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80

俄烏之戰 2 : 世界將會迎來新秩序

烏方消息確認,俄羅斯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地區持續發動進攻,他們大致沿著從北部的伊万尼夫卡到南部的新伊万尼夫卡的路線推進。



塞韋爾斯克

俄軍已擴大該市北郊地區的控制區
已佔領面積 4.2 平方公里

重點整理:
🔹中國30%的對外貿易以人民幣結算
🔹50%的跨境交易也使用人民幣結算
🔹中國對外貸款幾乎100%以人民幣發放
🔹「熊貓債」和「點心債」允許外國主體以人民幣融資,俄羅斯、匈牙利便是例證。肯亞甚至在將美元債券轉換為人民幣債券。
🔹中國已與32家央行達成4.5兆元(合6,3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旨在確保各國在金融危機期間能取得人民幣。
🔹中國擁有可取代SWIFT的跨境支付系統-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
🔹中國規避美元的其他方式還包括數位人民幣、多邊央行數位貨幣橋(mBridge)、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及二維碼支付。

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25/09/10/china-is-ditching-the-dollar-fast

中國正快速拋棄美元

官員們相信,人民幣終於迎來成熟時刻

2025年9月10日

中國的領導人感受到一個劃時代的機會。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反覆無常的貿易政策、巨額的財政赤字,以及對美聯儲獨立性的威脅,都可能嚴重損害美元。今年以來,美元的貿易加權匯率下跌了7%,創下自1973年以來最糟糕的年初表現。相比之下,中國嚴格管控的貨幣──人民幣,自川普去年11月再次當選以來,已升至最高水平。外國投資者紛紛湧入,許多尋找美元替代方案的國家政府也是如此。

這樣的濃厚興趣並非新鮮事,中國希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野心也非首次。早在2009年,中國就曾展開第一次嘗試,當時放鬆了一些資本管制。但這次實驗在2015年以失敗告終:股市崩盤與貨幣貶值導致資金大舉外逃,迫使北京重新加強資本管控,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也戛然而止。如今,中國官員決心確保這次的進展能夠持久,並保持對資本流動更嚴密的掌控。

中國領導層認為,一種被全球接受的人民幣能讓其出口商免受美元匯率波動的衝擊,並削弱美國金融制裁的威脅。有些官員甚至希望外國企業與投資者能忽視中國政府僵硬的管控,甚至把它視為一種優勢。近年來,中國確實取得了一些令人驚訝的進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發票與海外貸款中的比重上升,與此同時,一整套非美元的金融基礎設施也逐漸建成。不過,官員們似乎也認識到,如今必須給外國人更大的誘因來使用人民幣,並投資於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

那麼,中國至今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從任何標準來看,人民幣仍缺乏真正的號召力。雖然中國的經濟規模佔全球近五分之一,但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占比僅有4%(美元則為50%);人民幣資產在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的占比也僅有2%(美元資產則高達58%)。造成這種巨大差距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對資金進出境的嚴格管控。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只要這些管控不解除,人民幣國際化就不可能成功。

然而,即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後,美元也花了數十年才登上主導地位。若以這個時間尺度來衡量,中國的進展其實相當迅速。自2022年以來,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占比已經翻倍。這主要歸功於國內政策的變化──提升人民幣在中國自身貿易中的使用是一個關鍵步驟。如今,中國超過30%的貨物與服務貿易以人民幣結算(2019年僅為14%);而總體跨境收支(包括金融流動)中,人民幣的占比也超過50%,而2010年時還不到1%。

政策制定者的最終目標,據北京智庫「創集中國」(Trivium China)的迪尼·麥克馬洪(Dinny McMahon)分析,是建立一個人民幣在境內外能夠穩定循環的體系,這將促進離岸人民幣的使用,並改善外國人獲取人民幣的便利度。今年5月,中國監管機構要求大型銀行至少40%的貿易便利化貸款必須以人民幣進行。為了增加人民幣的循環,中國也積極吸引貿易夥伴接受人民幣付款。其主要誘因之一是向他們提供以人民幣計價的負債。今年5月,美聯儲經濟學家發布的一份研究顯示,自2022年俄羅斯遭制裁以來,中國銀行幾乎把所有新的海外貸款從美元轉為人民幣(此前僅有15%的貸款以人民幣計價),使人民幣的未償債務總額增加了三倍。

中國政府在自身資產負債表上也採取了相同策略。自國際化進程開始以來,中國已向32家央行提供總額達4.5兆人民幣(約6,3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額度,建立了一張可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規模相媲美的全球金融安全網。雖然其中僅有一小部分實際被動用,但這種安排的目的在於確保各國在危機時能獲得人民幣,從而增強他們借用及使用人民幣的信心。

在這一切推進的同時,中國也打理好了自身的金融管道。如今,中國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易,而不必觸碰美元系統。這些方式包括數位人民幣,以及亞洲廣泛使用的行動支付(如應用程式二維碼)。最重要的則是「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其功能類似於西方的銀行通訊系統SWIFT。據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喬許·利普斯基(Josh Lipsky)指出,由於中國銀行確實能並且正在SWIFT之外進行交易,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實際角色很可能被低估。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700家銀行加入CIPS,比俄烏戰爭前增加了三分之一。2024年,該系統的交易量成長了43%,達175兆人民幣(約24兆美元),創下最快增速。由中國機構主導的人民幣清算銀行,已在33個市場設立,今年土耳其與模里西斯也加入其中。今年6月,中國開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合作,擴展CIPS至北非與中東地區。

去年,中國與其他央行合作建設的數位貨幣網路「mBridge」據稱已有數十億美元的交易。一名美國官員在今年1月表示,雖然這些交易在經濟上仍屬微不足道,但它們已「跨越了地緣政治影響的門檻」。中國監管機構已要求銀行增加mBridge的使用。這種工具的吸引力顯而易見。今年8月,新疆一家因使用強迫勞動而遭制裁的企業,就透過mBridge向其外國股東支付款項。

接下來呢?中國政府已在關鍵領域推動自給自足,如今必須擴大外國人進入其金融市場的機會。今年,中國對外資開放的金融合約種類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時,國內投資人對外投資的配額也有所擴張。

未來幾個月可能至關重要。美元信用度下降,加上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應能推動中國的努力。股市上揚為外國人持有人民幣資產提供了財務誘因;利率下調與通縮,則讓離岸市場的借貸成本降至2%以下,創下2013年以來最低水平。包括外資在內的企業,正有望在今年創下以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Dim Sum Bonds)發行量新高。

中國的下一步是向「友邦」開放在岸資本市場。今年7月,匈牙利發行了約50億元人民幣的「熊貓債」,為迄今最大單筆主權發行。9月8日,《金融時報》報導稱,俄羅斯能源公司已獲准發行人民幣債券。肯尼亞可能很快將對中國的美元債務轉換為人民幣計價。與此同時,巴西正在考慮新的發行計畫,巴基斯坦官員也已赴北京,向潛在債權人推介。

儘管市場熱議不斷,但中國官員仍採取長遠眼光。6月,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在一次重要演講中宣稱,全球金融體系正在邁向「多極化」,未來美元將不得不與其他貨幣(如人民幣)競爭。中國希望,這種競爭意味著其自身不必再大幅削減對美元的依賴,也能抵制資本流動與匯率自由化的壓力。最終,人民幣或許會成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貨幣。
nomo333 wrote:
重點整理:...(恕刪)

撕破臉
要動美元蛋糕
看看川普出招
真是期待
我都懷疑川普是臥底了
economic wrote:
(恕刪)


你還在崩潰喔
  • 228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8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