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333324 wrote:你光談設備....不談產品......(恕刪) 沒人逼你談設備阿!!!只是我提的是設備 你硬要談產品?? 這本來就是兩件事...硬要混著談 是想證明什麼??不認識字? 邏輯有問題?
美國稀土提煉從1940年就開始,1950-1980在世界產量第一,從1980因破壞環境太大,美、日將技術轉移中國,中國以便宜、成本低而漸漸趕上,在美國因破壞環境,沒人願意投資而轉為全部轉向中國購買,,中國就從1990年超越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至今,當年技術當然沒有現在的技術強,但也看出一個政策的改變會影響到將來的國運,與半導體的研發一樣,先來後到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但根據我玩股票的經驗,一個公司囂張沒落魄的久,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才能看出勝負端倪。
tony333324 wrote:他奶奶的熊勒..我隨意舉例給你知道, 酸洗, 濃度在台灣是90洗到7575你....(恕刪) 聽你這樣是恐怕根本就無回收的可能。全部都是降級使用。所以家用鹽酸是最後一站嗎。
wonderzero2 wrote:聽你這樣是恐怕根本就...(恕刪) 不是這麼說, 你知道酸洗後要做甚麼動作嗎? 要用純水沖洗, 沖洗下來的廢水, 要中和後回收使用, 所以基本上用水量很少.所以, 這些酸洗液, 是可以中和的.但是能賣, 有人買, 他能用, 能廢物利用的, 你為何不用?
lastlamp1021 wrote:精煉能力也是美國開始...(恕刪) 這是一個很好,也很關鍵的問題 — 關於美日澳等國家能否在 2 到 10 年內建立完整的「5N 純度(即 99.999%)稀土」供應鏈。我的看法是:極具挑戰,但並非完全不可能,真正要做成「端到端、可商業化規模」則可能需要 5-10 年或更長時間。下面我把關鍵瓶頸、促進條件、時間評估,以及風險做一個比較清晰的整理,幫你判斷那些報道哪邊比較接近現實。一、什麼是 5N 純度稀土?為什麼難“5N”意指 99.999% 的純度,即雜質在 1 萬分之一之下。對於許多高端應用(特別是磁體、光學材料、量子應用、半導體製程)來說,低殘餘雜質至關重要。在稀土加工中,從礦石 → 濃縮 → 分離 → 精製 → 金屬 / 合金 / 磁體,每個環節都可能引入微量雜質。要控制到 5N 純度,需要極高的化學分離技術、潔淨環境、材料純化設備,以及精密的檢測能力。此外,稀土提煉通常伴隨放射性和化學廢料處理問題,環保法規、廢水、廢渣處置是重大代價。這在發達國家尤其是一大困難。globalaffairs.org+2BCG+2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產業發展與投入,在稀土分離、精製、合金/磁體製造、材料純化漸進優化方面已經有成熟鏈條,這是其他國家難以一蹴而就的優勢。二、世界各國現在的努力與現狀下面列幾個已在進行的國家/企業動向,作為參考。國家/企業 現狀與進展 限制與瓶頸美國 山坡(Mountain Pass)礦場在美國運作,是美國為數不多的稀土礦之一。Wikipedia+2Mining Technology+2美國有報導目標在 2027 年建立“從礦場到磁體”的本土供應鏈,以供應國防需求。Reuters美國學者與政策分析也普遍認為,即使有大量資金與政策支持,建立完整的分離與精製能力可能需要十年以上。Econofact+2CSIS+2缺乏成熟分離/精製能力;環保法規嚴;資本成本與回報率壓力;技術人才匱乏。globalaffairs.org+2ScienceDirect+2澳大利亞 澳洲是少數在礦產方面具有潛力的國家之一。Lynas 是知名稀土公司。Mining Technology+3Wikipedia+3CSIS+32025 年有報導稱澳洲某重稀土生產達到中國以外的里程碑。The Japan Times澳洲政府與公司也在推動本地分離、精製設施建設。globalbrandsmagazine.com+1雖然礦源較為豐富,但分離與精製能力薄弱;運輸與基礎設施投資龐大;環保成本與社會接受度問題。日本 / 南韓 /其他盟國 日本長期因為對稀土依賴中國而採取策略儲備與產業補助。World Economic Forum也有報導日本在某些中游材料與合金加工上有技術優勢。lowyinstitute.org+1雖然在精密製造、合金/材料方面可能有技術基礎,但礦源與化學分離能力受限;要從礦石端做到高純度稀土完全自給,是重挑戰。三、時間估算:真正構建 5N 純度供應鏈可能需要多久?把各環節拆開來看,我的評估大致如下:階段 關鍵任務 預估時間礦產開發與許可 勘探、環評、採礦權、開採設施 1-3 年濃縮 / 前處理 礦石濃縮、初步化學處理 1-2 年(若已有設施)分離 / 精製 / 純化 把各稀土元素分開、去除雜質 2-5 年合金 / 磁體 /下游製造 製作高性能磁體、合金材料、终端部件 1-3 年檢測 /品質控管 /量產穩定 建立 5N 純度檢測系統、品控流程 1-2 年配套基礎設施 &環保處理 廢水、廢渣處理設施、安全監管 同上各階段同步進行綜合來看:如果從零開始、資源尚未開發或產能尚欠缺的情況下,要構建完整的 5N 純度鏈條,至少需要 5 年以上,很可能 7 到 10 年。如果已有部分礦業或中游能力(如澳洲、已有濃縮設施、已有基礎加工能力國家)提前佈局,7 年左右可能具備一定規模能力;但真正商業化、成本可競爭、品質穩定的 5N 純度鏈條,要普遍商業化應用,則常見報告與政策預測都傾向 10 年左右。The Department of Energy's Energy.gov+5Econofact+5CSIS+5有報導說「2 年」可達成,那很可能是指某些中游或示範線(例如某元素某純化工序)可初步產出,但整條鏈條達到全球需求水平、5N 純度、全面替代中國主導供應,這樣的速度非常激進。舉例:有分析指出,即使賦予政策扶持、稅收補貼,建造中游分離/純化設施在美國一部分需要十年以上時間才能成熟。Econofact+1因此,那些報導說「2 年內搞定整條 5N鏈」多半是過於樂觀或偏向宣傳性質。四、報道中的「2 年到 10 年」區間,哪邊較可能?基於上述分析,我對這區間做以下判斷:2 年內全面達成:極不可能。即使在資金、技術、政策配合最理想的情況下,也因為環評、建設、技術反覆驗證、供應鏈配套等因素,很難在短期完成。2 年內頂多達成某些子環節的樣本或小規模試產。5 年左右:在條件成熟、已有中游技術基礎、政策與資源投入巨大支持的情況下,有可能建立初步可用的高純度產品線,並對部分稀土元素(尤其輕稀土)實現一定自主供應。7~10 年:最為合理的高確定區間。許多政策文件與業界分析都傾向這樣的時間線。這段時間足以克服技術、環保、資本與人才等壁壘。例如,美國有分析說:即使政策傾斜支持,也要「十年以上」才能構建真正有競爭力、獨立於中國的稀土加工體系。Econofact五、風險與阻礙因素即便投入資源、願意“放棄一部分環保限制”,也仍有不少風險與瓶頸會拖慢進度:環境與社會阻力:稀土加工會產生酸鹽廢水、放射性沉渣、重金屬污染,民間與法律監管壓力很大。資本投入回報問題:這類設施前期大量投入,回報周期長,風險高,可能難以吸引私人資本,必須仰賴政府巨額補貼。技術與專利壁壘:某些純化技術、設備設計、催化劑、洗劑配方等可能已有專利或技術門檻,需要時間突破或獲取授權。人才與經驗缺乏:成熟的操作經驗、工程師隊伍、品質管理經驗、中試到量產轉換能力,是需要長期累積的。全球競爭與價格戰策略:中國在面對競爭者抬頭時,有能力暫時降價、透過餘量產能打壓對手,令新供應者盈利困難。物流與供應鏈配套:礦山、電力、水源、交通、加工廠間的供應鏈配套要先行建設。政策/地緣風險:政策變動、出口管制、國際貿易摩擦,都可能對新鏈條造成中斷或成本提升。六、我的判斷與觀點:報道的可信度與趨勢那些報導說「完全拋開環保且極速兩年建成」更多是“語言誇張”或政策宣示意圖,不能當作實際進程標準。報導若說「5~7 年初步達成、10 年完全形成」比較接近業界與學界普遍評估。關鍵在於:即便投入巨大,也很難短期內在所有稀土元素(輕、重稀土)與所有純度等級(5N 以上)都達到自給自足,尤其在高純度應用端(磁體、合金、精密材料)競爭力尚待磨練。
bulldog2005 wrote:lastla...(恕刪)關鍵在於:即便投入巨大,也很難短期內在所有稀土元素(輕、重稀土)與所有純度等級(5N 以上)都達到自給自足,尤其在高純度應用端(磁體、合金、精密材料)競爭力尚待磨練。 使用AI查詢美國稀土歷史資料。說1950-1980年代那有5N等級。4N普遍,5N要用離子交換溶劑萃取 (冷戰時期)。之後技術就跟登月一樣永久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