土,存一日終是華夏正統;虜雖縱萬里,據百年仍為夷醜偽邦。
這是中國網民對電影《澎湖海戰》由衷地憤怒和不滿。

賺愛國錢、吃統一飯、宣揚清朝擊敗台灣明鄭的電影《澎湖海戰》即將上映。
但未曾想到,在預告片發佈後,遭到中國大陸網民排山倒海般聲浪的抵制和譴責。
同情明鄭、厭惡滿清、討厭叛將施琅的情緒遍佈中國互聯網。
預告片後認為滿清「無商周之禮儀、無秦漢之尊嚴、無兩晉之文學、無隋唐之盛世」
對明鄭台灣充滿同情,認為 鄭成功及其後代領導的台灣,是「大明遺脈、中華正宗」

申遺唯一獲得世界認證 5300年的"良渚"文明(炎帝部落),就是 O1a1-P203人種部落。
長江流域的 炎帝部落形成了史上第一個民族,即 西周諸夏的 華夏族(亦稱 漢族)。
漢族 O1a1-P203人種祖源於 臺灣漢本遺址出土,過去不可考所推論的假說全被證明是錯的。

漢族O1a-P203人種是臺灣先民的子孫,臺語是漢語,繁體字是漢字,臺灣是漢族的祖國。
華夏民族正統無疑是 O1a1-P203人種的 臺灣人,滿虜則是 O3-M122人種的 契丹(滿人)。
而島內少數滿虜的 客家、外省人(含約 60%),仍自稱 中華民族、中國人努力賣臺親中。

戰爭經過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
施琅從銅山島出發,姚啟聖也撥3,000人同施琅出征。
十五日(9日)鄭軍哨船發現清軍已到花嶼、貓嶼一帶,
趕緊回報劉國軒,當晚清軍在八罩島過夜。

十六日(10日)施琅進攻娘媽宮,以速度快的鳥船當作先鋒。
劉國軒讓林陞、江勝指揮水軍;邱輝為先鋒,自己在娘媽宮港口督戰。
當時受風勢阻擾,清軍不敢前進,只有以藍理為首的7隻艦隊突入鄭軍。

施琅再派出第二波鳥船部隊,交戰不久後開始漲潮,
一些清軍船隻被海水沖向岸邊,鄭軍趁勢將艦隊分成兩翼包圍清軍。
施琅見狀趕緊突入鄭軍,想解救被圍困的船隻,卻被林陞率軍包圍。
施琅在交戰中被火銃射傷右眼,不過沒有失明; 林陞也被大炮打斷左腿。
林陞負傷讓鄭軍失去指揮,施琅藉機撤離戰場,到西嶼附近的海上休息。

施琅於十七日(11日)返回八罩島,八罩島地形險惡,
船隻遇暴風很容易撞上島邊的暗礁,農曆六月又是容易發生颱風的時節,
施琅卻很幸運沒碰到颱風。
劉國軒得知清軍在八罩島休息,親自進攻卻被施琅擊退。
施琅趁勢於十八日(12日)先派戰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嶼、桶盤嶼。

二十二日(16日)早七時,施琅決定發動總攻擊,將艦隊分成三路進攻,
剩下約80艘當後援部隊,搭配採用以眾擊寡的「五點梅花陣」,
即是五艦結為一隊攻東寧的一艦:
中路:共有56艘船,分成8隊,每隊有7艘船。
由施琅親自指揮,作為主力進攻娘媽宮。

右路:共有50艘船,由總兵陳蠎等從澎湖港口東側東蒔攻入雞籠嶼、
四角嶼,之後會合中央部隊夾攻鄭軍。

左路:共有50艘船,由總兵董義等從澎湖港口西側內塹攻入牛心灣,
讓鄭軍誤判清軍要在此地登陸。
天亮前,開始颳起颱風。辰時(7時—9時)受颱風影響,海上吹起西北風,
鄭軍順著風勢進攻,一時處於優勢,清將朱天貴被炮擊而死。
到了中午,颱風受到赤道鋒面帶的影響,海上開始吹南風,風向轉變成對清軍有利。
施琅命令全軍反攻,順著風勢發射各種火器,並且以數船圍攻鄭軍一船,
鄭軍全面崩潰,江勝戰死、邱輝自焚。
共斃傷鄭軍1,2000人,俘5,000餘人。擊毀、繳獲戰船190餘艘。
劉國軒眼見大勢已去,率領殘餘部隊從北面吼門退往台灣,
澎湖各島鄭軍都向施琅投降。清軍陣亡329人,傷1,800餘人。
突然才驚覺到 中國是 后清,尚不知自己是 契丹(滿人)!
國、共契丹(滿人)政權以 漢人魚目混珠為 漢族,在 漢人、 漢族之間歪來歪去。
為了 華夏正統,不惜使 契丹(滿人)拜錯祖先,誤以為是 炎黃子孫!

請參考下圖中紅圈處,O2即 舊 O3-M122人種,本文延用舊稱以利參考史料!
位置具體地說,是在 燕山以北的遼河流域!東北遼寧省至 內蒙赤峰一帶的遊牧民族。
世上所有 O3的人種起源於此處,它就是種族滅絕了 漢族的元兇
O3人種在五胡亂華、遼金元清把 漢族男的殺、女的X,入侵中原、臺灣根本不是移民來的。


下圖中紅圈處的俄文即 契丹,俄爹豈有認錯 親兒子的道理?
此人種在歷史進程上有不同 稱謂:東胡->匈奴->鮮卑->契丹->滿人->漢人->中國人。
自古一路下來不斷地改名換姓、易容變身行兇作案,難得 習包子肯認了正身叫 契丹


Китай一詞起源於《魏書·契丹傳》中所稱「契丹在 庫莫奚以東」。
「庫莫奚」即蒙古語「沙子」之意,「奚東」就是 內蒙戈壁沙漠以東。
即 燕山以北的遼河流域!東北遼寧省至 內蒙赤峰一帶的遊牧民族。
漢語(臺語)發音 「奚東」= Китай。

China 一詞起源於古代的秦朝,遠遠比「中國」朝代更早了 2200年。
"秦人"到印度賣絲綢,以 "秦人"自稱 = 印文cina ,英文 China源自 cina。
漢語(臺語)發音「秦人」= China,讀"金郎"、而不是"噓哪"、"踹哪"。

「奚東」是 O3-M122人種的 契丹(滿人) ≠「秦人」是 O1a1-P203人種的 漢族。
漢語(臺語)發音的 Китай ≠ China,地理位置不同、人種也完全不一樣。
錯把 Китай = China = 中國,是 契丹(滿人)政權將錯就錯、故意致之。

契丹(滿人) O3-M122人種 在契丹語中是鑌鐵或刀劍的意思,也是古代遼國的 國號。
東北遼寧盛產煤、鐵、白楊木、挽馬等,致使 O3-M122人種在古代戰爭中擁有精良的軍武。
煤煉鐵,鐵造馬蹄鐵、箭頭、鐵浮屠(盔甲),白楊木造箭桿,馬可騎乘馱重。
以致農牧耕讀、重文輕武的 漢族(O1a1-P203人種),被 遊牧騎射的 契丹(滿人)屠戮殆盡。


據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一書第五卷(清時期)記載,
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關內外的 漢族人口死亡了達 8000萬之多!
契丹(滿人) O3-M122人種於 清時期種族滅絕了 漢族O1a1-P203人種只剩1000萬人
參考下圖中 O1a-M119在中國即 漢族O1a1-P203人種分佈圖! 目前只剩 3~5%的漏網之魚。
想拿假資料魚目混珠?門都沒有,真正的歷史如下:

上圖是學者研究結果,證明了東亞和東南亞的父系遺傳祖譜主要由 Y 染色體宏單倍群 O系及其兩大下游支系 O1 和 O2所塑造。這些單倍群的地理分佈模式,共同指向了一個重要的結論,O2漢人和O1a台灣高山族的父系祖先皆起源於亞洲大陸的中國華南地區,同源同種。

O2-M122是兩岸漢族中最主要的單倍群,其擴散與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及長江流域的農業人口擴張密切相關,構成了當代中國大陸及台灣漢族基因庫的基礎。

O1a系在 Ta(台灣高山原住民)中佔有極高比例。(經研究約有70%的台灣原住民系屬O1a基因)該世系是南島語族最具標誌性的父系血緣,其高頻率分佈支持了南島語族從華南沿海地區向台灣遷徙,並進一步擴散至太平洋島嶼的「出台灣假說」。


漢人遷徙歷史:
一、秦漢至三國時期(前3世紀~3世紀)
秦始皇南征嶺南(前214年)
背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任尉屠睢、任囂、趙佗等將軍南征百越地區。
結果: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開始了漢人向嶺南的移民。
影響:中原的制度、農業、語言與文化開始傳入今日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
東漢末年、三國動亂(2~3世紀)
背景:董卓之亂、赤壁之戰。
結果:大量中原士族南遷至長江流域(如荊州、揚州),形成「衣冠南渡」的雛形。
代表人物:孫吳政權中許多將領、士族原來來自北方。
二、永嘉之亂與「衣冠南渡」(4世紀)
西晉永嘉之亂(311年)
背景:五胡亂華,洛陽被攻陷。
結果:晉室南渡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政權。
影響:大量北方漢族士族(王、謝、庾、桓等家族)遷入江南,帶動江南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5~9世紀)
南北朝分立(420–589)
背景:北方被胡族政權統治,南方由漢族政權延續(宋、齊、梁、陳)。
結果:南方成為漢文化的中心,出現「南朝文風」。
影響:漢族人口主體轉移到長江流域以南,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重心。
唐末黃巢之亂(874–884)
背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與戰亂頻繁。
結果:大量民眾避亂南方,福建、廣東人口大增。
影響:福建閩南地區開始出現「八姓入閩」等移民潮。
四、宋元之際(10~13世紀)
北宋滅亡與南宋建立(1127年)
背景:金兵南下,靖康之變。
結果:趙構南渡建立南宋,首都臨安(杭州)。
影響:北方士民再度南遷,推動江南城市繁榮與手工業發展。
元初戰亂(13世紀)
背景:蒙古南征,宋元戰爭長達數十年。
結果:部分漢人南逃廣東、福建、海南等地。
五、明清之際與遷台(17世紀起)
明末清初戰亂(1644年以後)
背景:明清易代、流寇與鄭成功抗清。
結果:許多福建、廣東民眾隨鄭成功軍隊渡海來台。
影響:形成台灣最早的大規模漢人社會,閩南、客家文化開始紮根。



清代「渡台禁令」鬆綁(18世紀)
背景:初期清廷限制人民渡台,後因開墾需求放寬。
結果:福建漳泉地區與廣東嘉應(梅州)客家人大量移民台灣。
影響:形成今日台灣南部閩南人、北部與中部客家人分布格局。
六、近代移民潮(19~20世紀)
清末民初至戰後
背景:戰亂、日據時期人口流動。
結果:部分漢族沿海商人、勞工、知識份子遷台。
1949年:中國內戰後,大量軍民(約120萬人)自中國大陸來台。


拿國際上最權威的 汎亞 SNP聯盟(Pan-Asian SNP consortium)針對台灣原住民基因研究的圓餅圖偽造資料,除顯示知識缺乏外,足見其居心不良!!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809%2902067-3

真實的情況如下:
現今O2漢人分布
中國大陸:
漢族人口絕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國,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1%,分布於各個省市。
臺灣:
漢族人數約22,575,365人,約占台灣人口的95%。[參177][參178][參179]



台灣目前四大族群占比如下:


兩岸都是漢族O2-M122人種,也是臺灣子孫的根源,閩南語是福建方言,繁體與簡體字都是漢字,中國大陸是臺灣漢族的根源。
華夏民族正統無疑是O3-M122漢
人人種,
O1a1-P203人種是臺灣高山原住民,僅佔台灣人口2.6%,但其根源亦來自華南地區,統稱高山族,亦是中華民族的一員!
farmer3000 wrote:
微信上的中國/同情台灣 斥責蠻夷!
中國網民群起抵制《澎湖海戰》,嚇壞了 中南海一眾滿虜 !

最近,微信上最流行的熱搜語言是:
明雖餘寸土,存一日終是華夏正統;虜雖縱萬里,據百年仍為夷醜偽邦。
這是中國網民對電影《澎湖海戰》由衷地憤怒和不滿。

賺愛國錢、吃統一飯、宣揚清朝擊敗台灣明鄭的電影《澎湖海戰》即將上映。
但未曾想到,在預告片發佈後,遭到中國大陸網民排山倒海般聲浪的抵制和譴責。
同情明鄭、厭惡滿清、討厭叛將施琅的情緒遍佈中國互聯網。
預告片後認為滿清「無商周之禮儀、無秦漢之尊嚴、無兩晉之文學、無隋唐之盛世」
對明鄭台灣充滿同情,認為 鄭成功及其後代領導的台灣,是「大明遺脈、中華正宗」


O3-M122人種突然才驚覺到 中國是 后清,尚不知自己是 契丹(滿人)!
國、共契丹(滿人)政權以 漢人魚目混珠為 漢族,在 漢人、 漢族之間歪來歪去。
為了 華夏正統,不惜使 契丹(滿人)拜錯祖先,誤以為是 炎黃子孫!

下圖中紅圈處的俄文即 契丹,俄爹豈有認錯 親兒子的道理?
此人種在歷史進程上有不同 稱謂:東胡->匈奴->鮮卑->契丹->滿人->漢人->中國人。
自古一路下來不斷地改名換姓、易容變身行兇作案,難得 習包子肯認了正身叫 契丹


Китай一詞起源於《魏書·契丹傳》中所稱「契丹在 庫莫奚以東」。
「庫莫奚」即蒙古語「沙子」之意,「奚東」就是 內蒙戈壁沙漠以東。
即 燕山以北的遼河流域!東北遼寧省至 內蒙赤峰一帶的遊牧民族。
漢語(臺語)發音 「奚東」= Китай。

China 一詞起源於古代的秦朝,遠遠比「中國」朝代更早了 2200年。
"秦人"到印度賣絲綢,以 "秦人"自稱 = 印文cina ,英文 China源自 cina。
漢語(臺語)發音「秦人」= China,讀"金郎"、而不是"噓哪"、"踹哪"。

「奚東」是 O3-M122人種的 契丹(滿人) ≠「秦人」是 O1a1-P203人種的 漢族。
漢語(臺語)發音的 Китай ≠ China,地理位置不同、人種也完全不一樣。
錯把 Китай = China = 中國,是 契丹(滿人)政權將錯就錯、故意致之。

據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一書第五卷(清時期)記載,
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關內外的 漢族人口死亡了達 8000萬之多!
契丹(滿人) O3-M122人種於 清時期種族滅絕了 漢族O1a1-P203人種只剩1000萬人。
參考下圖中 O1a-M119在中國即 漢族O1a1-P203人種分佈圖! 目前只剩 3~5%的漏網之魚。


申遺唯一獲得世界認證 5300年的"良渚"文明(炎帝部落),就是 O1a1-P203人種部落。
長江流域的 炎帝部落形成了史上第一個民族,即 西周諸夏的 華夏族(亦稱 漢族)。
漢族 O1a1-P203人種祖源於 臺灣漢本遺址出土,過去不可考所推論的假說全被證明是錯的。
漢族O1a-P203人種是臺灣先民的子孫,臺語是漢語,繁體字是漢字,臺灣是漢族的祖國。
華夏民族正統無疑是 O1a1-P203人種的 臺灣人,滿虜則是 O3-M122人種的 契丹(滿人)。

而島內少數滿虜的 客家、外省人(含約 60%),仍自稱 中華民族、中國人努力賣臺親中。

《澎湖海戰》沒有提到的歷史
促統影像的古代帝國情結
中國大陸電影《澎湖海戰》即將公映,情節以清朝康熙年間攻打台灣、
將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的歷史為主線,其重現「統一」情境帶著強烈的政治暗示。
康熙22年(1683年),施琅率軍渡海,與明鄭水師於澎湖決戰,
最終明鄭敗北,令台灣納入清廷版圖。電影聚焦軍事勝利,
卻巧妙迴避了清廷戰後對「是否留台」爭論激烈。
而明鄭真實的歷史,又比電影複雜得多。

清廷攻打台澎,並非基於「大一統」,而是要徹底消滅鄭氏政權,
防止其成為反清復明勢力的根據地。
康熙年間,中原大地的反清運動依然活躍,
「反清復明」是民間秘密會社凝聚力量的主要口號。
台灣鄭氏高舉忠誠大明的旗幟,雖在大海對岸,卻是這些反清力量心中的象徵。

因此,攻台是清廷「剷除前明餘孽」的需要。
明鄭滅亡後,清廷對台灣的態度立刻出現分歧。
朝中不少官員認為台灣遠隔大海,徒增負擔,不如遷民撤軍,棄守不留。
這些意見一度成為主流。最後還是施琅上奏《臺灣棄留疏》,
從安全角度主張「留台」而非「棄台」。
施琅說服了康熙,清廷遂在台設府縣,納入福建管轄。

明鄭的另一個印象:關懷南洋華人
《澎湖海戰》將明鄭視為分裂政權。
但在17世紀中晚期,理解明鄭與清廷的差別,不能忽視其對「海洋生活」的立場。
鄭成功及其後裔一度以海上貿易、航運網絡維繫政權,與東南亞華人社群聯繫密切。
對他們而言,海洋是生命通道。

17世紀中葉的菲律賓華人頻遭西班牙殖民者壓迫與屠殺。
接到當地華人求救後,延平王鄭成功派出一位義大利天主教神父作為特使,
向西班牙殖民者傳達嚴厲警告——若再虐待華人,明鄭將以軍事行動報復。
與明鄭形成鮮明對比,清廷對海外華人則採取極端厭惡的態度。
自順治以來,「渡海出洋」被視為叛逆行為,海禁政策持續。
乾隆年間,當印尼華人被荷蘭殖民者壓迫時,乾隆皇帝面對當地華人求救,
卻是斷然拒絕,認為南洋華人是天朝棄民、出洋牟利、概不聞問。
這種態度,正是陸地農耕或遊牧帝國思維下的政權內向與封閉。

明鄭雖敗亡於澎湖之戰,但其海洋世界觀、對南洋華人的聯繫,
卻在歷史上留下了另一種印記。
明鄭與清廷之間的衝突,不僅僅是前朝和新興王朝的對峙,
又何嘗不是文明道路的角力?

被政治需要塑形的歷史
鄭成功的面向是複雜的。拍攝《澎湖海戰》的人,
將鄭成功擊敗荷蘭人看作是打敗西方的民族英雄。
在台灣,對他的中樞祭祀和崇拜,經歷了國民黨時代的「復台」,
後來民主化後變成「開台」,再到如今變成「來台」。
他的精神價值,在國民黨戒嚴時期是光復中原的先驅,如今是成為保衛台灣的典範。
在日治時代,鄭成功身上一半的日本血統,成為了東京殖民台灣的文化正當性之一。
不能忽略,在原住民史觀中,部分人無法將這位國姓爺看作仁慈的統治者。
所有這些紛紛擾擾,但又何嘗不是台灣歷史豐富多彩的體現呢?

2001年的陸劇《康熙帝國》中,鄭成功的兒子鄭經被塑造成一個大腹便便、
腦滿腸肥、陰險狡詐的小人。
但真實歷史中,鄭經對台灣的文教興盛具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澎湖海戰》在影像上呈現的是軍事戰爭,在政治上塑造的是統一圖騰。
但歷史的真實遠比銀幕的框架更豐富。歷史的奧妙往往存在於被忽略的細節裡
——比如在施琅主張留台的奏疏中,也在南洋華人向明鄭求助的呼聲中。

上圖是學者研究結果,證明了東亞和東南亞的父系遺傳祖譜主要由 Y 染色體宏單倍群 O系及其兩大下游支系 O1 和 O2所塑造。這些單倍群的地理分佈模式,共同指向了一個重要的結論,O2漢人和O1a台灣高山族的父系祖先皆起源於亞洲大陸的中國華南地區,同源同種。

O2-M122是兩岸漢族中最主要的單倍群,其擴散與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及長江流域的農業人口擴張密切相關,構成了當代中國大陸及台灣漢族基因庫的基礎。

O1a系在 Ta(台灣高山原住民)中佔有極高比例。(經研究約有70%的台灣原住民系屬O1a基因)該世系是南島語族最具標誌性的父系血緣,其高頻率分佈支持了南島語族從華南沿海地區向台灣遷徙,並進一步擴散至太平洋島嶼的「出台灣假說」。


漢人遷徙歷史:
一、秦漢至三國時期(前3世紀~3世紀)
秦始皇南征嶺南(前214年)
背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任尉屠睢、任囂、趙佗等將軍南征百越地區。
結果: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開始了漢人向嶺南的移民。
影響:中原的制度、農業、語言與文化開始傳入今日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
東漢末年、三國動亂(2~3世紀)
背景:董卓之亂、赤壁之戰。
結果:大量中原士族南遷至長江流域(如荊州、揚州),形成「衣冠南渡」的雛形。
代表人物:孫吳政權中許多將領、士族原來來自北方。
二、永嘉之亂與「衣冠南渡」(4世紀)
西晉永嘉之亂(311年)
背景:五胡亂華,洛陽被攻陷。
結果:晉室南渡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政權。
影響:大量北方漢族士族(王、謝、庾、桓等家族)遷入江南,帶動江南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5~9世紀)
南北朝分立(420–589)
背景:北方被胡族政權統治,南方由漢族政權延續(宋、齊、梁、陳)。
結果:南方成為漢文化的中心,出現「南朝文風」。
影響:漢族人口主體轉移到長江流域以南,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重心。
唐末黃巢之亂(874–884)
背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與戰亂頻繁。
結果:大量民眾避亂南方,福建、廣東人口大增。
影響:福建閩南地區開始出現「八姓入閩」等移民潮。
四、宋元之際(10~13世紀)
北宋滅亡與南宋建立(1127年)
背景:金兵南下,靖康之變。
結果:趙構南渡建立南宋,首都臨安(杭州)。
影響:北方士民再度南遷,推動江南城市繁榮與手工業發展。
元初戰亂(13世紀)
背景:蒙古南征,宋元戰爭長達數十年。
結果:部分漢人南逃廣東、福建、海南等地。
五、明清之際與遷台(17世紀起)
明末清初戰亂(1644年以後)
背景:明清易代、流寇與鄭成功抗清。
結果:許多福建、廣東民眾隨鄭成功軍隊渡海來台。
影響:形成台灣最早的大規模漢人社會,閩南、客家文化開始紮根。



清代「渡台禁令」鬆綁(18世紀)
背景:初期清廷限制人民渡台,後因開墾需求放寬。
結果:福建漳泉地區與廣東嘉應(梅州)客家人大量移民台灣。
影響:形成今日台灣南部閩南人、北部與中部客家人分布格局。
六、近代移民潮(19~20世紀)
清末民初至戰後
背景:戰亂、日據時期人口流動。
結果:部分漢族沿海商人、勞工、知識份子遷台。
1949年:中國內戰後,大量軍民(約120萬人)自中國大陸來台。


拿國際上最權威的 汎亞 SNP聯盟(Pan-Asian SNP consortium)針對台灣原住民基因研究的圓餅圖偽造資料,除顯示知識缺乏外,足見其居心不良!!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809%2902067-3

真實的情況如下:
現今O2漢人分布
中國大陸:
漢族人口絕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國,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1%,分布於各個省市。
臺灣:
漢族人數約22,575,365人,約占台灣人口的95%。[參177][參178][參179]


台灣目前四大族群占比如下:



大陸O2漢人經濟成就卓著:建成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 8 年全球第一;高鐵營運里程逾 4.5 萬公里,占世界總里程 2/3 以上,推動區域經濟協同;數位經濟規模突破 50 萬億元,電商、行動支付等新業態領跑全球。
台灣O2漢人經濟優勢:半導體產業全球領先,台積電先進製程占全球高端晶片代工市場超 50% 份額;精密機械領域實力突出,機床出口額曾長期居全球前列;農產品加工技術精湛,深加工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強,穩固區域經濟發展基礎。

兩岸都是漢族O3-M122人種,也是臺灣子孫的根源,閩南語是福建方言,繁體與簡體字都是漢字,中國大陸是臺灣漢族的根源。
華夏民族正統無疑是O3-M122漢
人人種, O1a1-P203人種是臺灣高山原住民,僅佔台灣人口2.6%,但其根源亦來自華南地區,亦是中華民族的一員。

中國大陸有3兆美元的外匯,牢牢實實的掌握在漢族手裡,台灣人辛辛苦苦賺的錢卻隨時被白人覬覦,武器買買買,銀子花花花!
台灣的進出口都靠中國大陸,占比皆是排名第一,吃穿全靠中國大陸,未來經濟發展仍需要兩岸互利共榮,絕不能讓一群外籍黃種人給誤導。

缺領土、也缺人口更缺錢的美帝國將傾,但利用臺灣之心不死,必須吸取臺灣人力物力給美國政權續命。

大家都嘛 知道! 有群黃種人在 白人施捨的日子根本沒法過了,但他們的可憐必有可惡之處!

臺灣漢族與大陸漢族同源同種,但有群蒙著漢人皮講著漢語寫著漢字的外籍黃種人卻極力慫恿兩方幹起來,對這群人你心慈手軟? 臺灣人肯定要 死的很慘!
farmer3000 wrote:
微信上的中國/同情台灣 斥責蠻夷!
中國網民群起抵制《澎湖海戰》,嚇壞了 中南海一眾滿虜 !

最近,微信上最流行的熱搜語言是:
明雖餘寸土,存一日終是華夏正統;虜雖縱萬里,據百年仍為夷醜偽邦。
這是中國網民對電影《澎湖海戰》由衷地憤怒和不滿。

賺愛國錢、吃統一飯、宣揚清朝擊敗台灣明鄭的電影《澎湖海戰》即將上映。
但未曾想到,在預告片發佈後,遭到中國大陸網民排山倒海般聲浪的抵制和譴責。
同情明鄭、厭惡滿清、討厭叛將施琅的情緒遍佈中國互聯網。
預告片後認為滿清「無商周之禮儀、無秦漢之尊嚴、無兩晉之文學、無隋唐之盛世」
對明鄭台灣充滿同情,認為 鄭成功及其後代領導的台灣,是「大明遺脈、中華正宗」


O3-M122人種突然才驚覺到 中國是 后清,尚不知自己是 契丹(滿人)!
國、共契丹(滿人)政權以 漢人魚目混珠為 漢族,在 漢人、 漢族之間歪來歪去。
為了 華夏正統,不惜使 契丹(滿人)拜錯祖先,誤以為是 炎黃子孫!

下圖中紅圈處的俄文即 契丹,俄爹豈有認錯 親兒子的道理?
此人種在歷史進程上有不同 稱謂:東胡->匈奴->鮮卑->契丹->滿人->漢人->中國人。
自古一路下來不斷地改名換姓、易容變身行兇作案,難得 習包子肯認了正身叫 契丹


Китай一詞起源於《魏書·契丹傳》中所稱「契丹在 庫莫奚以東」。
「庫莫奚」即蒙古語「沙子」之意,「奚東」就是 內蒙戈壁沙漠以東。
即 燕山以北的遼河流域!東北遼寧省至 內蒙赤峰一帶的遊牧民族。
漢語(臺語)發音 「奚東」= Китай。

China 一詞起源於古代的秦朝,遠遠比「中國」朝代更早了 2200年。
"秦人"到印度賣絲綢,以 "秦人"自稱 = 印文cina ,英文 China源自 cina。
漢語(臺語)發音「秦人」= China,讀"金郎"、而不是"噓哪"、"踹哪"。

「奚東」是 O3-M122人種的 契丹(滿人) ≠「秦人」是 O1a1-P203人種的 漢族。
漢語(臺語)發音的 Китай ≠ China,地理位置不同、人種也完全不一樣。
錯把 Китай = China = 中國,是 契丹(滿人)政權將錯就錯、故意致之。

據 復旦大學教授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一書第五卷(清時期)記載,
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關內外的 漢族人口死亡了達 8000萬之多!
契丹(滿人) O3-M122人種於 清時期種族滅絕了 漢族O1a1-P203人種只剩1000萬人。
參考下圖中 O1a-M119在中國即 漢族O1a1-P203人種分佈圖! 目前只剩 3~5%的漏網之魚。


申遺唯一獲得世界認證 5300年的"良渚"文明(炎帝部落),就是 O1a1-P203人種部落。
長江流域的 炎帝部落形成了史上第一個民族,即 西周諸夏的 華夏族(亦稱 漢族)。
O1a1-P203人種的 漢族上層祖源於 臺灣漢本遺址出土。
過去不可考所推論的假說被證明是錯的,漢族是 臺灣先民的子孫,而不是祖先。
臺語是 漢語,繁體字是 漢字,臺灣是 漢族的祖國。
華夏民族正統無疑是 O1a1-P203人種的 臺灣人,滿虜則是 O3-M122人種的 契丹(滿人)。

而島內少數滿虜的 客家、外省人(含約 60%),仍自稱 中華民族、中國人努力賣臺親中。

我今天看到“後清”一詞,覺得非常貼切:
今天的中國就是滿清的延續

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的政體如何定位,
這是認識和判斷中國一切之一切的開始。
對中國今天政治體製的本質的認識,
會給所有其他問題的認識和爭論節省時間和口水。

我認為,一切從中國封建帝制出發,
今天的中國,自民國以來,依然沒有脫離封建帝製的本質。
總書記就是皇帝。

而滿清政府的特殊性是外族入侵,所以繼封建帝制之上更是民族滅絕統治。
這裏的滅絕是指對中原漢族的民族認同的滅絕。
這表現在滿韃入關之初的瘋狂殺戮、鎮壓那些中華的血性漢子,
然後就是強迫全體漢族蓄留滿韃的辮子。

這種強迫的外在形式,最終導致全體 漢族的屈服和臣服,
以至於當滿清滅亡之際,被剪發的 漢族暴跳如雷、哭天搶地,
認為這是割了祖宗、割了命根子。

在中國,形成了以滿族八旗子弟的世襲的爵位、奉祿和財產。
這就如同今天的全體高調的或低調的高幹子弟,
他們依靠他們的老子,獲得各種特權、方便和利益,受到法律的超級保護和赦免。
而留給 漢族少數的科考,如同農村子弟的高考。

全社會完全沒有任何法制,老百姓盼望個清官如久旱盼甘雨,
而清官就如同鱗毛鳳角一般稀少。
任何的社會活動,任何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道,完全都是靠各種方式的賄賂來潤滑。
老百姓沒有任何尊嚴和保障,一切按照財富來安排人的社會地位。

而皇帝,也就是總書記,完全按照皇權的政治需要來打掉官吏,
而且甭管是什麽理由,完全可以羅織一大堆罪名,
全是貪汙枉法、草菅人命的罪,然後抄家、充公、滅族。
任何一個官員,想整下去,全是爛透了壞透了的官,根本不需要莫須有的罪名,
每個官員背後都是一大堆的血債和貪汙腐化。

大家可以看一看,今天的黨和過去的滿韃有什麽區別?
都是高於普通百姓的一個階層。
今天的官又和滿清的官有什麽區別?
今天的總書記和過去的皇帝又有什麽區別?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