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81

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我對國家還是信心不足,要檢討。

原以為針對老太婆個人就完事了,沒想到還真出來了針對美國的反應。

不管實際作用如何,動作是做給世界各國看了,中美關稅當然也沒得談了。
------------------------------

外交部宣布针对佩洛西窜台8项反制措施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针对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外交部8月5日宣布采取以下反制措施:

一、取消安排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

二、取消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

三、取消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

四、暂停中美非法移民遣返合作。

五、暂停中美刑事司法协助合作。

六、暂停中美打击跨国犯罪合作。

七、暂停中美禁毒合作。

八、暂停中美气候变化商谈。
economic wrote:
我的看法剛好相反幾年...(恕刪)


你只有考慮到台灣的選舉而已!
也許年底前大選。中間選民居多。
也不會改變任何現狀。
海峽中線防空識別區等。並不會回來。

就算回到國民黨執政。
也不能重新簽訂農漁產品的市場。
頂多只能靠藍營縣市長憑關係和人情。
與對岸的特定城市。
達成小額的貿易約定。
但並非長期供貨約。
而且隨時可中止。

我對於和平的前景看法不超過五年。

試想如果未來五年兩岸必有一戰的話。
無論是否會被統一。
那台積電未來幾年向艾斯摩爾訂的數十台EUV設備是否還有投資必要?
這還不包括民進黨愚蠢的能源政策。
把整個投資環境和成本變的極高!

算來算去也許只能去越南、日本等地。
設備生產線都外移了。
台灣還剩下什麼?

而我和板上很多人的看法雷同。
早日統一,才能獲得穩定的發展機會。
就算我不喜歡他們的某些制度。

當然某些綠腦、一致認為只要中共垮台。
台灣才能有有發展。
實際上,先不考慮垮台的可能性。
一旦中共垮台、大概率台灣也會跟著陪葬!不可能有任何機會。
殲二十 wrote:
我對國家還是信心不足(恕刪)


對美國來說需要的是中國購買美國能源、農產品、調整關稅、北韓和伊朗、....這類的比較多
至於兩邊的溝通
最基本的避免直接衝突是雙方各自需要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hunginn wrote:
你只有考慮到台灣的選(恕刪)


台海中線本來就是實力造成
那個沒實力靠別人給也沒啥用的

至於半導體
台灣起碼還至少10年佔據世界重要位置
至於你說5年武力那是中國某部分民族主義訴求
事實上要動複雜太多太多
大致上的可能性很低的
中國根本沒有必要急切的去做這種沒必要的動作
對中國來說時間在中國這邊
中國持續發展個15年那美國在東亞基本上相當機率會被排擠出去
那個時候別說台灣
包含東北亞和東協國家都會更偏中國一點(畢竟實力和影響力在那邊)
企業去越南這根本就不是問題
越南的發展已經遇到瓶頸了
越南的相關條件跟不上已經持續上生的成本
很明顯低階製造也正離開越南
而越南自己要從鐵皮屋工廠往上升級的條件太差
對越南來說
中老鐵路造成旁邊的國家可以用鐵路往泰國出口
而包含來自中國的投資只要低階的往周邊更便宜的國家轉移正在發生
而越南自己交通和能源建設太差了
甚至考慮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來換取利益

至於台灣
也不用小太多
美國還能影響下當然偏美
那誰執政都一樣
但民眾基本上不認同完全選邊
那侵犯了民眾利益
還要選票的不會太偏的還是多數
直到美國的國力無法在這邊有夠大的影響力
我認為會跟東協發展一樣
10年前的東協更偏美國
現在起碼中間
大國實力會讓周邊國家知道轉變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殲二十 wrote:
我對國家還是信心不足...(恕刪)


看來美國得不償失!
離中國召回駐美大使!
驅逐美國駐華大使的那一天不會很遙遠了。

大概等待下屆共和黨總統再談。
economic wrote:
台海中線本來就是實力...(恕刪)


裴洛西來台前我也是估10年
至少2035

但是老太太這麼一鬧!
直接把美中雙方緩和的取消了。

再加上民進黨利用恐中,搞了一堆不合理的法律限制。
最終的結果,就是和中方無任何轉緩的餘地。

比方說。那個chip4
如果美國用長臂管轄限制所有資通產品銷往中國。哪怕全部科技業都反對!
但是某黨用執政優勢以立法的方式,來配合美國的管制政策。
甚至比照役男限制出國來管制台灣高科技人才去中國。

垃圾黨、不負責任的立了一堆法案。
那怕後來的政黨想要修正都有些困難。

這一切。讓我覺得。
台灣根本已經失去不選邊的機會了。

但是選擇美國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所以我很悲觀的看待未來。
把十年的時間修正到五年。
事實上,看法還要更短。
即使很多人都沒有準備好。
但是總會有人不斷的壓迫,直到中國出手為止。
到底是下年,五年,還是十五年才發生,其實不重要的。

萬事萬物都是環環相扣,沒有人知道下一次老美做傻事是何時。

沒有人能估到,海峽中線今年會被消失。同樣,可能下個月中國攻台的機會就來了,也可能中台在下一個五年會繼續相安無事。

現在中國傳給美台的訊息,應該已經很清楚了。老美打一次台灣牌,中共就朝攻台踏前一步。也就是說,我本來也想以和為貴的,但若你硬要來惹我,就後果自負。

現在老美也是三個茶壺一個蓋,四處也是火頭。將來是否要再打台灣牌,就要好好想想了。
Derek2025 wrote:
沒有人能估到,海峽中線今年會被消失。同樣,可能下個月中國攻台的機會就來了,也可能中台在下一個五年會繼續相安無事。

現在中國傳給美台的訊息,應該已經很清楚了。老美打一次台灣牌,中共就朝攻台踏前一步。也就是說,我本來也想以和為貴的,但若你硬要來惹我,就後果自負。

你說出關鍵了。
所以我之前也說過中共沒有統一時間表,沒合適時機就一直準備,時機來了就統一,不限時間。
分析:對美國而言 大陸「封台」比「攻台」更棘手

解放軍8月4日展開6處圍台軍演之後,截至同日4時,台方表示有74架次班機和35艘船舶需繞道進出台灣,不少航空公司也取消了到台航班。《華爾街日報》對此就發表了專文分析,指出中方一連三日的軍演格局似乎是為未來衝突中「封鎖台灣」作預演。

在不少人的武統想像中,導彈如雨下、台灣關鍵戰略設施全破、解放軍登陸大概是主要的畫面。但武力攻台籌備需時,戰爭消耗巨大,必然惹來國際社會的經濟甚至軍事反制,且未有必速戰速決的理想成果,還要考慮到對於美、日等在台灣周邊可能迅速援台的軍力,應否「先發制人」等等複雜的問題,作為達成武統台灣的手段,未必是個合適的起手式。

全面進攻未必是最佳手段

事實上,根據美國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於本年4月以10位前現任美國官員和相關專家所作的中國2027年攻台沙盤推演,對於中方和美方而言,這一場戰爭都沒有迅速的勝利,而中美雙方將會越過對方的紅線,使衝突升級到可能會動用到核武的層級。

另一華府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兩位高級研究員Evan Braden Montgomery和Toshi Yoshihara,曾以俄烏戰爭為基礎作研判,認為中國更有可能使用三招達成武統。其一,是如普京一般暗示動用核武的可能,以局限美國等潛在衝突方介入的程度(在烏克蘭戰爭中,美國就在派員支援、實施禁飛區等項目上劃下了紅線)。其二,則是對台灣實施封鎖,控制或阻止台灣對外貿易及對台的物資供應,以一種半軍事行動的方式對台施壓。其三,就是試圖對台灣的政府領導層進行「斬首」(試想像澤連斯基在俄軍開戰首天已死又或者逃離基輔的狀況)。

他們認為,即使中國最終也要用上空襲、導彈轟炸,以及兩棲登陸的手段武力奪得台灣控制權,但從烏克蘭戰爭的教訓來看,中方將有有力的理由以封鎖先行。

這種判斷的確有其合理之處。相較於位於東歐平原之上無險可守的烏克蘭,台灣內有高山地勢,不計外島則有台灣海峽與大陸相隔,將迫使進攻方進行風險極高的登陸作戰,而且有巨大的島內反擊空間。大家不要忘記,至今俄軍也未能在烏克蘭戰場上全面佔據制空權,要全面攻佔台灣,解放軍可能要付出巨大成本,甚至陷入持久戰。

「封台」的優勢

然而,台灣作為島嶼的地理,卻使之成為容易被海空封鎖的對象,不像烏克蘭一般有與北約國家的綿長陸路邊境,可容易運送物資軍火。台灣的東海岸地勢陡峭,船運登陸困難,主要依靠西海岸和北端的三個港口作航運,分別是高雄港、台中港和基隆港。這就使解放軍有了明確的封鎖,甚至攻擊目標。

由於台灣六成食物、幾乎全部能源都由海外進口,物資供應的短缺將會對台灣造成嚴重且即時的打擊——分析普遍認為台灣並未有儲存足夠長期作戰的糧食和能源。

與全面進攻所需的大型軍事調動不同,正如這次解放軍軍演一般,封鎖可以軍艦或導彈射擊訓練的樣式突然進行,甚至可以海警等半軍事編制落實,再配合空軍在台灣周邊(非台灣領空)對進出台灣的飛機進行檢查、攔截等。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本年2月獲國防部長辦公室贊助的一項研究報告就指出,中國海警局有超過130艘大型巡邏艦、70艘快速巡邏攻擊艦、400艘巡邏船,部份新型船隻已裝配直升機升降的配備、強力水砲、30至76厘米口徑的大砲,有足夠武力落實封鎖。而近年幾乎每日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的中國軍機,也可配搭海警聯合作出封鎖行動。

這一種封鎖先行的好處,在於其處於軍事與非軍事之間的「灰色地帶」,讓對手沒有馬上全面開戰的理由,更是將衝突升級的責任放到美國等其他行動者身上,而且由於中國不承認台灣政權對台灣的主權,這種封鎖行動更可得到中國對自身領土執行海關管制的法律理據支持。

美方將陷入兩難

相對於解放軍全面進攻台灣的情況,美國對於中國以半軍事執法,甚至針對性打擊港口設施的封鎖,並沒有可行的對等回應。經濟制裁連俄羅斯也對付不了,更何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掌握各種關鍵產品生產的中國?而且,中國國土遼闊,要以其對台灣施行的同類封鎖去「反封鎖」中國,更是不可能的任務。

蘭德的報告提到「遙距封鎖」的可能。由於美國海軍遍佈全球,他們可以在各大關鍵航道實施對中國的封鎖,阻止各類商品、資源運往中國。不過,報告指出遙距封鎖難度極大且成效有限,一方面貨輪上的貨物去向繁雜難以清晰處理,另一方面中國也有陸上運輸補救,而且這類封鎖即使能實施,中國的承受能力也遠比台灣大,如果美國想以封鎖對抗封鎖,首先熬不住的將是台灣。

因此,美國唯一可能有效的應對辦法就是升級行動,主動打擊中國用以封鎖台灣的武力。但在美國決定是否要升級應付中方對台封鎖之際,台灣可能已以首先抵受不住而投降,使美國失去了可以「幫助」的對象。

而且,在美國決定率先開火的同時,美方也要決定是否要向中國全面開戰——即是否主動攻擊所有可能威脅美軍、在中國大陸領土上面的軍事設施。如果美國只限於攻擊中方執行封鎖的軍力,執行此等任務的美軍很可能會因此受到中方的攻擊。

根據《經濟學人》2021年5月的綜合分析,中國防空和反艦導彈系統已幅蓋台灣島全境,而且其東風-21D中程反艦彈道導彈可攻擊1,500公里內的目標,轟-6轟炸機可攻擊關島美軍機場,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則可攻擊4,000公里內的目標。蘭德的報告亦指出,擾亂中國的封鎖需要美國將軍力靠近台灣,如果美國將太多海、空軍力量設於中國攻擊能力的範圍之內,將可能面對中國先發制人的攻擊。

而且,由於中國的封鎖只是美方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也理該承認的海關執法行動——中方甚至可容許糧食、藥物、能源進口,不對台灣作民生施壓,卻實然奪走其海關權力——這不只讓美方更難作出主動攻擊的決定,還讓中國對於美軍攻擊的回應變成了一種自衛行動。

因此,面對中國對台灣的封鎖,美方就遇上一道兩難題目:到底是接受中國武統台灣,失去其眼中第一島鏈上的不沉戰艦,還是馬上升級至中美全面開戰的層次1。前者,類似於也更甚於俄烏戰爭,將帶來美國甚至西方霸權時代的正式終結;後者,卻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核戰之危。

8月4日起一連三日中方軍演的意義,可能不在於解放軍試射了什麼武器,而是在於其局部揭示了封鎖台灣的能力。

為「封台」可作的準備

對於「封台」的威脅,各方提議的應對策略大概可分成三個環節。首先是減低「放棄台灣」對美國和西方世界的成本,當中的主要行動就是多元化半導體的供應(換句話說,則是奪去台灣在半導體生產的領導地位)。如此,即便第一島鏈不沉戰艦落入中方手中,關鍵的尖端半導體生產也不會同時變成了中國專有。

第二是幫助「台灣自救」。一方面,台灣需要大量加強食物、燃料、藥物、軍事物資的儲備,以應付長期被封鎖的可能;另一方面,台灣也應該加強不對稱軍力的發展,使之能更「靠自己」去對付中方的封鎖和潛在攻擊。

第三則是加強「封鎖即大戰」的訊息宣傳,從而製造新的認知。由於中方「封台」策略的最大優點在於其並非正式開戰,這種宣傳的目標就是要將封鎖與全面開戰等同,去除「灰色地帶」,讓中方考慮到封鎖將很可能帶來中美大戰的巨大成本。

不過,這些應對手段實施需時,效果成疑。相較而言,中方此刻已證明了其有封台的實力和行動力。”
這篇的觀點我先前就說過了,

老共根本就不用動武,

用封的就能讓你投降了,

這次已經週告世界台灣領空領海歸中國所有,

之後共軍在自己的地盤上活動,

攔檢機船,誰敢嘴?

所以裴奶奶真是為中國送來一份大禮啊!


Derek2025 wrote:
“分析:對美國而言 ...(恕刪)
  • 228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8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