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9

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老美國內各種各樣的問題已經沉疴難治,F35也算是勉強能形成戰力,福特級就沒有這麼好彩了。

先服役再改良,有時確實是比不上技術成熟了才放到軍備上。

福特號航母故障頻頻,它到底有啥問題?

說到「福特」級航母,很多人看它就像看F-35一樣,一身毛病,故障頻頻,2017年7月22日就服役了,可直到今天都還沒形成戰鬥力。但是美軍這艘10萬噸級的超級核動力航母,到底有什麼毛病呢,有人細數過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首先,「福特」號最大的問題,肯定是它的4條電磁彈射器。根據2021年美國國會的數據,「福特」號電磁彈射器的平均故障周期設計要求為平均4166次,也就是平均每彈射4166次,才壞1次,即使按照最低限值1/2000來算,也是非常優秀了。

但實際上,它剛服役時的故障率為1/181,經過努力和不斷改進,2021年終於降為1/272,但最新的數據也只有1/400。也就是說,如果按照美軍航母起飛艦載機的頻率來計算,「福特」號卯足勁彈一天艦載機,第二天彈射器必壞,這是它遲遲無法形成戰鬥力的主要原因。



其次,除了電磁彈射器之外,「福特」號安裝的電磁設備還包括電磁攔阻系統和電磁彈藥升降機。其中電磁攔阻系統平均故障周期設計要求為1/16500,但實際只有1/41,與設計指標相差太大了,而且攔阻索事關安全,所以反而是目前該航母遇到的最大問題。



而電磁彈藥升降機平均故障周期設計要求為1/932,實際只達到1/218。福特號上總共有11台彈藥升降機,不是有些自媒體說的7台或者4台。然而服役快5年了,驗收通過的也只有8台,海軍為節省經費,打算將11部彈藥升降機減少至 8部,也就是說準備將就用目前已經通過驗收的8台,其他3台封存。

除此之外,「福特」號的雙波段雷達平均故障周期設計要求339小時,但實際只有102小時,而生產綜合射頻桅杆的供應商已倒閉。主發電機組也曾發生故障,導致長時間少一台發電機組,動力系統推進主軸曾出現故障,已修復,但維修費用至今未結清,還在扯皮當中。

更致命的是,「福特」號的近防系統3項測試至今全部未通過,多次出現故障,某些情況下甚至無法工作。而即使近防系統通過驗收了,它也無法有效防禦超音速和亞音速隱身反艦飛彈的威脅,除非將來裝備電磁炮和雷射攔截器。目前,該航母的戰鬥部署時間已經被推遲到2022年秋季,估計還要進一步推遲。

而從宏觀上說,建造「福特」號總共花了143億美元,天文數字換來卻是一艘「殘疾航母」。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福特」號出現種種故障,需要維修,所以美國海軍竟然讓造船廠從建造中的「甘迺迪」號上拆零件給它用,這又導致二號艦進度被大大拖延,而三號艦、四號艦的經費撥款至今都尚未確定。”
29x5x5x2

中國連測試都沒有,就可以拿來膨風了

2022-07-06 20:19
好圖狼

這麼賣弄無知好嗎.人家早在地面測試好些年了

2022-07-06 23:16
先在還看不懂新秩序的人我也只能為你的無知感到感慨
economic wrote:
TSMC的領先起碼10(恕刪)

科技的發展真的很難預料。2010的時候台積電的製程大約還落後Intel一兩個世代。2020變成領先了大約一個世代。有時一些關鍵性的突破會讓整的技術的進程突飛猛進。當然也有可能停滯不前就是了。
ghleu wrote:
科技的發展真的很難預(恕刪)


那是不一樣的狀況
TSMC本來就落後不多外
只是集中在自己的製程
而中國要弄得是全國產
那是複雜度多非常多倍的
TSMC長期的獲利都不差
投入研發等的資本支出長崎市順循環
SMIC則天差地遠
獲利不高但投入巨大
且還得面對制裁
當然TSMC也是有技術不行的領域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領域就不行了(但這個沒有取代性 不是第三代可以取代第二代)
反而中國在這個領域成果不少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Derek2025 wrote:
老美國內各種各樣的問(恕刪)


只要福特下半年可以去大西洋任務
那其實就是多了大概快三年解決問題
那很正常
一堆新的技術上去本來就會有
中國能否比較短時間過兩年就知道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ghleu wrote:
科技的發展真的很難預(恕刪)

要在矽基時代追上幾乎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中國半導體趕上甚至超越,必然是碳基時代來臨之時,只是不知碳基時代會從哪年開始。
economic wrote:
那是不一樣的狀況TSMC...(恕刪)

其實我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去看。歐美的科技儲備人才青黃不接是事實,亞洲這邊的崛起應該是其勢難擋。可以是台灣,可以是韓國,可以是中國,甚至日本也有機會。歐美優勢有的是百年的科學與工業的基礎,東亞這裡有的是人才的儲備。再繼續以金融與法律搞錢下去,歐美的科技只會江河日下。
economic wrote:
TSMC的領先起碼10年以上
加上累積的資本支出
中國沒那樣容易追上
TSMC三年的資本支出1000億美元
中國10年都不一定能支出這麼多


一間騰訊一年都能拿十億元出來搞科研,還有國家支持,錢這種事,正正是中國的強項。

十年,足矣。
economic wrote:
TSMC的領先起碼10年以上
加上累積的資本支出
中國沒那樣容易追上
TSMC三年的資本支出1000億美元
中國10年都不一定能支出這麼多


嚴格來說沒有到十年,但接近十年。

TSMC 28nm是2011年底量產,16nm FinFET在2014年試產,2015年正式量產。
Derek2025 wrote:
一間騰訊一年都能拿十(恕刪)

科研不單要錢,也要搞對方向。
日本車不是沒投錢入科研,但投入到氫能,就涼了。

TSML領跑,必然以保持現有領先優勢為優先考慮,也就是會把研發重點放在接下來的3nm,2nm,1nm。
但是對中國來說,不會想14nm,10nm,7nm,5nm......這樣逐級追上來,這樣太慢了,而且你在追趕時別人也會進步,故此可能永遠也追不上。

對中國最好的策略是,只要制程能滿足大部份產品需要就可以了,太概是28-14nm,然後10nm以下不是說就不搞了,但不會是重點,科研重點會轉移到碳基上面。
如此,TSML的重點還在研發2nm,1nm時,中國的重點已在研發碳基。

所以等碳基時代來臨,中國就很可能一舉從落後者變領先者,
當然這裏面有一定風險,要研發出一種新東西誰都不敢保證必定成功,如果遲遲研發不出碳基,中國的麻煩就比較大了,所以必須盡全力拼出來。
  • 227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7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