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4

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figo1958 wrote:
個人猜想那些俄粉是否...(恕刪)


那一天到晚洗腦烏克蘭獲勝的怎不去幫烏克蘭呢?
都說俄羅斯要完蛋了那怎不去幫烏克蘭
現實怎樣還能繼續帶風向嗎?
中國跪舔舊秩序奉上抖音。
nomo333

美國沒有拿到算法,且美國公司利潤50%要給字節,這樣你也能吱吱叫

2025-10-07 18:51
2025/10/7 推進速度

俄羅斯武裝部隊自2023年10月攻勢開始以來,按月統計的每日平均推進面積圖表。
2025年9月,俄羅斯武裝部隊在特別軍事行動區的每日平均推進速度為+16.4平方公里。截至2025年10月,整個攻勢期間的平均每日推進速度為9.68平方公里。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china-adding-11-new-oil-reserve-sites-2025-2026-2025-10-07/

中國在2025與2026年新增11個石油儲備基地

路透社

2025年10月7日 下午12:41(GMT+8)|更新於6小時前

路透社10月7日電——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正在於今年與明年新增共十一個石油儲備基地。據路透社查閱的公開資料顯示,北京正在加速囤積這項戰略性資源,以確保能源供應安全。

這十一個基地中,有三個位於內陸,分別在中國北部的陝西省與西南部的雲南省,其餘則分佈在東部與南部沿海地區。

這些基地的總儲油能力達到2,680萬立方公尺(約合1.69億桶),相當於中國兩週的原油進口量。

作為對比,根據數據分析公司 Vortexa 與 Kpler 的估算,2020年至2024年間,中國新增的原油儲存能力約為 1.8億至1.9億桶。

大部分新建儲油基地被政府與企業標註為「商業儲備」,根據地方官方媒體與公司網站的資料顯示。

然而,業界專家指出,由於這些油罐皆由負責國家儲備採購的國有石油公司建造與管理,實際上它們仍充當政府的戰略應急儲備。

另外,根據地方政府網站資訊,中國福建省早在2021年底就曾提議在2022年至2026年間建設總容量達3,100萬立方公尺(約1.95億桶)的地下原油儲備設施。

不過,路透社表示目前尚未找到有關福建儲備計畫的最新公開進展。

報導:路透社記者團隊
編輯:Shri Navaratnam
PainterJ wrote:
中國跪舔舊秩序奉上抖...(恕刪)


美國花大錢買且還每年花錢買授權的運算技術叫送喔
只會意識形態果然只能出來丟人
PainterJ

不錯,承認跪舔了。[笑]

2025-10-08 15:35
economic

只有你才會跪舔[幫不了你][幫不了你][幫不了你][幫不了你][幫不了你][幫不了你][幫不了你]

2025-10-08 15:42
2025.10.07,在紅軍城(波克羅夫斯克),俄軍越過了鐵路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traders-seek-yuan-payment-indian-state-buyers-russian-oil-sources-say-2025-10-07/

獨家報導:消息人士稱,交易商尋求印度國有買家以人民幣支付俄羅斯石油款項

記者:Nidhi Verma 與 Florence Tan

2025年10月8日

新德里/新加坡,10月7日(路透社)— 交易俄羅斯石油的交易商已開始要求印度國有煉油商用中國人民幣付款。消息人士指出,他們把新德里和北京關係改善的近期跡象視為簡化與印度買家交易的機會。

印度最大煉油商國有控股的印度石油公司(IOC)近期用中國貨幣支付了兩至三批俄羅斯石油的款項,知悉印度公司俄油採購情況的人士透露。

印度石油公司尚未立即回應路透社置評請求。

自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加速了多元貨幣的使用,包括人民幣和阿聯酋迪拉姆來結算長期由美元主導的石油貿易。

2023年,印度國有煉油商曾部分使用人民幣支付俄油款項,但因與北京關係緊張時期印度政府不滿而停止,儘管私營煉油商仍繼續使用人民幣。

目前,交易商原本必須先將付款從迪拉姆或美元轉為人民幣,因為只有人民幣能直接兌換成俄羅斯盧布以支付生產商,但交易商正尋求省去這一步驟,其中一位交易商說。

消息人士還說,交易商以美元定價俄羅斯石油,以確保遵守歐盟價格上限,並尋求相應的人民幣付款。

自西方國家因制裁停止進口俄羅斯原油以來,印度成為俄羅斯折扣海運油的最大進口國。使用人民幣付款將擴大印度國有煉油商獲得俄油的機會,因為部分交易商不接受其他貨幣,消息人士說。

印度與中國近期恢復了超過五年的直航航班。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上個月首次訪華,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安全會議,這是他七年來首次訪問中國。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technology/tech-asia/in-silicon-wafers-china-s-emerging-local-stars-rattle-global-giants

矽晶圓戰場上,中國新星撼動全球巨頭

日本長期主導關鍵晶片材料,但中國業者如奕斯偉(Eswin)正急起直追

作者:鄭婷芳、李柔里 | 2025年10月8日 日本標準時間04:11 | 台北報導

在矽晶圓這個看似冷門卻至關重要的產業裡,中國正在快速崛起。
在這行打滾逾十年的胡先生,是一家代理外國矽晶圓的中國經銷商代表,他坦言近兩年受到巨大衝擊:中國本土矽晶圓製造商以日本領導廠商一半的價格在市場上銷售產品。

胡先生(因涉及敏感價格資訊而僅透露姓氏)說:「令人震驚的是,全球一般12吋矽晶圓的售價至少要每片60到80美元,但中國現在有人報價只要40美元,甚至更低。」「這個售價已經低於多數全球領先矽晶圓製造商的生產成本──那大約在50美元以上。」

但價格戰只是外國供應商在中國市場受挫的其中一項原因。
知情人士告訴《日經亞洲》,許多中國電子製造商正鼓勵晶片供應商改用國產矽晶圓材料。

例如全球最大顯示器製造商、同時也是中國面板龍頭的京東方(BOE),據稱已要求其驅動IC供應商在晶片生產中使用本地製造的矽晶圓。驅動晶片用於螢幕及馬達,負責信號傳遞。

京東方未回覆《日經亞洲》的置評請求。

據了解,政府機構也要求中國主要晶片製造商──包括中芯國際(SMIC)、華虹半導體、長鑫存儲(CXMT)及長江存儲(YMTC)──儘可能多使用國產矽晶圓。

一位知情高層表示:「過去一兩年完成驗證後,大部分本地晶片製造商已大幅轉向使用國產矽晶圓生產晶片,變化非常明顯。」

另一位顯示器及半導體設備公司高層也指出:「無論你是不是中國的驅動晶片供應商,如果想做中國的生意,就會被強烈『建議』使用中國製矽晶圓。這也是中國自給自足政策得以持續的方式。」

全球寡頭壟斷被撼動

矽晶圓是大多數晶片的基礎材料,長期以來由少數全球巨頭壟斷,包括:
日本的信越化學(Shin-Etsu Chemical)與Sumco、
台灣的環球晶圓(GlobalWafers)、
德國的Siltronic、
以及南韓的SK Siltron。

美國對華為與中芯國際的制裁,促使北京加速在晶片供應鏈各環節推動「國產化」。
發展本土矽晶圓製造商是其中關鍵一環。

高盛估計,到2025年,中國供應商可滿足國內12吋矽晶圓需求的約45%;到2027年將超過50%。

中國自給率突飛猛進

伯恩斯坦研究(Bernstein Research)半導體資深分析師戴維.戴(David Dai)表示,中國在矽晶圓自給上的進展比外界預期更快,尤其是在成熟製程晶片方面。

他說:「全球領導者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勢必下滑。若僅計算中國本地晶片製造商(不含在中國設廠的三星、台積電或SK海力士),中國在12吋矽晶圓的自給率已超過50%。至於8吋晶圓,自給率已達80%,而在記憶體製造方面比例更高。」

一般而言,晶圓尺寸越大,製程越先進、製造效率越高。

許多全球矽晶圓大廠目前仍受惠於幾年前晶片大缺貨期間簽訂的長期高價合約。
但如今受總體經濟疲軟影響,現貨價已下跌。

戴說:「當這些長約全部到期時,實際價格可能會大幅下降,屆時這些廠商可能面臨生存之戰。」

根據業界消息,目前12吋晶圓的現貨價約在50至60美元之間,但部分長約仍維持在每片80至90美元的高價。

政策加持與價格戰並行

中國「十四五」規劃明確將矽晶圓列為強化自給自足的重點產業之一。
政府提供大量激勵措施,例如對8吋及以上矽晶圓廠房建設用潔淨室材料與設備免徵進口稅。

在國家補貼與政策推動下,中國新興矽晶圓企業能夠優先爭奪市占率而非利潤。
這與中國在LED、LCD顯示器及太陽能板產業崛起的策略相似──先擴大產能,再爭取市場,最後透過淘汰整合決定生存者。

同時,中國正大舉擴產成熟製程晶片,這類晶片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家電、汽車與國防系統中。

這也迫使全球晶片製造商為降低成本而尋求更便宜的矽晶圓。
例如台灣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聯電(UMC),近日致函所有供應商,要求自2026年起降價15%,《日經》看過該文件。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些中小型晶片廠必須考慮使用中國的產品,因為這能降低成本、提高與中國競爭對手抗衡的機會。否則,他們就得向中國供應商購買矽晶圓原料。」

奕斯偉(Eswin)成為中國最大新星

中國矽晶圓新貴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西安奕斯偉材料科技(Eswin Material Technology),它隸屬於奕斯偉科技(Eswin Technology)旗下。

2019年,曾創立並帶領京東方(BOE)成為蘋果與華為主要顯示器供應商的王東升加盟奕斯偉科技,重新塑造公司並制定長期戰略,包括強化矽晶圓業務。

如今奕斯偉已是中國最大的本土矽晶圓製造商,雖然仍未獲利。公司計畫今年在上海科創板(中國版Nasdaq)上市。

奕斯偉在招股說明書中指出,截至去年底,公司掌握全球12吋矽晶圓產能約7%,是「中國多數新建晶圓廠的主要供應商」。

根據伯恩斯坦分析,中國目前佔全球矽晶圓產能約15%,但到2026年可能提升至三分之一;其中奕斯偉一家公司就可能占據全球超過10%市占率。

奕斯偉的主要客戶包括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中國晶片大廠,也供應聯電、格芯(GlobalFoundries)與力積電(Powerchip)等成熟製程晶圓廠。

該公司2024年營收達21.2億元人民幣(約1.036億美元),年增43.9%;但仍虧損7.376億元人民幣。

公司指出,矽晶圓製造需巨額投資,通常需數年才能達損益平衡,並承認地緣政治風險,正努力最大化使用國產原料與設備。

多家中國廠商參戰、外商壓力倍增

其他值得注意的中國矽晶圓廠商包括:

國家矽產業集團(NSIG),全球市占逾6%;
中環先進(Zhonghuan Advanced);
杭州獅電微電子(Hangzhou Lion Microelectronics)。

與奕斯偉相似,NSIG與獅電微電子在2024年亦呈虧損;中環先進則為非上市公司。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市場情報高級總監曾克(Clark Tseng)表示,中國晶片製造商有強烈動機使用本地供應商產品,如矽晶圓。

目前非中資晶片廠購買中國矽晶圓多用於測試而非量產,但「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改變」。

他說:「中國矽晶圓供應商追趕全球競爭對手只是時間問題,他們擁有大量中國客戶來磨練實力。」

曾克補充,規模較小的矽晶圓供應商會更早受到中國競爭壓力。
「若中國廠商能在某細分領域提供足量且具一定品質的產品,現有供應商就必須升級價值鏈,開發更高階方案以保持競爭力。」

摩根大通亞太區TMT(科技、媒體與電信)研究聯席主管哈里哈蘭(Gokul Hariharan)指出,中國半導體企業在擴產同時增加國產矽晶圓使用的趨勢將持續。

但他也提醒,這並不代表中國廠商會迅速打入全球市場。
對於成熟製程晶圓,他們的確能較快追趕;但在最先進製程領域,所需技術完全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伯恩斯坦的戴分析師對全球市場前景則較悲觀:「隨競爭加劇,唯一能避免被淘汰的辦法,是專注於最先進的晶圓技術,開發新應用、創造新需求。」

「中國的遊戲規則」:低價、競爭與淘汰

對於那位被中國價格策略震撼的矽晶圓經銷商胡先生而言,中國市場競爭環境早已異常殘酷。
他說:「大多數廠商只要能產生現金流就願意賣,不看成本。」「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叢林法則。說實話,一場淘汰賽可能即將開始,大家都得繫好安全帶了。」
俄羅斯國防部報導稱,俄羅斯軍隊已徹底摧毀了被封鎖在頓內茨克人民共和國克萊班-貝克水庫南部的烏克蘭軍隊。

wugoson

被困的烏克蘭軍隊似乎沒選擇放下武器

2025-10-08 21:24
nomo333 wrote:
國家矽產業集團(NSIG),全球市占逾6%;


這很有趣喔,他們真的用 "矽", 而非 "硅" 這個字。
  • 229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9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